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方案探索与实践
2020-12-28苏海燕陈昕丁艳花
苏海燕 陈昕 丁艳花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管理工作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成功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从优质课程的引进与本土化、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方案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科学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G522.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国家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1]。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办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约占总数的90%。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命脉,教学管理工作对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办学过程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体制和国情,因此和国内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对如何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实现引进课程的本土化,制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方案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与有效解决,有助于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效率,加速对外方优质资源的吸收、本土化和推广应用,并提高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2]。在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下,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特别是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已迫在眉睫。因此提高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其科学化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是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的执行机构,目前有园艺(2+2)、农业资源与环境(2+2)、风景园林(3+1)和生态学(3+2)4个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简称DAL)、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简称UBC)等高校联合举办。由国际学院进行二级管理,负责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处统一安排师资。这个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相关学院专业院系的师资办学,引入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易于被专业教师吸收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缺点是教学管理的协调工作难度较大,既需与国外合作大学协调,也涉及本校领导层面以及教务处、国际处和相关专业学院之间的协调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运行效率,容易造成外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脱节及学生归属感的缺失。
2 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科学化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在福建农林大学迄今17年的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国际学院教学管理团队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努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加强公民道德和法治教育,重视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立足于人性化管理,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中西方文化视野、能弘扬世界文明成果的国际化人才。与此同时,教学管理团队积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辐射作用,培养了一支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立了双语示范课程,使国际学院成为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示范窗口和平台。在教学管理方面,国际学院不仅有着自己的特色,还为学校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
2.1 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
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在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中,时常遇到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与国外教育管理理念的碰撞,如何在这种碰撞中解决各类矛盾,打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保证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的順利实施进而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是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执行,经中加双方协商,分别成立福建农林大学与戴尔豪西大学项目管理委员会、福建农林大学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项目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合作项目的各项工作,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委员会成员,负责审查和评估项目双方履行职责和履行义务的情况。双方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和各项协调工作,努力构建联合培养体系。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为重点开展各项工作。双方真诚的合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合作双方建立了一套顺畅的交流协商机制,各确定一名协调员负责具体事务的交流沟通。合作双方每年定期选派代表前往对方院校进行考察与教学质量检查,以确保项目的有序进行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符合标准和要求。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每年提交项目招收学生、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财务状况等办学情况的报告。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这就更加要求高校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人才。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尊重学生,发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学生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真正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一支高效的国际化教学管理队伍。立足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对项目及项目内的师生高效科学管理,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与教育管理规律,推动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体的办法是分批次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定期出国进修,参与国外教学管理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管理能力和文化素养。最终达到能与国外大学教学管理无障碍对接,并能充分展现中方特色,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通过双方愉快合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服务。
2.2 加强引进课程的本土化,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加拿大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互动环节,实行助教制度,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全校形成辐射作用,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推动学校的双语教学以及考试制度改革等。
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对接,对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内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倡导以修身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加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学习观摩以及青年教师辅助加拿大资深教授的授课,学习掌握加拿大教师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方面的有效做法。二是加强教学改革评价制度。加大平时测试在期末成绩中的所占比例,如平时作业、小测、期中考试、参与课堂讨论、专题发言或演讲等均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内容,利用过程管理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约占30%~40%。三是实施助教(Teaching Assistant,TA)制度。每位教师可以从训练有素的研究生中挑选一名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教,协助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上机辅导,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协助组织讨论课程、研究课程和社会调查等。四是进行个性化学籍管理。凡是引进课程,适当结合国外高校的考核模式,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不得补考,一律重修;如果学生对已修课程的成绩不满意,允许其重修并以最高分数计入其期末成绩。
2.3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进引进优质课程的本地化
教学管理团队以国际化农林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学校农林学科优势,依托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简称CSC)项目,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福建省创新省份建设,通过培养体系国际化和师资建设国际化,探索了“全程植入式”的国际化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体验式、助教式、观摩式”的师资国际化培养系统,形成了立足学校优势特色,融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农林特色国际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
执行“体验式、助教式、观摩式”师资培养模式。体验式培养即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赴加拿大合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体验和观摩国外的教学实施过程,切身感受其教学模式和理念;青年教师加入来华外专、外教教学团队学习锻炼,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助教式辅导即选派一名中方教师配合外教共同授课,同时选派1~2名学校种子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和体验其教学理念和方法。观摩式引领即外方教师到校授课时,由学校统筹安排公开课,为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提供平台,并把外教的全程课表向全校教师公开,以便相关专业教师随时到课堂观摩和学习。
实行“全程植入式”的国际化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双方培养方案,制定“以生为本”的课程体系,实行精品化小班教学。核心课程共同授课,全程由中外方教师以全英文或双语授课;通过共享包括Brightspace、Moodle等加拿大合作院校网络教学资源,享有与合作院校学生同等的权利。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习过程管理,加大平时测试、课程论文、课堂参与度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实施“助教”(TA)制度,发挥朋辈教育作用[3],引进优质专业课程。多门课程已形成本土化模式,其中《农业生态学》于2004年引入,不到5年就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已出版教材,在全国农林院校中使用。还有《植物学》《项目研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各类教学改革平台,推进引进课程本土化。国际化是国内大学朝着双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是学校实现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内容。引进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模式、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等内容[4]。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数量的增加,优质课程的引进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单纯追求引进课程的数量,而不注重引进课程的质量,这将毫无意义。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必须关注引进课程的质量,重点放在教师和学生双方对引进课程的适应上。通过优质课程的引进与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全校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内涵,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我校的中加合作办学项目自开办以来,已经引进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在中方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和改进,已有农业生态学、项目研讨等多门课程顺利实现了本土化教学,既达到了课程本身的优质目标,又结合国内教学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也将逐步实现由量到质的蜕变,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更快实现本土化转变,并在项目之外的全校各学院、各专业推广使用,形成辐射效应。
3 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管理工作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充分了解国家对合作办学的管理规定,还要注意中外双方在管理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教學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才能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使合作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3.1 不断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具备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朝良性循环的方向不断前进。逐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校教学改革。
3.2 通过引进课程的本土化,创立本校的品牌特色课程
通过引进合作院校的优质资源,选派学校优秀教师担任引进课程的助教。学校已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能用外语单独授课、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通过这批教师实现了一部分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未来更重要的方向是通过引进课程的本土化,结合学校的优势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创立自己的品牌特色课程,为学校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强的农林人才。
3.3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合作办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到达提质增效的阶段,如何提高合作办学质量是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在此过程中,需要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进合作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张 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N].中国教育报,2003-04-05.
[2]项寅.我国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研究——以某高校中德项目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7(2):73-77.
[3]王松良,Claude D Caldwell,Shannon Kilyanek,等.中加合作农业生态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0-95.
[4]Wang S L, Wei L Q, Su H Y, et al. Ten Years' Chinese-Canadian Collaboration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China: Curriculum Development[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5(3):42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