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2020-12-28魏格坤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路

魏格坤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发展方向。本文对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综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构建、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构建教学评估模式等方面,探索基于多元协同合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供给的匹配性和使用性,增加“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我国“软性”人才储备,促进广西国际化人才教育在外延和内涵上拓展实现。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F740-4                文獻标识码:A

“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是我国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建设多边自由贸易的重要战略部署[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要求,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贯彻落实《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在广西大力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对区域具有特色化、高层次、高水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呈现近30 万的缺口。梧州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相关专业基础扎实,肩负着培养区域迫切所需的国际化经贸人才的重任。梧州学院承担并相继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近十年的特色专业建设路程中开展了系列行之有效的专业改革措施,目前在对接特色地方产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始从粗放式发展逐步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并朝着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及专业影响力的方向努力。

1  现实问题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广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广西建成中国面向开放的战略通道、产业基地、合作平台、交流窗口、重要的人才开发基地,用人单位对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要求已经突破了过往在语言技能方面的掌握,而是更从业务素质、综合专业技能等方面体现复合型的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2],在传统体制中存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非系统”现象制约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克服地方性本科院校禀赋上的缺陷,发挥自身的优势、彰显专业建设特色,培养出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深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不仅在外延上实现拓展,而且还实现内涵提升[3],是近年来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上遇到的瓶颈问题,也是在国家化人才培养推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  成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水平偏低,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具体培养目标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受限于基础设施条件、培养经费投入、国际影响度等原因,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地区对外开放发展速度[4]。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结合国内外新形势、新商业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较大调整,把“具备国际视野”“熟悉一到两门东盟国家语言”“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经贸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等新要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中,但在国际化理论和能力培养分类目标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明确性。在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针对性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内容,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内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与国际市场和地区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特点差距较大。例如在进出口实训、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方面的系列实践选修课程的目标设置缺乏系统协调,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全面确立。

2.2  教学环境偏单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长效性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应的外贸行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培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5]。目前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完全摆脱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的现象。校企合作、企业和机构人员培训等实践教学形式植入人才培养的程度偏低,并且缺乏长效机制。虽然近两年来,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先后投入300万元对国际多功能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增加了学生专业实训营建设,但与国内一些转型发展较为典型的地方性院校相比,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表现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差距。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梧州学院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每年招生人数不低于160人,但近5年来专业就业率仅在91%~92%,并没有居于学校设置专业中的最前列。

2.3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定位和指挥,目前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中仍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专业学生在入学录取时依旧采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虽然开始分方向学习,但没有实现分层教学的细化教学模式,老师无法对不同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而且,目前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仍旧是通过考试方式完成,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影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评价和反馈。同我国应用型转型做得较好的一些地方性院校,学生的课程工作或者项目运作效果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很大的比例,一份课程工作或运营项目的完成需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创新性精神和专注投入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激励和环境,自身的创新能力必然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4  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偏薄弱

语言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梧州学院相当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不仅完成了《单证实务》(双语教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开设了小语种课程的学习,而且相继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均采用双语教学改革。但是,在民族文化课程方面的设置相对薄弱,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缺乏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文化背景的应对技能培训。尤其在当前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地方性院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迫切性凸显。此外,在专业教学中对实践应用知识的强化和实训导致对传统、新兴经济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规则教学的压缩,教学场地依旧以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为主,缺乏特色的业务场景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  解决思路

3.1  调节国际化综合改革目标和子目标结构调整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禀赋条件、办学优势和区位优势,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和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建设朝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方向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蓬勃发展的经济贸易往来所创造的巨大机遇及打造的平台,将梧州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立足广西,面向国际”的一流学科专业,为广西经济乃至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输送特色化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3.2  确立国际化、立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一专、两证、三型、多视角、广就业”方面进行建设。“一专”即突出将区域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效融合,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两证”即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国内外行业或教育组织机构举办的各项行业资格考试及学科竞赛,获得区域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资格证书及从业证书,为学生在国内外市场获得就业岗位积累有利条件;“三型”即依据“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尤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自贸区建设需要,在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出国际型、外向型、复合型的特征;“多视角”即通过国内外交流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广就业”即通过多元协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打造国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开展多形式的实习形式,帮助毕业生在国内外企业和部门顺利就业。

3.3  创新国际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国内外校际间的互访和交流,共同研讨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出符合国情、校情的特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可以从专业核心课程、应用技术课程(桥梁课程)和外语课程三方面构建,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课程、跨文化管理课程等,通过课程建设推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转型目标。积极探索教学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国际化教学方法,在现有的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術,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组织教学现代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立体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4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尤其与国际规则和规范的对接衔接

专业课程设置更强调相关性、精炼性。所有课程设置将过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紧密度不高的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做调整,避免“课程多但都不精”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核心课程,应该充分设置学时,并结合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课程、跨文化管理课程等,通过课程建设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确立应用型转型目标。为保证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并优化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嵌入由行业专家参与的实践性课程,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性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进一步提升,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专业虚拟仿真中心和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为龙头,打造“在做中学、在思中学”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3.5 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或者机构单位访学、深造及交流,拓展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大专业课程的“双语”授课比例。另外,加大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引进及培养,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将教师派到外贸企业或部门单位的一线工作岗位中,尤其鼓励教师参与实际项目运营,指导学生在实际项目工作中得到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引进行业导师制度,为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3.6  构建立体化学生实践实训体系

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多视角融合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实践形式、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特色的应用软件、仿真的运行环境、共享型的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综合构建立体化学生实践实训体系。首先是从低年级开始融入实验教学,形成由浅入深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大学生体验性教学的比例,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这是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次是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专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开辟国外实践基地,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学生创业园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责任编辑:张  琼)

参考文献:

[1]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5):133-135.

[2]王焰新.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三个坚持”[J].中国高等教学,2015(22):15-16.

[3]卞纪兰,赵桂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7(04):139-140.

[4]李景秀,刘秀光.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对外经贸,2019(11):134-137+153.

[5]汪五一.聚焦国际化、本土化与行业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06):63-64.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路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