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及审计对策
2020-12-28王敏
王敏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视角出发,剖析当前人民银行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探讨业务外包审计的思路和对策,以推动人民银行业务外包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人民银行 业务外包 风险 审计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与日俱增。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退休人数与招聘人数之间的不平衡造成员工人数逐年锐减,加剧了人才不足与业务量倍增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业务逐步走向社会化服务外包,既涉及征信、外汇管理等业务的窗口服务,也涉及钞票清分处理、发行基金调运等央行特定职能,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紧缺的现状,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及风险隐患。
一、人民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分析
(一)道德风险
一是外包人员未能尽责履职,存在“不作为”
“慢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特别是窗口服务岗位人员未能履职尽责,服务效率低下,影响了人民银行声誉和形象。二是外包人员工作中容易接触人民银行相关业务信息,在当前微信等自媒体发达的情况下,部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可能出现以人民银行名义擅自发表涉及人民银行不当言论的舆论风险。三是个别业务外包项目涉及发行基金,风险程度较高,在利益诱惑和驱动下,存在遗失或偷盗发行基金等风险。
(二)操作风险
一是外包人员对央行业务制度学习不透、理解不深,对央行业务的岗位风险和廉政风险点认识不够全面,制度执行不到位,引发业务流程不合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二是签订外包协议后,相关业务部门没有进行后续监管,导致外包业务处于失控状态,进一步引发外包人员违规作业的操作风险。三是应急管理不到位,存在业务连续性中断的风险。
(三)法律风险
一是采购过程不合规,存在采购文书不严谨、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或招投标项目具有倾向性等法律风险问题。二是合同订立不完备,特别是对承包商的履约事项、双方权利和义务、付款条件、保密事项或违约责任等事项不明确,造成对服务外包商的约束效力不足,难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障人民银行合法利益。
(四)决策风险
一是对外包范围的界定不够准确,将央行核心职能相关不宜外包的业务外包出去,导致外包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引发信息泄密等风险。二是对外包需求的必要性评估不准确,将不需要外包的业务外包出去,既造成资金浪费,也易导致部分人民银行员工“慵政”“懒政”“怠政”行为。三是对外包需求的合理性评估不准确,高估了需外包业务的实际工作量和人力需求,导致外包项目的预算和定价过高,进而引发资金浪费。
二、人民银行业务外包审计对策
人民银行业务外包涉及经济活动、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等多个环节,在开展业务外包审计监督时,应着眼风险,明确重点,完善方式方法,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和精准度。综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对业务外包的审计监督力度。
(一)注重關口前移,加强业务外包风险评估
鉴于外包业务流程长、项目类型多,在审计监督中应注重关口前移,做好信息收集和非现场分析工作。一方面,加强与业务外包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获取外包项目相关信息资料,全面梳理外包项目的立项、采购、验收流程及具体业务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结合业务流程对外包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掌握存在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决策风险、资金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关键流程和业务环节,建立审计清单,找准审计重点,确保审计监督能够靶向发力。
(二)坚持风险导向,瞄准审计监督关键点
1.从立项分析入手,关注项目决策的合理性。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审计评价。一是评价外包业务的可行性。立足央行职能范围,通过对外包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外包项目的可行性,是否符合上级行要求,是否与央行重要职能和核心业务关联。二是评价外包需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基于服务外包的业务性质和工作量,通过调阅项目签报、需求书、外包合同等资料,结合座谈询问、行业对比、市场调查等方式,对外包业务量、人员数量等进行评估,综合判断是否存在供过于求、预算费用过高等损害经济效益的情况。
2.以风险为导向,关注项目的采购行为。重点把握两个环节。一是采购项目招投标环节。通过调阅采购档案,一方面对招标文书质量进行评价,判断文书要素是否符合规范性和严谨性要求;另一方面对评标过程的规范性和评标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审计,关注采购招标方式是否规范、对中标单位资质的评审是否严格,判断外包采购招投标项目是否存在倾向性评标等违规行为。二是合同订立环节。重点围绕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履约事项是否明确、质量标准是否具体、约束性条款是否保障甲方利益、合同审查和手续签订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审计,分析是否存在引发法律风险的问题和漏洞,以此评价合同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履职尽责。
3.以内控为主线,关注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内审人员应立足内控管理,围绕三个方面对业务外包需求部门的监管履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一是监管机制建立情况,通过调阅外包业务需求部门内控制度、岗位职责、监督考评记录、培训记录等资料,检查是否明确外包项目监管办法并有效落实。二是应急机制建立情况,即是否建立完善的服务外包业务中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并制订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三是业务操作合规情况,比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规程,综合运用实地检查、查看录像、调阅业务档案等方式,对外包人员依法办事、依规操作情况进行检查,侧面反映相关业务部门日常监督和管理是否有效。
(三)多种方式结合,开展外包项目审计监督
业务外包既包含经济活动行为,又涉及具体业务运作情况。为提高审计监督质效,在对外包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时,可灵活采取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嵌入式审计互补的方式。一是把握全局,通过开展全面性业务外包管理审计,对单位整体外包业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二是聚焦关键,基于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风险程度较高的外包项目进行专项审计,以点带面发挥风险警示作用,以此作为全面审计的有效补充手段。三是统筹资源,实行嵌入式审计模式,一方面着眼于经济活动,将外包管理审计融入预算管理审计、采购管理审计、合同管理审计等财务审计项目,关注外包项目的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执行情况;另一方面着眼于业务执行层面,在钞票处理、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业务专项审计中,对外包人员履职效果及相应职能部门对服务外包业务的内控管理情况进行同检查、同评价。通过多种审计模式相结合,保障审计工作既兼顾点面,又提高效率。
三、加强人民银行业务外包风险防控的审计建议
(一)加强项目评估,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
科学的外包决策关系到外包项目实施的成败,在进行业务外包项目决策时,应首先对哪些业务或职能适合外包进行清晰界定,充分评估外包项目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外包业务的范围和特点,加强对外包项目必要性、项目费用合理性等事项的研究论证和审核把关,充分考量业务外包的风险、成本及收益,避免外包业务选择和项目需求评估不当引发的损失和风险。
(二)规范采购行为,严格采购全过程管理
外包采购是整个外包项目的关键经济活动和重要风险环节,应加强对外包采购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规范招标(询价)、评审和验收工作等各项重要环节的工作流程,严格做好对业务外包承包商的考察,确保外包采购公平公正、合规有效。
(三)订立完善的外包协议,加强法律风险控制
完善的合同是业务外包质量的法律保障,应从防范风险出发,加强合同订立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严谨性,针对服务内容、双方权利和义务、质量标准、费用结算、保密事项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对合同条款进行细化和明确,通过订立外包合同,使外包业务各环节的权责和风险得到约束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有效保障人民银行合法权益。
(四)建立良好的監管机制,确保业务外包安全有效
对外包协议监督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业务外包的质量。作为外包项目后续监管的责任主体,业务外包的需求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后续监管机制,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的持续监控管理,以防范外包过程中因外包人员履职不当引发的操作风险。一是建立健全外包项目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对外包过程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持续评估承包商的履约质量和能力等,督促承包商有效履约。二是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沟通解决外包过程中的问题及矛盾,使承包商了解单位的企业文化和真实需求,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合作失败。三是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订完备的应急计划和方案,避免业务外包中断导致业务运营活动中止造成的损失。四是建立外包服务人员背景审查制度,掌握外包从业人员个人征信情况及套路贷等情况,加强对关注人员的核查筛选,严把从业人员关口。五是加强对业务外包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外包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业务能力,使之符合人民银行业务岗位的履职要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邮政编码:361004,电子邮箱:kulolo0409@126.com)
主要参考文献
冯晓.业务外包主要风险及其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 2013(3):268
李才智.钞票处理业务转型背景下的审计实践与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 2019(1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