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区块链技术应用内部审计探析
2020-12-28王玉凤
王玉凤
[摘要]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索和创新实践中,金融领域是主要的领域。现阶段商业银行区块链的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银行在积极布局区块链技术,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跨境付款、贸易金融等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商业银行内部动态实时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 区块链 内部审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被称为“信任機器”,创造了数字经济的一种新的范式,链接金融服务所涉及的各参与方,能够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我国区块链产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商业银行等金融领域。鉴于区块链技术的复杂性,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应用区块链技术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对区块链应用的内部审计就成为必然和必要。
一、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
在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探索中,金融领域是主要的领域,很多银行都在积极构建区块链服务平台,将区块链引入当前的银行生态系统。近期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商行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均有项目落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跨境付款、贸易金融等领域。
(一)供应链金融
传统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集合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信息,但这种模式存在企业内部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和造假的风险,难以满足供应链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的透明度,实现多个参与主体间信用的高效传递,并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风险,它的发展推动传统供应链金融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供应商、银行、物流仓储、融资平台及海关、税务、电信等供应链网络连接起来,共同打造一个互通互信的平台,实现大数据信息的连通,建立动态信用评价体系,最终建立起一个可靠和稳定的新型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驱动下,很多银行都积极布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早在2016年就提出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全新的供应链金融,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往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单笔额度小、贷款频率高,银行审核过程相对复杂,导致审批时间长、效率低,从贷前检查到最终的银行审批,最快也要3—7个工作日,如今通过“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大大缩短了放贷时间。
(二)跨境付款
目前,跨境汇款大都通过SWIFT系统进行,这个系统由美国清算机构CHIPS掌控,结算周期至少需要3—5天,时间长、费用高、效率低。区块链作为可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能够简化金融机构跨境电汇的流程,降低通过SWIFT结算的高昂手续费,并大大缩短结算周期。“区块链+跨境支付”相当于在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间创建了一个点对点交易网络,银行间的交易需求能够直接匹配,实现实时结算,极大地降低了SWIFT体系中的汇款成本和时间成本。
据埃森哲(Accenture)数据统计,2019年国际银行间处理的跨境支付交易量达100—150亿笔,交易额近30万亿美元。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跨境付款的痛点,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现有的跨境支付体系。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成熟,很多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都开始关注区块链跨境支付领域。国内金融机构自2016年后,开始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招商银行率先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人民币汇款,随后,中国银行自主研发了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支付宝也通过AlipayHK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电子钱包的区块链跨境汇款业务。如今,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与区块链技术的有效结合。
(三)贸易金融
银行为贸易双方提供整个贸易链的金融服务,形成了贸易金融。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其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点,加上贸易金融领域票据量大、票据造假等问题急需解决,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只会越来越大。我国进出口贸易领域票据量大,区块链技术不仅能使纸质票据电子化,还在票据产品的供需匹配、数据存证、智能交易和分布式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
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于2018年9月4日正式上线试运行。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取交易数据等贸易金融服务,连接了税务、海关、外汇等部门信息,是一项重要的、权威的、专业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官方平台,有效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服务,得到了银行和企业的普遍认同。除了这一官方平台,赣州银行、浙商银行、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也都上线了区块链票据业务。
二、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实现动态实时审计
现行的联网内部审计还不能实现实时审计,对于异常的记录或数据还需审计人员手工判断或处理。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可通过各个节点对交易信息自动验证,当节点受到攻击或遇到异常记录时,也会自动处理。通过区块链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商业银行的交易信息,第三方审计机构的检查作用被逐渐削弱。
(二)降低审计成本
传统审计中的数据都集中存储在一台中心服务器上,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且容易受到攻击,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使得数据在每个节点都有备份,节省了一定的硬件、软件维护费用,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在区块链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获得完整的数据备份,所有交易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省去很多审计程序,如复核、询问、函证等,降低了审计过程中的成本。区块链能够记录相关经济业务、交易信息,甚至记录原始凭证等相关信息,减少相关原始凭证等资料的收集,降低审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料成本。
(三)提高审计效率
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决定了整个区块链系统节点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得审计人员获取信息更加容易,节省了大量收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相关审计程序的执行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此外,通过区块链实现网络的自由联通、信息公开透明、数据共享等先进性功能,各节点信息完全对称,把项目跟踪管理、法制审理、纪律监督、征求意见等同步纳入审计业务过程,方便了各相关业务的开展和与审计组的沟通。
(四)提升内审人员的审计项目管理水平
一方面,区块链采用时间戳功能记录整个审计项目的操作,每一次审计操作都按时间顺序记录在区块链上,提升了审计项目的精准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征减少了银行虚假交易、账目欺诈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舞弊风險的作用,使得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全方位提高审计监督水平。
三、区块链技术的监管现状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运作机制复杂,技术难度大,加上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没有中央控制方和中介方,使得监管面临很大的挑战。近些年,我国金融领域区块链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严格监管区块链项目首次代币发行(ICO)。首次代币发行(ICO)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具有周期短、融资快的特点,2017年上半年发展尤为迅速,呈现爆发式增长。ICO能够避开跨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法律限制,不需要遵循传统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程序和要求,通常能使企业以很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向全世界进行融资。目前,世界各国对ICO采取不同的监管态度,美国、俄罗斯对ICO监管非常严格,将部分内容纳入证券相关监管范畴,英国持中立态度,瑞士、新加坡、瑞典等国家监管ICO的政策较为宽松。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意识到ICO发行交易平台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工具,还面临企业破产、解散甚至跑路的风险。因此,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监管部门就陆续发文,严格禁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2.严厉打击利用区块链进行概念炒作的行为。国内外证券交易所普遍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蹭区块链热点概念炒作股价、是否存在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的行为。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于2018年2月宣布上市公司长岛区块链退市,因为该公司涉嫌区块链概念股炒作。我国深交所于2018年对涉及区块链概念的17家上市公司紧急停牌,并采取了停牌问询、核查内幕交易、提示风险措施。自2018年8月起,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中央网信办等单位,就陆续发布关于防范以“区块链”“数字资产”“虚拟货币”等名义吸收公众资金,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旨在提醒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
3.使用监管沙盒方式监管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监管沙盒是英国金融监管局(FCA)于2015年3月首次提出的一种创新监管模式。监管沙盒作为一个受监督的安全测试区,通过设立限制性条件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允许企业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有助于减少创新理念进入市场的时间与潜在成本,并降低监管的不确定性。除英国外,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都逐渐发布了关于区块链监管沙盒的指引性计划,对适用对象及区块链公司的准入条件等作出了规定。我国区块链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中国版的监管沙盒。2017年5月,我国在贵阳启动首个由地方政府支持的区块链金融监管沙盒项目,通过规范区块链数字资产和基于区块链的融资活动,为实体经济服务。之后,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省市也开启了相应的试点应用,并设置了风险补偿和退出机制。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内部审计的重点
(一)对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审计
区块链数据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在数据上链前,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核查验证,以保障上链前信息的安全。审计应在数据上链前进行核查,关注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审计要关注数据和流程是否有错误,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错弊,应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系统中数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发表意见,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对区块链应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
国家网信办出台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作为首份规范和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健康发展的法规,明确了行业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在区块链应用合规性审计中,审计人员应确定银行是否遵循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要求,是否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专业和行业标准以及合同责任的要求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并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智能合约、区块链设置等是否合规。
(三)对底层技术的安全性进行审计
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探索呈现出底层技术研发力度有所加强但安全性仍面临挑战的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安全、共识安全、隐私保护、智能合约安全和内容安全等方面。数据安全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安全目标,区块链上存储了大量的交易信息、用户资料、智能合约代码等数据,这些数据至关重要,审计可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方面着手;共识安全对区块链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通过审核区块链分叉中数据的一致性判断是否达成共识,通过检验节点提交的合法数据判断区块链能否抵抗攻击,保障区块链持续可靠运行;隐私保护是指用户敏感信息的保护,审计可通过关注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保护情况,判断区块链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否注重隐私保护;智能合约安全包括编写安全和运行安全两部分,审计人员可检验智能合约代码与合约文本的一致性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机制;内容安全是指在区块链节点中存储和传播的内容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应用过程中传播非法内容,审计可通过查验区块链在具体应用时是否设置网络监测、信息过滤等监管措施,促进区块链网络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审计署审计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86,电子邮箱:51dodo@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邓建鹏.区块链的规范监管:困境和出路[J].财经法学, 2019(3)
宫晓林,杨望,曲双石.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J].国际金融, 2017(2)
吴燕妮.金融科技前沿应用的法律挑战与监管:区块链和监管科技的视角[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姚前,汤莹玮.关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