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在时代的洪流中做一只蜗牛
2020-12-28莫唯然
莫唯然
张萍是命中注定会成为老师的人。
生性叛逆、特立独行。虽然父亲是县中学的物理老师,但到初二为止,张萍却一直是班上常年保持倒数,交空白作业本给各科老师的“狠角色”。所有老师包括班主任都放弃了她,只有政治老师还跟她斗智斗勇。
初二寒假前的最后一次政治作业,张萍在发回来的空白作业本上看到政治老师给她留了这么一句话:“不管你交多少次空白作业本,我都知道你是一个有诗性和神性的孩子。”
此后一年半,张萍的成绩突飞猛进,中考拿到了全县前三的成绩。高考填志愿时,张萍毫不犹豫地选了师范,她相信教师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职业,她愿意像她的政治老师那样在孩子身上书写更多可能。
用经典为人生上底色
2020年2月,教育部因为疫情而宣布“停课不停学”,张萍在她任教的高一班级群上开启了录播《论语》解读教学。而在寒假来临之前,她就已经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必须要把《论语》这本书诵读20遍。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张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经典作品。从很久之前开始,每一届高一学生进校,张萍就会给他们建立微信群,并将诵读材料发到每一个人手里。
这一切都缘起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其时,刚任教不久的张萍旁听了特级语文老师、中国诗意语文工作室负责人董一菲老师的公开课,董老师信手拈来的风格深深地震动了张萍。从那之后,张萍更加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向,开始大量阅读并背诵经典。很快地,張萍就练就了半小时背完《论语》全文的硬功夫,并从中受益匪浅。
此后,张萍便将经典诵读的方式引入了课堂。
在张萍看来,一名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重点并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行、没有底线,学业越优秀反而越危险。而语文这个学科,当仁不让地承载着更多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的重任。让学生尝试诵读经典作品后,张萍发现,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感受并体悟,慢慢地,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养分就渗透了学生的精神,成为他们人生路上厚重牢固的基石。
不光是学生,张萍也用经典诵读影响自己工作室的老师们。
在张萍的工作室里,聚集着一群青年教师。就像曾经的自己,他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但他们也同样迷茫。很多老师甚至自己都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像带学生一样,张萍也要求他们读书、读经典。一开始有些老师不愿意读书,张萍就给他们做榜样,自己读书的时候带着他们一起读,每两个月做一次读书报告会,验收阅读成果。
“你们放心输,我不觉得丢脸”
上学期刚开学,兄弟学校举全校师生之力开展“知识PK赛”的消息便传了过来,张萍所在的宜宾六中组织老师前去参观,尔后“知识PK”的活动便在六中也热热闹闹地搞了起来。每一周,每个班都要按不同的学科跟对手班级PK具体的知识点,不仅赢了的班级会有奖励,连科任老师的绩效工资也跟比赛结果直接挂钩。这么一来,周一到周五一下就排满了,不仅学生压力大,老师也搞得很紧张。要说这类知识竞赛值不值得搞,它还真有它的优势——对于知识点密集的学科,PK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紧迫感又提升了他们系统性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但是语文?真没必要!
甚至可以说是买椟还珠。
语文,或许是最能体现“功夫在课外”的学科,无论是文学造诣、为人做事,还是审美情趣,都只能在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文火慢煮”之中日积月累,而分数则是语文学科最末端的副产品。
但现状却是家长、老师、学校,通通焦虑,不管哪方都在找孩子要分数,这对学生其实是一种伤害。一线老师自己没有时间读书,更不要求学生读书,只是大量刷题,学生对学习也没有兴趣,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
本来课余时间就有限,PK赛一搞就更没有时间阅读了。于是张萍果断要求全班学生放弃备战语文PK赛。学生很不安,担心比赛成绩太差给张萍丢脸。但张萍却气定神闲地安抚他们:“你们不用特地准备,一直输都没关系,我不觉得丢脸。”
于是,当其他班级都全神贯注地备战PK赛时,张萍班上的学生仍然按部就班地按照张萍日常的教学思路进行着他们的学习——每天读书,全班轮流上台进行课前5分钟演讲,坚持每天写读书日记……
一学期下来,张萍班上的学生果然听话,毫无悬念地在PK赛中从头输到了尾。这种情况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可能早就受不了了,可张萍却一直都很淡定。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教授学生知识是不合格的,她更需要对学生的生命负责,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负责。人在大环境之中特别容易被周围人的心态影响、左右,特别是才入行的年轻老师,要坚持自己的节奏太难了。但是作为老师,必须要有温和从容的姿态,要能坚定地陪伴。自己平和了,学生才有可能逃离被分数驱赶的焦虑,真正地沉淀下来。
最后,在PK赛里输了整整一学期的班,却在期末考试中拿了全年级第一。张萍毫不意外,她一直坚信,只要平时功夫到位了,成绩这个副产品也就水到渠成了。
修身,齐家,兼济天下
张萍说自己这辈子因为两个男人而格外幸运,那便是父亲和先生。是同样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的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为她种下了一颗种子,让她看到为人师表的尊严和荣誉感;是先生在后来几十年漫长的家庭生活中负重前行,庇护了她的诗与远方。
一分洒脱,两分叛逆,三分从容,四分坚持。带着这十分的人生态度,讲台之外,张萍还想为更多的人做点什么。
除了带领工作室的年轻老师自我成长,张萍还要求他们奉献别人。她在学校开设了面向教师子女的诵读经典公益课堂,让工作室的老师轮番上阵,带领孩子们读经典。现在公益课堂的学生们《论语》背了一半了,诗经背了几十首,唐诗也背了许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助董一菲老师丰富的平台资源,张萍带着团队到处学习、长见识。因为她知道,在交流中,人才会开阔眼界,提升格局,也只有当人了解了别人在如何奉献社会,感受了其中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才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奉献的幸福。
在卸任班主任的十来年里,张萍将自己课余的时间精力转移到了举办公益家庭教育讲座上。一年近四十场,张萍辗转在宜宾市各个社区、学校之间,希望能让尽量多的家长接触到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毕竟,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核心还是在家庭。
最近几年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心愈发浮躁,离婚率居高不下。张萍接触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都缺乏同理心,孩子又怎可能拥有一个健康正面的心态?缺失了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更容易做出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行为。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家庭教育,张萍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了筹备家庭教育讲座,她将自己过去几十年做班主任时积累的一手素材都梳理成了不同的版块——讲亲子关系,分析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讲情商,介绍情绪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进行……
厚德方能载物,无论去到多远的地方做讲座,张萍都坚持分文不取。有时会在做系列讲座时遇上跟着自己辗转好几处追着听讲座的家长,每当看到自己的分享影响了他们,改善了他们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张萍心里便格外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