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湖北:疫情下的教师生态
2020-12-28莫唯然彭一皓王黎汪旦旦余麗柃陈大庆
莫唯然 彭一皓 王黎 汪旦旦 余麗柃 陈大庆
2020,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新年前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肆虐,迅速蔓延扩散到了全国各个省市区,疫情的阴影笼罩全国。这个新年,每天一睁眼,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手机,关心疫情最新动态。
为了抗击疫情,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因为担心上厕所会丢弃一件防护服,他们选择12个小时不喝水。
为了抗击疫情,快递行业没有假期,分秒必争地向湖北运送各类物资,而城市中,快递师傅们依旧骑着摩托穿梭在空荡的大街小巷,为隔离在家的市民们派送着生活必需品。
为了抗击疫情,民警、清洁工、保安……许许多多人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2020,也注定是不平凡的教育年。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虽然没有奋战在一线,却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撑战斗:化身监督员每天了解班上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学习新技术、开设直播课保障学生们“停课不停学”。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希望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坚守,见证疫情下中国教育人的守望与支撑。
疫情下的教育大事记
1月20日
钟南山考察武汉,证实新型肺炎可以人传人;国务院下达重视疫情和人民生命健康的指示。
1月23日
上午10点,武汉“封城”。
1月24日
湖北七地封城,北京、上海、安徽、重庆、天津、四川、云南、贵州、山东、福建启动一级响应。
1月27日
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全国各地响应并出台文件,多地明确规定2月17日前不得开学。
2月6日
全国各地再次推迟开学时间,明确各级各类学校2月底前不开学。
2月7日
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
2月10日
全国多地安排中小学生统一在线上课,“空中课堂”正式启动!
NO.1疫情故事
“不准回校,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受访者:李老师地标:湖北·武汉
“放寒假前,班里就有几个孩子每天戴着口罩,当时我以为这几个孩子是感冒了,不想传染给同学们。”对于身处疫情一线中心城市武汉的高三老师李老师来说,她是在1月20日才意识到疫情事态比想象的更为严重。
1月20日,是武汉决定封城的前3天。李老师原本将春节的行程计划得满满当当:1月20日,从武汉去浙江,回先生父母家团年;再从浙江到河南,回自己父母家团年,之后从河南前往洛阳,一家人去洛阳旅游,最终再返回武汉。
李老师是河南人,先生是浙江人,两人都在武汉工作并定居,于他们而言,春节最幸福的事就是和父母团聚。但发现事态不对劲以后,1月20日这天,李老师果断退掉了所有行程的机票,
李老师本是有机会离开疫情中心城市的。“我其实没想太多,疫情严重,我怕自己万一携带了病毒,还在潜伏期,那么这一路行程,不仅会传染给同行的人,也会带回家传染给父母;如果我是健康安全的,那从武汉出行,万一在路途中感染,也极有可能。干脆哪也不去,把票退了,老老实实待在家中自我隔离。”
这一天,李老师和先生去了超市采购,货架上已经空空如也,她把还能买到的统统都拿了一遍。这一天回到家中,夫妻二人再没出过门,开始了自我隔离的封闭生活。“衣服、家具、手机甚至所有的笔,全部被我进行了酒精消毒,每天我都会对家里进行消毒。口罩一直没买到,幸好家里还有囤货,是之前为了预防雾霾买的,这会儿派上用场了。”
李老师说,她最担心的是家中断粮。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她就轮番打开手机上的各种蔬菜生鲜配送的app,不停刷新,试试自己能否幸运地刚好碰上补货。还好,最后,有郊区的农场和小区物业进行了合作,定期进行送菜服务。
采访这天是1月31日,李老师已经在家中自我隔离了10天,身体情况一切正常。她正忙着熟悉“空中课堂”平台的操作方式,因为疫情,所有学校被规定开学时间不得早于2月17日,但官方号召“停课不停学”,要求老师们在官方平台“空中课堂”,准时网络开课。
李老师教高三,对于开学推迟这一消息,学生们显得忧心忡忡,离高考还有一百来天,他们都担心疫情影响学业,不少学生向李老师表达了想回学校拿复习资料的心愿,李老师一一严厉打消了学生们的念头。“我们学校就在一所疫情定点救治医院旁边,绝对不允许学生出门,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采访结束,最好的消息莫过于,李老师和她所在的学校,无一学生和老师感染病毒。
“戴上口罩守护这个世界”
—— 一名武汉高三学生的疫情札记
第一次听说这件事,还是因为年初某节生物课上,生物老师不经意地提起:“冠狀病毒是典型的RNA病毒……对了,听说最近有几例疑似非典的病例被确诊了,同学们要注意保护自己才好。”
“非典?不是很早之前就没了吗?”“这个很严重吗?”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2002年左右出生的我们,没有对非典的清晰印象,只是从影视和书籍里听说过它曾来势汹汹。
那之后,我就戴上了口罩。“没见着这么怕死啊,口罩都戴上了,至于吗?”身边的朋友调侃我。“这叫防患于未然……”我苦口婆心的劝导还没开始,朋友就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走开了。
家住江对岸的我,每天要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回家。拥挤的二号线上却并没有什么人像我一样戴口罩,反倒是大家看我的眼光有些异样。
大概过了半个星期,也就是高三补课的第一天,我在操场上碰到了那位朋友,这次他老老实实地戴上了口罩。“这病毒这么厉害啊!我错了我错了!”朋友说着捏了捏鼻贴,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天,回程的地铁一如既往的拥挤,不一样的是,人们都不约而同戴上了口罩。“大家都在用主动戴口罩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我这么想着,也不再因为只有自己戴口罩而感到不自在了。
没过两天,学校就停课了。刚开始宅居在家时,心情还是比较放松的:不用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不用按规定课表上课,玩玩手机,写写作业,我过着不知道每天星期几的日子。
可是每当拿起手机,就会看到新闻里满是令人揪心的疫情;每当打开作业本,高考在即的紧迫感又会重新涌上心头。封城后不久,小区里响起了令人振奋的国歌声,火神山施工现场开放了网络直播,网课教学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心和武汉的脉搏一起跳动。
停课的那天,我选择了打车回家。武广璀璨的灯火照亮了整个冬夜,中山大道的车流还是如潮水般壮观。这个繁华的都市,这个三月樱缤纷、五月梅花落的江城,这个我爱的地方,现在要面临一场苦战了。还是高中生的我还没有能直接支援她的力量。我能做的,只是减少外出,时刻关注新闻,在心底为武汉—— 我的家乡祈福。
今天是宅居在家的第十一天。昨天上了第一次网课,听着熟悉的讲课声,我想起老师那句语重心长的嘱托:隔绝病毒,但不隔绝学习互动。是啊,我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武汉也在为她的孩子们奋斗着。
“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我和武汉共勉。
高飞
2020年2月2日
NO.2疫情故事
“危机,也是一场人生大课”
受访者:鲍兴军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英才小学教师
地标:湖北·黄冈
在婆婆面前扮了回黑脸
平日孝顺的鲍兴军这个春节跟婆婆卯上了。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黄冈也封城了。鲍兴军家所在乡下的各村也都开始执行封闭管理。幸好事先储备了口粮和生活必需品,家里的菜地还种着大白菜和萝卜,短时间内,自给自足不成问题。
封村之前,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陆续归乡。鲍兴军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游说家里的长辈和亲戚取消一切团年活动。
公婆,尤其是婆婆,是非常传统守旧的人,春节在她心中就是一年一度的压轴大戏,只有在这几天,她才能见到阔别一年的儿女姊妹。但鲍兴军先生的姐姐一家、舅舅姨妈,都定居在武汉。
老人很坚持,但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一双儿女的鲍兴军,不敢拿全家人性命冒险。她先斩后奏,联系家里全体亲戚,取消了聚餐上坟等所有活动。好在从武汉回来的亲人对疫情都很了解,鲍兴军的提议并没遭到反对。
眼看日日牵挂的孙子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婆婆开始生鲍兴军的闷气,一连几天都不跟她说话。无奈之下,鲍兴军开始“曲线救国”。她一面打开电视播放最新的疫情新闻,一面又轮番给亲戚朋友视频拜年,请他们说说自家的春节安排。
听到大家都取消了团年安排,婆婆消了气。鲍兴军也终于卸下了这几天以来压在心里的包袱。
隔离中鲍兴军的24小时
村封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作为一个自律的人,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对于鲍兴军而言是每日的必修课。每天清晨6点,很多人还在酣睡,鲍兴军已经坐在餐桌前享用婆婆准备的早饭。
7点,戴好防护口罩,鲍兴军准时出门,完成“日行一万步”的运动计划。这种时刻,乡村的优势就很突出了。一出门便是田野和小路,即便正值隆冬,走在路上仍旧满眼深绿,空气清新,还基本见不着人。
快走一个小时,走到微微出汗,晨练便结束了。回到家,等孩子们吃完早饭,鲍兴军便带着他们开始一天的学习。两个孩子完成各自的寒假作业,鲍兴军则在一旁练书法和看书。在鲍兴军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专注学习、看书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还要等先生三番五次地催吃午饭了,他们才会离开书房。
下午是属于一家四口的亲子活动时间。鲍兴军和先生要么和一双儿女在自家院子里“混双”打羽毛球比赛,要么带着他们出门爬山。隔离中的一大幸事便是还有野地可以撒欢。比起那些被封闭在城市公寓楼里的人们,鲍兴军一家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家附近便是湖北省著名的5A级景区龟峰山。封闭期间的龟峰山可谓人迹罕至,常常是一家四口在山里转悠一两个小时也看不见一个人影。这么半天下来,孩子一天的活动量就够了,又亲近了大自然。
晚饭时间是鲍兴军的主场,轮到她给全家老小做一桌丰盛又健康的晚餐。因为情况特殊,这个春节家里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呼朋唤友、大鱼大肉。买不着水果,鲍兴军就尽量多做素菜,保证家人膳食平衡。就连平日里爱在餐桌上喝点小酒的先生,最近为了保持免疫力也将酒具束之高阁。
封村以来,鲍兴军一家老小虽然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但要说心里不紧张也是不可能的。村里到处都是从武汉和黄冈市区返乡省亲的人,鲍兴军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免接触,做好消毒和防护。
于是除了白天用醋熏房间,监督家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肥皂洗一次手以外,每天晚上等老老小小都睡下,鲍兴军还要楼上楼下地用消毒液对家里所有的公共区域进行消毒。
伴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鲍兴军全家进入梦乡。
用知识与爱填补疫情拉开的距离
跟许多中年人相比,让鲍兴军更有压力的一点是,除了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小学班主任的她,还有一班几十个学生要操心。
疫情不是几天就能平复的,学生的安全该如何保障?推迟开学之后他们的学习又怎么进行?鲍兴军每天都在思考这些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鲍兴军是个凡事喜欢打提前量的人。因此,早在疫情爆发前的学期末,鲍兴军就给孩子们布置了寒假期间的预习任务,并发放了新学期的导学案,要求他们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寒假中预习新学期的课程。
1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与此同时,鲍兴军给全班家长分发了自制的积分卡,要求家长按积分卡的进度监督孩子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鲍兴军还特地为他们准备了一份奖励——寒假期间预习情况最好的学生,开学将被任命为“副班主任”,由他挑起大梁,协助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副班主任”的權力和责任都比班长更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不仅能够激励他们提升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成长得更有责任心。
学习不被耽误,安全更要随时保障。
鲍兴军的侄子在上海某研究所专门研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他经常给家里的长辈科普如何正确理解新冠状病毒,如何正确自我保护,哪些消息不能相信……有这么一位专家在身边做“技术支持”,鲍兴军基本每天都能把最及时的知识和消息发布到班级群上。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理解防护注意事项,鲍兴军还发动自家儿女当模特,给学生拍摄“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等小视频。
有个别家长非常恐慌,时不时会在群上发布不实信息,鲍兴军都会第一时间要求他们删除消息,并开导他们,虽然现在疫情非常严重,但国家很强大,老百姓很团结,一定能够齐心协力扛过这一关。
每天只要一看到感人的新闻,鲍兴军都会分享给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在信息社会,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识的力量尤为突出,然而又不尽然。在鲍兴军看来,作为母亲和老师,能带给下一代的,不应只有知识,更应该是做人的底色。这场与病毒的战役,是危机,更是一堂人生大课,它让所有人看到生命应该被尊重,自然应该被敬畏,看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勇气与人间大爱。
NO.3疫情故事
“我们,不再是孤勇的个人”
受访者:洪细华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五中学教师
地标:湖北·黄石
在面对无形又可怕的疫情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时常无奈时常叹息。但是,俗话说,五个指头握在一起才是拳头,尽管个人力量有限,但是团结起来,我们,便不再是孤勇的个人,而是坚强的湖北人,勇敢的中国人。
黄石是相对于整个湖北而言,疫情没有那么危重的地方。洪细华所在的黄石市第十五中学,在2019年11月起就开始以预防甲流为目的进行教室消毒,观测学生发烧情况。其实在每年的冬天,学校和老师都会重点进行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不仅会在校内宣传栏进行传染病防御宣传,更会每天定时测量学生体温,对感冒发烧的同学进行隔离。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洪细华更是对传染病相关知识教育重视有加。据称,初中生物中的传染病相关内容是每年中考必考内容,所以洪细华不仅在每年秋冬季节传染病高峰期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提醒学生,教育学生。而2020年的这个冬天,作为平常就坚持教授相关知识的洪细华,不仅体会到了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学生的重要性,更是知道预防肺炎不仅艰难且刻不容缓。
自从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洪细华就开始将自己以及家人严格地隔离在家中,同时密切关注新闻,时刻牵挂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当她看到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为了攻克疫情难关,冒险救援时,又无奈又感动。于是,当学校发起捐款,洪细华立马参与其中,钱虽不多但是希望帮忙的心情真真切切。
不仅仅是她个人,整个黄石十五中,从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渐渐开始开展有序的防疫活动。学校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募捐,老师慷慨捐献物资,并群策群力找到物流公司支援武汉;班主任更是时刻关注学生以及其家庭的健康动态,形成有规模的通讯网,防止疫情爆发。每一天,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要负责将学生以及其家庭成员的出行情况、身体状况严格统计起来,再汇总至年级值班老师处,而学校不仅紧密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也要求每一位老师做到自我隔离自我防护。
洪细华不仅每天都关心着武汉的疫情情况,更是利用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将传染病知识和防疫知识传播给老师同学,也保护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从自己出发严格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学生和老师是一个整体,武汉和全国各省市是一个整体,湖北人和全中国人更是一个整体,而每一个人,都是這一场无声的战役中的战斗者,前线的医务人员与病毒战斗,志愿者们和时间斗争,老师们与因疫情耽搁的教学进度对抗,每一个足不出户的普通人也在坚守心中对热闹的向往。就像洪细华所说:我们只是在灾难面前,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只有大家万众一心,才能共克时艰。
NO.4人物连线
“我在武汉大学给学生上直播课”
受访者:张鸣宇 武汉大学教师
地标:湖北·武汉
本刊记者:这个寒假和春节是怎么过的?
张鸣宇:因为老师阅卷结束就没什么事了,1月15号就已经放寒假了。所以我是差不多一周之后,1月21号才发现,疫情已经这么严重了。那个时候,我才赶紧开始做准备,出门买菜买生活必需品,去一趟就囤一周的东西。一开始我都还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也是现在网上找视频学习。
现在口罩是根本买不到了,幸好之前还剩了一些,最近能应急。反正现在家里人都不出门了,就我还出门采购过两三次。现在超市每天营业时间也很短,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进超市必须先测体温,然后就是排队。所有的自动收银台都关闭了,只留了少量的人工收银台。回家第一件事肯定是洗手,然后就是洗澡换衣服。其他我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还是尽量别出门给国家添乱。
得知疫情很严重之后,我就赶紧跟家里亲戚联系,取消一切团年活动。这种情况,见面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整个春节假期,我们也没有见过任何的亲戚朋友,就只跟父母在家,吃饭也都很简单。我还算好的,毕竟家就在武汉,我有好些同事想回老家过春节都回不去。
本刊记者:学校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留校的学生都还好吗?
张鸣宇:今年留校的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一共大概有500多人。你也知道我们学院都是留学生。他们很多都是来中国交换一个学期学习汉语的。学习结束本来应该回国的,但是现在也都回不去。学校封闭了,他们也只能在寝室活动。学校每日给他们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由后勤专人送到寝室,还给他们提供每天必需的口罩、消毒液等物资。一开始他们还是很担心的,但是现在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活保障,他们也都了解了目前疫情的严重性,情绪都很稳定,也都很配合学校的安排。
本刊记者:上了直播课之后感觉如何?
张鸣宇:我们学校现在一年是三个学期,如果春季开学就延迟了,那后面通通会受影响。所以开展网络教学是势在必行。学校原定2月17日开学,因此现在就安排2月17日开始网络教学。我上了两天直播课之后,感觉最大的区别是网络课堂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课堂状态。虽然我们每天都通过直播软件来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但是他们也很有可能签到之后就开着直播干别的。所以为了更好地监督他们,我只能提高随堂提问的频率,并经常性地布置一些课堂任务,跟他们互动。幸好我这学期带的都是中级和高级的对外汉语教学班,网上教学还算顺利,要是带了初级班,教学开展就更难了。
本刊记者:学校现在是如何统一安排的?
张鸣宇:学校一开始要求我们用超星学习通这个平台,老师们试用之后发现这个平台很多操作都不太方便。后来学校就通知老师可以任选平台,不过要发直播网址给学校,方便学校监督。其实这段时间学校关于网络教学的相关规定一直都在调整。毕竟学校也是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开展网络教学,也在不断尝试之中。
NO.5疫情生态
疫情之下的直播教学:十八线主播艰难“求生记”
因为肆虐的新冠状病毒疫情,2020年的春季,全国中小学迎来了“停课不停学”的开学季。一时间,全国老师纷纷上线,研究平台,学用设备,手忙脚乱地开启了自己的网络教学生涯。
几天下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尽量保证拍摄效果,老师们绞尽脑汁,花样百出——
有小马扎、塑料板凳齐上阵的;有为了固定手机,便于自己用紙笔模拟粉笔黑板教学而大显民间智慧的……看着老师们如此大费周章,好老师编辑部特地采访了大量一线教师,收集了他们目前在网络直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网速跟不上语速;
备课时间太长;
课堂互动体验不佳……
总之,问题一大堆。
根据老师们反馈的困难,我们总结了大概八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不行,硬件软件跟不上
很多老师反应突然要开始网上教学,发现网络、硬件软件都不给力:网络无法支撑大量学生同时看直播,电脑速度慢,手机内存不够……
安徽王老师:我们学校2月10日正式开始网络直播授课,但是有些学生家在农村,没有无线网,手机网络又很卡,听课效果很差。
重庆王老师:我们这种小学校网速本来就不行,特别是多群同时直播的时候,网特别卡,根本无法同时带这么多直播间。
2. 难以适应面对镜头
很多老师从来没有直播教学的经验,所以无所适从,既不会把控画面效果,又不会掌握直播授课节奏。
海南张老师:不敢直播,怕效果不好给老师造成负面影响。
重庆周老师:现在还完全不适应网络教学这种方式,面对镜头眼睛都不知道看哪儿。虽然后来改成录PPT,但是又总觉得讲不顺畅。
3. 无法有效监督学生
学生到底在网络的那一头干嘛,有没有专心听讲,有没有深入思考?对此,网络这头的老师一无所知。
北京卢老师:感觉整堂课都在自说自话,节奏很快,缺乏互动。有种满堂灌的感觉。
重庆向老师:大多数学生都图新鲜,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还没进直播间就商量着怎么截老师的表情包。一直在对话框里聊天,50来个学生,十来分钟就几千个赞。
4. 备课工作量大、群信息量大,老师工作时间长
原本的互动性课堂,突然变成了独角戏,线上教学跟传统课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讲授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备课量也因此激增,耗费老师大量时间。
重庆黄老师:一节课短短40分钟,备课却要花三天,平台使用也不熟悉,一点小问题就要花很长时间上网查询。
四川谢老师:最近每天都要负责学生的签到,还要在钉钉上改两个班的作业,我太难了。除了吃饭睡觉,我就没放下过手机。
5. 长时间占用家长手机及时间
学生听网课,需要电脑、手机,家长还得在旁监督学生听课,费时费力,自己的工作也被耽搁了,家校关系受到考验。
安徽申老师:每天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家长只能把自己的手机交出来,可是家长也要用手机啊。
甘肃杨老师:这两天收到很多家长吐槽:彻底沦为监工,一整天啥都干不了,全顾着孩子网上学习了。有的家里有二孩的家长也抱怨电脑手机所有的设备都被孩子占用了,自己还要在家办公呢。
6. 学生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伤眼睛
青少年们的眼睛还在生长期并未定型,每天盯着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屏在线学习,视力实在伤不起。而每天直播授课的老师们,还得在网上批改作业、负责学生签到、回答群内各种疑问,整天抱着手机撒不了手,眼睛腰椎都快不行了……
江苏曾老师:整天坐在桌前盯着电子屏幕,无论是对眼睛还是对脊椎都非常不好。很不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健康。
高碑店张老师:长时间在电脑手机面前听课,学生又容易走神又对眼睛不好。
7. 学生缺乏对课堂的敬畏感,存在过分互动的现象
线上教学总感觉像聊天的直播间,隔着屏幕,同学们少了份对课堂的敬畏感,讨论栏里,各种问题弹个不停,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节奏。
绍兴张老师:对我来说,主要问题在于线上教学无法与学生面对面,学生对网络课堂完全没有对传统课堂一样的敬畏感。
江苏管老师:学生习惯了看抖音视频,会不会随意就给老师打赏刷点小火箭啥的。这让老师们无形之中觉得自己像18线主播一样,不够威严。
8. 师生互动不足,影响课堂有效性
这个知识点学生到底听明白了吗?线上教学不再像传统课堂一样,一眼望去就能看见学生们写在脸上的答案,老师无法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影响了课堂生成的时效性。况且,活跃的课堂免不了提问互动,有时想多找两个学生回答,奈何只能连麦一人。
重庆王老师:网络授课无法最直接地看到学生的反应,师生及时互动的缺乏会直接影响课堂生成。
北京高老师:直播授课的方式整体来说高耗低效,也不太适合小学生。我个人比较赞同小学采取适当微课+适量线下作业的方式。
编辑手记
在2020年这个让人终生难忘的春节,因为疫情的肆虐,小编们也遭遇了各种独特的“辛酸”经历:有人想“越狱”见对象被“铁血”亲妈“不择手段”地堵在家中;有的被封闭在老家“归隐田园”;有的被迫吃下老妈的保健操“安利”……大家特地在此分享,且看编辑部的我们如何苦中作乐。
汪旦旦
抢购口罩
春节前几天,疫情还没有蔓延到全国各地,怕冷的我带着家人自驾奔向四季如春、阳光明媚的温暖地带——云南。然而,迎接我们的却是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气温陡降至零度,裹着出门时的那身保暖装备,我们抖得更加厉害。
更让人感到寒冷的是,疫情迅速蔓延,武汉封城,出门一定要戴上口罩,尽量宅家的口号响起……我们被迫走上找口罩的回家路。见药店就进,见戴口罩的人就询问成了每一天的日常。间隙,还打开APP外卖搜索,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渐渐地,我们感受到疫情的严重,去时通畅的高速路下道口,已站着一排神情严肃紧张的医生测量每一位乘客的体温。直到回家,我们依旧双手空空,才知道,在短短几天内,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口罩都处于了紧缺状态。还是朋友寄来的爱心口罩解了燃眉之急。
直至截稿,我们依旧足不出户在家办公。疫情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也让这个春节长假变得格外漫长。但我坚信,待到春暖花开,寂静的城市会重启往日的喧嚣,我们也都会摘掉口罩,在热闹的大街上自由地呼吸。
3天前
彭一皓
“越狱”未遂
疫情期间,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就“老老實实”待在家里,哪儿也没去。“老老实实”之所以打了引号,是因为我两次妄图“越狱”未遂。先是初四那天,对象的外公过生日,叫我去吃饭。我想也没想,戴上口罩就往外冲,却在门口被我妈截住。她先是念了钟南山院士的语录,又翻出了各种家庭聚餐导致聚众感染的新闻,再分析了我的具体情况……最后,她使出终极绝杀,直接藏起了车钥匙。于是,第一次“越狱”失败。
2月14日情人节这天,我盘算着晚上开车去找对象,俩人在车里一起看个电影就当过节,这样的方式也能保证我俩始终在封闭空间。结果,对象告诉我他们小区已封闭管理,我没法把车开进去,他也出不来。于是,第二次出门未遂。那天,我俩在家里,语音连线一起同步看了场电影,也算一次特别的“云过节”。
两次想要出门的愿望落空,我的活动范围稳定保持在了家里。感谢我妈,感谢小区物管的敬职敬责,疫情期间,我终归是“老老实实”地在家认真自我隔离,没给国家添麻烦了。
1月24日
陈大庆
“桃花源”记
疫情来临之后,村里的广播每天循环播放着“不聚集、不走亲访友、不串门……”,本来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小伙伴,也只能隔着田坎聊几句像大人才会说的话。山里的孩子天性野,要“散养”,在这个隔绝与人接触的特殊时期,好在屋后有一座小时候就跑上跑下的山,有个“爬坡上坎”的去处。在山头上,每天都能看到记忆中的景,有时候是隐没在晨雾中的山村小屋,有时候是午后脉络清晰的梯田,有时候是晚霞勾勒出的远方山峰轮廓,这些阔别已久的模样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把人瞬间变回成小孩儿,只想着一路蹦蹦跳跳地小跑回家。山脚下,妈又在喊回家吃饭了。
30分钟前
余麗柃
家庭运动
今年春节,为应对新冠肺炎造成的影响,大家响应号召在家不出门,总得想点法子“打发”日子。没想到,最后胜出的居然是老妈的保健操。
年轻人一向对广场舞和保健操不屑。这一次,当老妈打开音乐,最先跟着跳起来的是2岁的女儿。一开始我还笑话老妈“关”在家也不闲着。没隔几天,当我在女儿的央求之下扭扭捏捏跳起来,便再也停不下来了。许是宅得确实太久了,一动起来居然浑身都舒服。一套40分钟的保健操跳下来,别说,还挺累人。接下来,老爸和老公也被拉入了我们的“健身操小组”,每天老人小孩午睡起来,我和老公“云办公”的休息间歇,就是我们一家的运动时间。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却也给一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用这段时间好好陪陪父母、陪陪孩子,让脚步在家里多停一停,何尝不是疫情之下另一种“救赎”?多谢老妈的保健操,嗯,真香!
1月24日
王黎
特殊作业
1月18日,家里小朋友解锁一堆寒假作业,其中有一项实践作业,要求孩子写一篇春节带着年味儿的家风故事。考大人的时候又到了!咱家最大的传统不就是串门么,这一优良传统今年也将贯彻到底。然而几天后,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我们一家人便开始了家里蹲的春节。这恐怕是头一次,我们度过了一个和亲戚们不往来,不拜年,不走动的春节。某一天惊醒,娃的作业怎么办?好吧,那就写一篇不出门的家风。我想以孩子的口吻写一篇,假如病毒离开后。写着写着,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与伤感。“假如病毒离开,我们要相约去看武汉的樱花;我们要不戴口罩,对所有医护人员展露我们感激的微笑……孩子说,妈妈,我要去游乐场,我要去看电影,我要去旅游……好!待到春光烂漫时,我们的城市,她一定在丛中笑。”
1月24日
莫唯然
“逃难”回渝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陪父母团完年,我像逃难一样,从海南万宁滚回重庆。包里揣着含酒精的湿巾和洗手液,脸上箍着两层口罩、游泳镜,头上扣着帽子,手上套着一次性手套,身上穿着随时可以抛弃的旧外套,我全副武装出现在机场。
好不容易开始候机,突然,广播通知航班延误,起飞时间待定。听到“待定”二字,我知道今晚大概是要通宵了。不敢随处走动,不敢喝水,不敢上洗手间,不想把充电宝取出来增加污染物品,因此还不敢玩手机……
00:10,呆坐4个半小时之后,我终于等来了登机通知。
02:30,飞机最终降落重庆,走下飞机便迎来巨大的温差。睡眼惺忪的我一激灵瞬间清醒了。想着大半夜打车可能会消耗很多时间,一上摆渡车我便开始呼叫滴滴。平台显示我前面排着几十号人,为了节约时间,走出机场的我只好一边勉为其难排队等出租,一边继续呼叫滴滴。好在还没排到头,就接到了滴滴司机的电话。我赶紧急流勇退去跟滴滴汇合。重庆的半夜,温度不到5度,我穿着单牛仔裤,戴着一次性手套,在路边瑟瑟发抖。下飞机半小时之后,终于等来滴滴,核实车辆信息后,我总算坐上了回家的车。我松懈下来开始跟戴着医用口罩的司机师傅聊天,打听重庆的近况。突然,手机又响了“喂,你好,我马上到T2A了,请问你在哪里?”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的我,目瞪口呆,赶紧跟司机解释我已离开,随即打开滴滴APP检查订单——首页仍然显示一行小字“一个行程正在进行”而订单菜单里,却同时躺着三条行程。
03:30,到家。赶紧洗澡洗头,给所有的随身物品一一消毒,伺候家里两只猫大爷……
躺上床的那一刻,脑袋里闪过一句话:“我终于安全了。”窗外天色微微亮,瞄了一眼桌上的小钟,05:30。
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