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电影表现形式与风格的变迁
2020-12-28赵超夏娉婷
赵超 夏娉婷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一些电影革新者掀起了新电影运动,力求打破本土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的桎梏,期间涌现出了诸如岩井俊二、是枝裕和等一大批知名导演。其中,是枝裕和以其去戏剧化的叙事手法、个人化的视听语言,在平静的电影故事中,融入了关于人生、家庭、社会的哲思。本文以是枝裕和的几部代表作为例,简要分析了是枝裕和电影的独特表现形式,并概述了在探索期、转型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是枝裕和电影风格的变迁。
【关键词】是枝裕和;去戏剧化;长镜头;独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5-0151-02
一、是枝裕和的艺术道路
日本泡沫经济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电影行业造成了重创。随着新东宝和大映两大制片公司的破产,日本电影工业在短时间内从巅峰跌入低谷。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导演开始寻求转型,独立制片人、独立影院大量涌现。电视导演岩井俊二、电视纪录片导演是枝裕和,甚至包括作家村上龙等,均跨足进入电影界,并且成为推动日本新电影运动的中流砥柱。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东京清濑市人,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进入到独立电视制作公司,10年间一直从事电视纪录片拍摄工作。这一段工作经历,对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是枝裕和进军电影界的早期,其电影作品具有浓厚的仿纪录片风格。1991年,是枝裕和自己筹资拍摄了两部反映社会时事的电视纪录片,这种关注现实、平静叙事的纪录片风格,也影响着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1993年是枝裕和以两大名导作为题材,拍摄了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成为是枝裕和从电视界向电影界转型的重要契机。两年后的1995年,是枝裕和凭借一部有强烈纪实风格的《幻之光》入围威尼斯影展。在1998年以后,是枝裕和先后尝试了动作片、爱情科幻片、剧情片、悬疑犯罪片等多类型的影片。
二、是枝裕和电影的表现形式
(一)典型的现实主义叙事范例
1.平铺直叙,去戏剧化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很少有强烈的剧情冲突,绝大多数都是展现一种现实化的生活情节,平静叙事,没有转折,以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冲突推动着故事发展。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去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增强他们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正在经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提升了观影的沉浸感。正如是枝裕和在采访中说的:“我想写一个表面上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正是基于是枝裕和的这种创作态度,他在很多影片中用大量的镜头展示日常生活。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观众虽然从表面上看到的是平凡的人、平淡的事,但是也能够透过这些生活细节,感受到表象之下强烈的情感张力。用最直白的画面、最朴实的语言,刻画生活中最常见的情节,成为是枝裕和大多数电影的一种独特叙事风格。
2.记忆与现实交织
在日本的传统电影中,许多电影叙事都是采用时间顺序,这样很容易让电影情节失去吸引力,难以调动观影人的主动思考意识。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则运用非线性、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并且加入了较多的象征寓意,增强了电影情節的探索意味,进而激发了观众对未知情节的好奇。是枝裕和在影片中善于营造现实场景和记忆场景两个空间,在电影的多数时间里,两者相互独立,但是导演又会安排一些特定的“线索”,让两者保持一定的关联性,最后将两者平滑地串联起来。这种叙事手法,让电影中各个角色在情感变化、心理成长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得影片在平静叙述的总体框架下,内容变得更加饱满。
(二)独特的个人化视听语言
1.纪录片技巧的运用
是枝裕和在投身电影界前,曾在电视公司拍摄了10年纪录片。因此,在执导电影时,是枝裕和也会不自觉地将一些拍摄纪录片的手法运用到电影中。例如,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而是枝裕和的《幻之光》、《小偷家族》等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在拍摄电影时,是枝裕和有时候像是一个独立于故事情节之外的旁观者,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记录着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有时候又像是电影情节中的主人公,通过固定长镜头,审视着眼前的景象,表达着内心的情感,为平凡的画面赋予了深长的意味。
例如,在影片《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采用固定机位、远距离摄影的方式,展示了主人公初枝一家人艰难而平凡的市井生活。在影片中,除了作为老母亲的初枝外,像儿子治、儿媳信代、孙子祥太等等,是枝裕和都没有给出太多的个人特写,他仿佛一位多年的邻居、毫不相干的路人,正在冷静地看着主人公初枝一家人所经历的生活。这种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把控、对于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凸显,反而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另外,是枝裕和也极力主张采用自然光效,通过一种昏暗、阴沉的影调,给影片添上一层压力感,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一家穷困潦倒的生活困境,而这时随着剧情发展,儿子治带回一位被冻僵的少女百合,这让观众对贫困的一家人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2.画外音及独白的运用
声音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除了发挥着传递信息、刻画人物的作用外,通过对声音的不同处理,还能够让影片具备更加多样的表现力。是枝裕和对于影片声音的要求与运用,主要体现为如下特点:首先,由于是枝裕和习惯于通过固定机位和长镜头来营造一种相对客观、写实的风格,因而为了不让画面空间过于单调,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一种难以代入的疏离感,是枝裕和会选择画外音的方式,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例如,在影片《奇迹》中,是枝裕和在多个场景中均使用了画外音,且作用各不相同。在开头部分,影片通过主人公航一的画外音,对主人公一家的家庭成员进行了逐一介绍,展现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影片最后部分,通过电台广播的形式,用画外音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变化进行了概述,突出了影片关注日常生活、反思社会现实的主旨。除了画外音,独白、旁白也是是枝裕和较为常用的声音叙事手法,在《步伐不停》、《第三次的杀人》等影片中,独白与旁白的应用较多,可以让观众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是枝裕和电影风格的变迁
(一)探索期的电影风格
20世纪90年代初,是是枝裕和从电视界向电影界成功转型的时期。彼时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许多青年、中年人群,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因此,是枝裕和在进入电影界的早期作品中,将镜头对准了生活重压之下的普通人群,这一时期的电影风格将“生存与死亡”、“记忆与创伤”作为主题,探讨个人的生存价值。例如,在《幻之光》中,虽然主人公美子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她也隐约觉察出丈夫的异样。随后丈夫毫无征兆地自杀,一时之间失落、自责、悲伤等各种复杂思绪涌上心头,即便是美子在第二段婚姻中开启了新的生活,也仍然不能弥合之前的心理创伤。这一时期的电影风格,也可以看出是枝裕和有模仿杨德昌和侯孝贤两位前辈的影子,但是也包含了是枝裕和自己的一些个人风格。
(二)转型期的电影风格
从2004年拍摄《无人知晓》开始,是枝裕和开始尝试转型。如果说探索期的三部影片主要是仿纪录片风格的现实题材影片,那么在转型期是枝裕和则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像家庭伦理、爱情科幻、动作武打等,均有涉猎。影片《无人知晓》的故事框架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日本的一个真实事件。几个孩子被母亲遗弃,但是年长的哥哥却尽心尽力地照顾年幼的弟妹。整个影片就是记录这几个孩子每天的生活,十分平静、毫无波澜,即便是到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出现母亲回来寻找孩子的转折。在转型过程中,是枝裕和虽然导演了几部不同类型的影片,执导功力也更加深厚,但是基本上放弃了他出道以来坚持的纪实主义和写实风格,因此对这几部电影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
(三)成熟期的电影风格
2010年以后,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逐渐固定也趋于成熟。《奇迹》是是枝裕和首次尝试儿童片,在影片中是枝裕和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例如为了照顾到儿童和青少年观众,改变了以往“固定机位+长镜头”的拍摄模式,让画面更加灵活,不至于让影片内容过于平淡。另外,是枝裕和还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让两兄弟的世界线从交叉到分开,然后通过“奇迹”再次交叉,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2017年的《第三次的杀人》同样延续了节奏缓慢、叙事平静的风格,在抽丝剥茧中将悬疑解开。在2018年的《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沿用了写实风格,探讨家庭亲情,引导观众对“父母”这一身份进行新的思考。正如影片情节中所展示的,爱让每个人相互帮扶,给予彼此温暖,但是同时也时刻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透过是枝裕和的电影,讓屏幕前的观众从电影联想到现实,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四、结语
作为新电影运动代表导演之一,是枝裕和一直以自然平实的方式关注当今日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展现当今日本的世态人情。对比是枝裕和的几部代表作,如《步伐不停》、《第三次的杀人》、《小偷家族》等,可以发现这些电影总体上遵循了是枝裕和惯用的温婉柔和、叙事平静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具体风格上又各有特色。通过分析这几部代表作,让我们对是枝裕和的电影观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何佳.一种现象学叙事──试论是枝裕和的作者文风[J].当代电影,2017,(11):164-168.
[2]张芃,杨玖倩.当代商业视野下文艺片的生存路径——以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04):118-119.
[3]任雪.从<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看是枝裕和的家庭书写[C].荆楚学术,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