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部视唱在高职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思考
2020-12-28马霜
马霜
【摘 要】视唱练耳作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和声、乐理等课程有着紧密的关联。视唱练耳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视谱演奏和演唱能力进行训练,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视唱、听辨和弦、听辨音程、分析作品和节奏模仿等,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大。当前大多数高校中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时长为三年,每周课时为四节课,课程占比仅次于主课。由此可知,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至关重要,而二声部教学则是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职;视唱练耳;二声部;练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5-0112-02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训练课程。视唱练耳有助于系统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对音乐的感知,增强学生的听辨记忆和演唱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及积累音乐语言,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基本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将视觉、听觉运用到器乐及声乐的表演实践中。
一、学习视唱練耳的作用与意义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相同专业的不同学生所具有的特性各不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个性,以此为依据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例如,钢琴专业的学生具有一些优越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升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视程度,侧重即兴创作、曲式分析、和声训练、视唱训练等。部分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音乐听觉能力不强,但是却具有极强的固定音感,能够有效纠正音准,在伴奏、翻唱等方面的练习对该类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因此,在视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升对西洋乐器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视唱发音、和声训练的重视程度。根据大部分教师反映可知,声乐专业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声乐学生对于声乐学习所用的时间较短,花费的精力较少,积累的音乐知识不足。这一点与器乐专业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视唱、视谱对于声乐专业学生来说应具有较大的难度。虽然声乐专业的学生拥有甜美的音色,但很多却不具备高音能力,这将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阻碍。在声乐专业学生视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升对方法训练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全面掌握课堂知识,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一)视唱练耳学习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这一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教学共分为视唱、练耳两部分。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学生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工作,仅需将乐谱上标注出的长音、短音、高音、低音及音节强弱准确地唱出来即可。练耳指的是听觉训练,其中包括听觉分析、听写、听辨。视唱练耳这一科目的教学目的是开发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音乐感知,提升其视唱能力和听辨记忆能力,使其对音乐要素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理解,并积累音乐语言,对音准、节奏、情感等进行正确表现。除此之外,通过视唱练耳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将听觉正确地应用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直至今日,视唱练耳已历经千年的发展,在岁月的洗礼中,视唱练耳这一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并没有留下大量的资料或者是书籍,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这一科目的存在为人们的音乐学习提供了捷径。与此同时,视唱练耳能够帮助人们提高音乐素养。视唱练耳属于工具学科,对音乐的学习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大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已经将这一学科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学科,社会各行各业也提升了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
(二)视唱练耳学习的意义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音乐感知能力、视唱能力和听辨能力,并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学生积累大量音乐语言,正确把握音乐情感、节奏、音准[2]。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有接受严格规范的视唱练耳训练,才能够为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塑造出的语言,音乐能够表达的很多意境是其他艺术方式无法表达的。在音乐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将艺术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全面的人才。在音乐基础教学过程中,听觉训练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认可,并将听觉训练作为主体贯穿到了基础知识学习的不同环节中,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升。视唱练耳训练包含的项目具有多样性,知识涵盖面十分广泛。本文对视唱练耳中二声部视唱的重要性和当前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二声部的训练方式。
二、二声部视唱的作用和现状
要想有效开展二声部视唱教学,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对线条旋律及立体音响的感知能力,这不光是多声部视唱学习的基础,也是多声部和单声部视唱的分割点。二声部视唱练习分为复调性和和声性两类。二声部视唱练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音听觉,使学生对音准、节奏、旋律的感知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二声部视唱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其音乐思维能力,并使其视唱协调能力得以提升。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全面的视唱练耳教学,甚至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视唱练耳的意义,仅有小部分同学通过课后学习掌握一些乐器和乐理知识,大多数学生仅通过音乐课堂来积累音乐知识。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大多都是从零开始。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掌握和弦、听音、变音,并掌握单声部视唱旋律,但是二声部视唱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综合型音乐人才。
三、高校学生二声部视唱训练方式
(一)训练音准
音准是视唱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尤其是在二声部视唱训练过程中,学生很难掌握音准。视唱者应以音乐听觉熟练度为依据掌控音准,在二声部中,要求音准与和声保持一致,而且应该使两部分和谐交融。如果音准存在问题,对视唱者而言,将是极大的打击,不光无法树立音乐形象,更加谈不上音乐美感。由此可知,音准在二声部训练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练习“无名唱”
“无名唱”指的是将视唱曲中的“名字”全部忽略,采用la、lu、wu等代替,统一的发音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准。当前大部分合唱团均采用这一方式训练。该方式在高校学生二声部训练过程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3]。
2.练习音阶
音阶练习是二声部视唱训练的基础,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唱长时间的低声部,另一组学生则唱多音阶的高声部,之后,两组学生互换练习。用低音部来演唱高音能够将高声部中的音阶衬托出来,能够对高声部产生积极影响,并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这一方法难度较小,适用于初学者的练习。
3.练习琶音
琶音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找准二声部视唱的音高。琶音可分为四度以上长琶音和三度以下短琶音,在实际练习过程中,低声部保持长音并练习琶音时,负责低声部的演唱者不光要保持长音,还要提升对琶音变化走向的重视程度,对音准进行准确掌握。
4.连接和声音程
和声音程连接训练是二声部视唱训练中音准训练的难点、重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负责低音部的学生反复演唱同音,之后加入高声部。然后,两组学生同时视唱。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光要注意音准,还应提升对其他声部旋律走向的重视程度,并随时调整音高。
(二)训练弹唱
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钢琴完成视唱弹唱训练,用嘴唱出其中一个声部,并用手弹出另一个声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一心二用,将两个声部统一,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二声部视唱素材大多数来自于三度六度音程。因此,将三度六度练习应用在学生弹唱练习过程中,能够为多声部视唱夯实基础。在学生训练音程弹唱时,可将音程分为二度、三度较近的音程和四度到八度较远的音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练习二度、三度的近音程,近音程熟练掌握之后再练习远音程[4][5]。
(三)训练节奏
节奏和音准在视唱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二声部视唱中,节奏属于立体节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其多声部思维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下列方式带领学生练习:首先是卡农模仿训练,这一训练方式指的是对位模仿。教师带领学生掌握自身声部节奏,并倾听其他声部节奏,这样一来,既能够锻炼记忆力,还能够锻炼反应能力。其次是立体节奏训练,这一训练方式指的是在训练时,将不同节奏的组合在同一时间唱出来。立体节奏在二声部视唱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在节奏训练中,学生应掌握力度,使音乐变得灵动,尤其应注意复杂节奏的变化,在视唱过程中对节奏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达到二声部视唱训练的目的[6]。
四、结束语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视唱练耳教学属于理性知识的教授,不能像抽象理论的教学那样套用简单公式。相反,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理性知识应该融入到带有情感的音乐旋律中,在理性知识的指导下,使情感表达达到更高的层次。本文从节奏、音准、弹唱三角度对高职学生二声部视唱的训练方式进行分析。这些方式与高职学生音乐水平相符,且操作简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高校音乐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满足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嵇慧慧.中职声乐教学中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J].情感读本,2017,(14):8.
[2]陈红岩.多声音乐思维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培养与训练[J].黄河之聲,2016,457(04):40-41.
[3]杨莉莉.多声部视唱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06.
[4]郑瑞芝.关于多声部视唱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1,(08):206-207.
[5]刘扬.高职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与声乐演唱的内在联系[J].船舶职业教育,2016,18(02):31-33.
[6]黄健.复调性二声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时代,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