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瞬间Op.16》No.1的音频版本对比
2020-12-28李咏雪
李咏雪
摘要:《音乐瞬间Op.16》No.1保留着拉赫玛尼诺夫早期音乐作品的魅力:严谨、丰富的织体、深刻的民族性、优美的旋律,所以深得钢琴家们的喜欢。有很多艺术家录制了这部作品,其中有Alexeev Dmitri、Vladimir Ashkenazy、Lazar Berman、Alexei Volodin等。
关键词:音频版本 音乐瞬间 拉赫玛尼诺夫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61-03
一、音频版本的选择
笔者选择了其中四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Ruth Laredo是美国著名的古典钢琴家,被人尊称“第一美国钢琴夫人”,华盛顿邮报对这位女钢琴家的评论是:“出神入化诗歌般的罕有组合。她的演奏激情四溢,如暴风骤雨般”。①
前苏联钢琴家Dmitri Alexeev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校,他是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位俄罗斯获奖者。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Virgin Classics公司录制的两套前奏曲和《音乐瞬间》获得了爱迪生奖。
法国钢琴家Roger Muraro 11岁开始接触钢琴,23岁才正式学习钢琴②,获得过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第四名,他所录制的梅西安钢琴独奏作品全集相当经典,是最杰出的梅西安诠释者之一。
中国青年钢琴家王夏音,1997年在美国就读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过艾辛堡协奏曲比赛与莱尔鲁斯坦大奖,她完美无暇的技术、精湛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让她无论出现在哪里,都能够轻易地赢得观众的心。
选择这四位钢琴家的原因第一是:不同的国籍,有不同的钢琴流派。例如美国钢琴演奏流派虽深受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但美国钢琴家将本土音乐与古典音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其独树一帜,Ruth Laredo便是美国本土的古典钢琴家;还有浓墨重彩的俄罗斯流派,超炫的钢琴演奏技巧、浓重的情感表达、丰富的音色和强大的控制力使它成为20世纪最突出的钢琴流派;法国流派最重视“清晰”“乐句分明”“细腻”,他们追求每一个细节,特别注重手指独立性和其控制力。Marguerite Marie-Charlotte Long评价法国钢琴流派时说到:“它清澈、精确、纤巧,着眼于均衡和分寸感,在力量和内在情感的深度上也决不含糊”。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传统法国流派的演奏方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法国钢琴流派不仅保留了传统,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加新的演奏技巧。
第二个原因是四位钢琴家录制《音乐瞬间Op.16》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他们的家庭环境以及求学经历等也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对事物的看法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演奏特色和风格,笔者所选择的露丝·拉蕾朵、阿列克谢耶夫和穆拉诺均是中年时录制的《音乐瞬间Op.16》,其中露丝·拉蕾朵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美国钢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则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穆拉诺和王夏音都生活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也是科技和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年代。
另外对于音频的类别,为了降低因录音环境、录音设备以及录音方式出现的不同动态变化,笔者选择了录音室版本。
二、四个版本的音频整体对比
Dmitri Alexeev所演奏的引子部分是最悠闲的,力度均匀,显得从容不迫。第一部分力度的起伏恰到好处,平衡了力量与抒情的冲突。整首乐曲让笔者感受到拉赫家乡沃尔霍夫河的春天,冰河化冻,水流从逐渐化开的冰层中涌了出来,一朝解冻,大河奔流。
穆拉诺的演奏像是一封情书,深情的叙说着旋律,整首乐曲都充满着浪漫的气氛。每个乐句都紧紧相扣,像是互相追逐一般。演奏音频中偶尔能听到他低沉的哼唱,听完后,心灵像是做了按摩,令人放松。
Ruth Laredo弹奏的整体力度偏强,每个音都略有下坠感,让人感到内心十分沉重。她对于高音的处理和弹奏特别讲究,整部作品无意间表露出她在演奏时情绪的波动和内心的不安。
王夏音的演奏让人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整首作品用了非常理性的演奏速度,配合她强大的手指控制力,加上明显的分句,旋律便从指尖奔涌而至听众的内心,冲击着灵魂。
(一)音频版本的速度对比
同一首樂曲用不同的速度弹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演奏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在A.Gutheil出版的版本谱面上,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标注了四处有关速度的音乐术语,供演奏者参考。其中乐曲第一处(1~37)小节,作曲家标记的音乐术语为Andantino( =72),意思是小行板、比行板略快或略慢;第二处(38~55)小节标注的音乐术语是Con moto( =76),翻译成中文是运动的、活泼的;第三处(56~85)小节标记了Andantino con moto( =84),意思是活泼的小行板;最后一处是(86~106)小节标记了Tempo Ⅰ(回原速)。
四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与原谱标记的速度有所差异,按照时间排列,分别为:穆拉诺、露丝·拉雷朵、阿列克谢耶夫、王夏音。其中王夏音的演奏版本用时最短只用了6分43秒,与演奏最长时长的穆拉诺相差1分钟05秒。阿列克谢耶夫与露丝·拉蕾朵的时长较为相近。
根据四位演奏家每个段落的演奏时长统计,计算出他们在不同部分的弹奏速度(见下表),对比谱面上的音乐术语,分析出四位钢琴家在(1~37)、(38~55)以及(87~106)小节中的实际弹奏速度比谱面所标记的速度要慢,但是在(56~86)小节中四位演奏家的实际弹奏速度比原谱上的速度要快些。通过笔者制作的速度对比图,直观的发现俄国钢琴家阿列克谢耶夫和王夏音的实际演奏速度的起伏较大,穆拉诺和拉蕾朵的整首作品在演奏速度分布上类似。
乐曲第一部分(1~37)小节,以抒情为主,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歌唱性,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在旋律创作方面的才华。四位演奏家在这一部分的速度比标记的速度慢,其中穆拉诺比标记速度慢了20%。最接近标记演奏速度的王夏音处理细腻,速度平稳。在第一部分结尾(36~37)小节只有阿列克斯耶夫没有渐慢,拉蕾朵的渐慢幅度比较大。
第二部分(38~55)小节,动力强劲的混合节拍加上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进行将乐曲推向了华彩段。阿列克斯耶夫的速度达到了 =208,比穆拉诺的快了近39%。穆拉诺的华彩55小节中前5组三连音很明晰地描述之后,猛然的提速,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也随之加大,最后的跳音诠释的特别清楚。华彩弹奏时间四人中最长的是拉蕾朵,她赋予每个音充足的时间,特别强调高音。王夏音的55小节不得不惊叹她手指的灵活,整体一气呵成,技术成熟,第二段的尾巴延长了并渐弱,利用相同的力度无缝连接到了下一部分。四人中笔者最喜欢阿列克谢耶夫的处理,原因是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渐快上,而是非常有层次感地渐强渐弱,轻巧而灵活,最后的do更将人的心弦顺理成章地勾到了乐曲再现段落。
第三部分(56~85)小节连续的六连音在《音乐瞬间》第二首和第四首中同样有着大量的应用。王夏音、穆拉诺和拉蕾朵的速度要比谱面标记的快7%到14%。而阿列克斯耶夫演奏速度與标记速度相似,右手连绵不断的六连音加上左手的辅助烘托出微风拂面的心情和荡漾的浪漫气氛。
回原速(86~106)小节变奏的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四位钢琴家不约而同地弹出了留恋的感觉,仿佛是一副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他们平均所采用的速度比第一部分的速度要慢16%。
对比四位钢琴家的不同处理方法,笔者认为穆拉诺的演奏最为浪漫,他弹奏的速度比较平缓,其中尤为突出的旋律声部就像是从内心最深处流淌出来的情话;露丝·拉蕾朵的演奏略显硬朗,旋律声部的音色弹得特别亮,演奏速度平稳;王夏音的演奏版本整体速度较快,乐曲的不同段落的速度差距比较大;阿列克斯耶夫在乐曲华彩段落(55小节)的演奏速度达到了每分钟208拍,他在连接乐段的演奏时长是四人中最短的。笔者更倾向于俄罗斯钢琴家阿列克斯耶夫,他对整首作品的速度分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乐曲的画面感。
(二)音频版本的力度对比
音乐中力度的变化可以引发听众不同的听觉感受,同一首曲目用不同的力度表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所以作曲家通常会在谱面上标注关于力度的音乐术语,以此提示演奏者该用怎样的力度去弹奏。笔者选用A.Gutheil出版的《音乐瞬间Op.16》作为研究材料,此版本的乐谱中力度记号标记的十分详细。笔者从乐谱中统计出其一共有68个力度有关的音乐术语,其中总共出现12个p、4个pp、2个ppp、10个mf、9个ff、2个f、16个渐强、16个渐弱,乐曲的整体力度偏轻,开头与结尾力度都是弱p,最弱的是PPP,出现在乐曲的(83小节)和(101~105小节),最强的标记ff出现在乐曲的20小节。从上文统计可以看出乐曲的力度起伏多、幅度大,有ppp、pp、p、mf、f、ff六个力度变化,整部作品的乐句分段和旋律的走向与力度紧密相关。由于力度的变化是相对的,光靠人的听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笔者借助计算机软件分别导入四位演奏家的音频,根据声音的振幅不同、频率不同从而导出频谱图,这样可以更直观理性的去分析四位钢琴家的力度处理方式。(图例1)
图例1.
图1是四位演奏家演奏录音的频谱图,其中横向为时间,纵向是dB(分贝)。从全曲的力度分布上来看,四位钢琴家的处理大体一致,但与谱面上所标注的力度记号略有差别,例如谱面上标记最弱的ppp是(83小节)和(101~105小节),但四个演奏版本中(101~105)小节并不是全曲最轻的地方。下面以(10~17)小节为例,探讨四位钢琴家的力度处理方式。
《音乐瞬间Op.16》第一首中有很多小乐句的强弱起伏,A.Gutheil出版的乐谱标记了17个渐强,14个渐弱,分别占整部乐曲力度记号的25%、20.5%。其中乐曲第一部分的力度记号占全曲的39.7%,(10~17)小节的力度记号有11个,占全曲的16.2%,占第一部分(1~37)的40.7%,是全曲力度记号分布最密集的一个乐段。
(10~17)小节由4+4乐句构成,一共有p、mf、f三个力度变化。前4小节整体力度比后四小节要轻,后四小节也是将旋律推到全曲最强处的潜伏乐句。通过频谱图笔者观察四位钢琴家在(10~17)小节的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
四位钢琴家都用了阶梯型的渐强渐弱模式,即有过程的渐强渐弱,并且乐句组合间有层次地对比。不同的是他们所用的是阶梯模式,单位各不相同,如上图所示,王夏音多以每小节为一个起伏,注重每个连线的换气;拉蕾朵和穆拉诺是以两小节为一个起伏,他们都用力度强调了切分音;阿列柯耶夫是以四小节为一个阶梯,将旋律推到了全曲最强的20小节。
三、结语
通过上文对《音乐瞬间Op.16》No.1力度与速度的对比分析后,笔者归纳了四位演奏家演奏时的三点相同处:
一是变化重复句的层次处理,乐曲中有很多重复的旋律乐句,如(2~3)小节和(4~9)小节右手旋律是一样的。四位演奏家都做了不同强弱层次的处理。
二是乐段衔接处的处理,在乐曲(22~23)(36~37)(84~85)小节,四位演奏家做了渐慢渐弱的处理,适度拉宽了连接段,为主题出现做了充足准备,使得主旋律更引人注意。
三是音列变化的处理,乐曲中华彩段落、第三部分以及乐曲的尾声,四位钢琴家都是根据音列的高低、起落或者上下行做渐强渐弱处理。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Op.16》No.1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特点,悠长抒情的旋律,具有鲜明俄罗斯气质的音乐语言、灵活多变的节奏、丰富的织体、色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和声、自由转换的调式调性。在处理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力度上层次的变化以及全曲速度的统一。
通过音频版本对比分析的学习模式,笔者大量研读拉赫玛尼诺夫及其《音乐瞬间Op.16》的资料、文献,拉赫玛尼诺夫属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音乐结构后,对4位钢琴家音频版本做了比较研究,归纳出演奏时的处理方法。这种学习模式将笔者对这部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更直观地感受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创作风格,其中乐曲均匀、循序渐进的发展让每个乐段都相互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相互流通,让笔者看到拉赫玛尼诺夫对于全局的精确把握。
参考文献:
[1]Sergri Bertensson、Jay Leyda.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M].陈孟珊译,台湾:原笙国际有限公司,2008.
[2]焦元溥.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蒋博彦.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一位作曲和钢琴大师简述[J].钢琴艺术,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