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以及对策研究

2020-12-28王丹阳王立和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音乐发展

王丹阳 王立和

摘要:歌剧作为17世纪欧洲地中海文明向全世界进行输送的艺术形态之一,对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繁荣期、发展期。本文通过探析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中国歌剧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国歌剧   发展   改革开放   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01-03

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在经过了无数音乐家接近百年的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最初的萌芽探索,到后来的曲折进行,再到繁荣发展,在这风风雨雨的进程中,中国歌剧创作者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相继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发扬光大,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一、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歌剧发展

(一)中国歌剧的萌芽期(1920——1930)

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我国新音乐文化逐渐发展起来,许许多多的音乐家开始在声乐体裁、艺术歌曲等方面进行创作。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黎锦晖先生,在结合了中国的音乐审美和语言习惯后,于1920年始,先后创作出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1921)《春天的快乐》(1924)《葡萄仙子》(1922)《小小画家》(1928)等作品,最初的歌剧雏形在这一时期被基本确立起来,是中国歌剧萌芽的代表作品。黎锦晖先生的歌舞剧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态,但此时被创作出来的歌剧还具有其不可回避的片面性,因此“黎氏”歌剧在当时遭到了以黄自为代表的“学院派”和以聂耳等人为代表的“左翼救亡”音乐家的质疑,他们否定黎锦晖所创作歌剧的艺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黎锦晖对早期的中国歌剧创作贡献了宝贵的艺术参考资料。

(二)中国歌剧的探索期(1930——1949)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歌剧创作呈现出了多种形式并存的现象。一些作曲家主张在旧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之成为拼贴后的中国歌剧。使用这一手法创作出的作品有1936年王泊生创作的《岳飞》,类似的作品还有《苏武》《红梅阁》等。另一种歌剧的创作形式则是以聂耳、田汉为代表的“话剧加唱”形式,也被称为小歌剧,如《扬子江暴风雨》《军民进行曲》《桃花源》等,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当然,这一时期也不缺乏对欧洲歌剧形式的研究与探索,如歌剧《荆轲》《大地之歌》《观音》《秋子》等。这一时期,秧歌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融合了戏曲、话剧、秧歌等基础上,又加入了非常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民间小调,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等,秧歌剧的产生为我国歌剧的繁荣發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歌剧的繁荣期(1949——1966)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正确发展革命文艺之路的中心问题,明确了文艺工作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发展方针,让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并相继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被看作是承上启下的,它是结合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将戏剧矛盾的冲突更加具体化,使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与地方语言风俗结合起来,最终锤炼出了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音乐审美的新歌剧,也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歌剧。1957年在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相继创作出了《星星之火》《江姐》《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这一时期所创作出的歌剧大多题材广泛,善于结合民间音乐,作品内容富有深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上演过的重要歌剧多达36部,是新中国成立后歌剧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

(四)中国歌剧的发展期(1966至今)

在经历了歌剧创作的短暂辉煌后,中国文艺各界经历了一场“浩劫”。江青及“四人帮”团体甚至提出了歌剧取消主义,这给我国的歌剧事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解放。1981年、1984年、1988年分别三次召开了全国性的歌剧座谈会,给中国歌剧的复苏带来了曙光。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歌剧院团急待恢复或重建,歌剧创作人才也急需重新组织起来。据统计,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共上演歌剧200多部,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伤逝》《原野》《归去来》《党的儿女》《屈原》等等。2013年,由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攻坚克难,开创中国歌剧创作新局面”的2013中国歌剧论坛,明确提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道路要从四个结构性问题入手,分别为理论结构更加清晰、知识结构更加牢固、技术结构更加拓展、队伍结构不断更新。虽然中国歌剧在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歌剧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

二、中国歌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歌剧传播缓慢,受众群体较少

尽管西方歌剧的传播进程十分迅速,但歌剧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政策对歌剧本土化进程的影响。早在乾隆时期,清朝就呈现出文字狱、禁锢臣民的思想等做法,这些举措使当时的文化艺术缺乏创新,阻碍了与西方的艺术交流,所以西方歌剧的传入也随之放慢了脚步。其次,戏曲的高度繁荣对歌剧本土化产生的阻碍。中国自身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戏曲早已进入了持续繁荣发展的时期,因此当时的主要歌剧演出多集中在澳门。那时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多停留在对于传统戏剧的喜爱上,对于新传入的“西洋”歌剧似乎并不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使得歌剧的传播和发展变得更加缓慢,中国的群众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歌剧的形式、内容,给歌剧造成了一种受众面非常狭窄的境地。

(二)创作缺乏动力,人才储备不足

中国歌剧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与创新,尽管收获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但总体来看还是缺乏新意和中国特色。中国歌剧的创作环境,一方面受到政策影响,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被禁演,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四人帮”领导下的文艺工作,给文艺工作者们规定了歌剧创作的时间、内容、体裁、表现形式等,这使得文艺工作者们缺乏创作动力,影响歌剧的创作热情。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有些歌剧虽然被创作出来了,但内容却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专业的音乐人才稀缺也是使中国歌剧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民族歌剧的创作需要更加专业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与戏曲声腔相结合,使歌剧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高校对于音乐表演方向人才的培养,多倾向于声乐演唱、教学培养等,忽略了对学生歌剧表演的课程设置,导致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虽已达到饱和状态,却只有少部分佼佼者可胜任歌剧表演。

(三)流行音乐崛起,歌剧市场受挫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开始广泛发展。并且作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它更容易与大众的生活相联系,流行音乐具有简洁流畅的旋律线条,使人们演唱起来朗朗上口,这也注定了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歌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歌剧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创作出的代表性作品也非常多,但真正能够做到像流行音乐一样广泛传唱的寥寥无几。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多样,如最开始的印刷媒介,报纸;存储类媒介,留声机、磁带、CD、MP3等;广播媒介,电台、直播间等;电视媒介,新媒介如微博客户端、抖音客户端等等短视频平台。反观中国歌剧的传播方式,则较为单一。另外歌剧的创作周期长,投入的资金量大,且它的教化作用大于娱乐作用,剧院进行排演时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缩短时间等方式来维持运作,导致歌剧创作表演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无法形成像流行音乐一样完善的产业链条。所以,流行音乐抢占了大部分的音乐市场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中国歌剧问题的解决思路

在文化种类繁多的今天,中国歌剧似乎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一批又一批的歌剧从业者肩负着将中国歌剧“走出去”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更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何解决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作中国歌剧,发扬民族特色

歌剧艺术起源于西方社会,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创新与探索,业已具备中国自己的音乐文化特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1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①中明确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笔者认为,想要中国歌剧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须在题材选择上进行研究。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是创作好中国歌剧的第一步。当今社会的歌剧创作,应当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审美乐趣,符合时代特征,能够激发时代共鸣,激发观众的欣赏热情。如歌剧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白毛女》《江姐》《文成公主》《木兰诗篇》等作品,均是取材于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或是英雄事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可以将观众深深代入剧情,激发观众对中国歌剧的热情。

(二)注重人才培养,壮大歌剧队伍

2016年6月,黑龙江省出台《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②,明确指出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支持话剧、歌剧、评剧、歌舞等表演团体境内外巡演,进一步完善各项文艺扶持政策,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对文学艺术重点报刊、重点网络文学网站的扶持;把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重大文艺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笔者认为,注重文艺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应设置好、完善好歌剧表演课程体系,在音乐学院内设置歌剧中心,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安排好学生系统化的专业化的歌剧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歌剧的兴趣,制定歌剧人才培养的长远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歌剧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鼓励更多音乐从业者加入中国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不仅能壮大歌剧从业者队伍,扩大歌剧的创作团队,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积极培养歌剧表演人才,是我国歌剧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了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使歌剧在中国能够不丢失它原本的辉煌。

(三)豐富传播手段,培育歌剧市场

“文化部从2017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③,对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进行扶持。当代中国,科技的强势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今天歌剧的演出形式、唱腔唱法、演员的表现力亲和力创新,都在不断创新,我们也可以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丰富歌剧艺术的传播方式,使受众面从大部分是专业音乐从业者,转向更加广阔的群体。各个剧院也可以探索新的营销措施,如增设微信公众号的平台,用于宣传节目内容,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与互动,建立新的消费导向,扩展歌剧消费市场,打破观众对歌剧艺术的认知壁垒,使听众拥有更多可以直接接触到歌剧的途径。音乐从业者们在线上平台开设自己的个人账号,普及歌剧演唱相关知识等等。不断探索歌剧的传播手段,更好地提高全民的文化修养,培育歌剧市场,从而在不降低艺术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中国歌剧的市场化、大众化。

四、结语

本文在对中国歌剧的传入与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后,对中国歌剧所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略分析,提出个人的探讨。虽然歌剧起源于西方,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音乐从业者投入到中国歌剧的创作、表演、研究中来,同时越来越多先进的创作理念与表演经验也投入到歌剧中来,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逐步被世界所认识。

参考文献:

[1]任冰楠.简述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及艺术成就[J].黄河之声,2020(13):171.

[2]居其宏.当前歌剧音乐创作若干紧迫问题刍议[J].音乐研究,2020(03):132-138.

[3]居其宏.关于歌剧若干概念之我见[J].当代音乐,2020(03):5-8.

[4]刘苏玲.浅谈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J].北方文学,2019(23):113.

[5]姚亚平.对中国歌剧创作几个问题的看法[J].音乐文化研究,2019(03):37-58+3-4.

[6]字然.中国歌剧发展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9年.

[7]李佳.浅谈中国歌剧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14):184.

[8]窦智,王立和.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8(01):4.

[9]程俊凯.中国歌剧的发展浅析[J].北方音乐,2017(08):1.

[10]居其宏,杨燕迪.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历史反思与责任担当[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9-19.

[11]高群,李晓燕.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概况[J].黄河之声,2016(18):81.

[12]居其宏.2015年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回顾与分析[J].艺术探索,2016(03):112-117.

[13]杨燕迪,黄宗权.对中国歌剧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探讨[J].上海艺术评论,2016(02):30-33.

[14]居其宏.让民族歌剧重新焕发光彩[N].人民日报,2016-01-18(015).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音乐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区域发展篇
音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