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钢琴教育理念对中国早期钢琴教学的影响
2020-12-28陈雯
陈雯
摘要:钢琴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在19世纪中期由西方传教士传到中国。在中国早期钢琴教学的起源和发展中,欧洲钢琴教育理念对中国钢琴教育教学、办学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研究中国早期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欧洲 钢琴教育理念 中国早期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100-03
钢琴被誉为西洋古典音乐的“乐器之王”,发源于意大利,18世纪中期在英国、德国、奥地利得到广泛发展。作为钢琴的发源之地,欧洲的钢琴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钢琴教育启蒙和发展。
钢琴传入中国的历史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清朝时期政府常年闭关锁国,钢琴作为西洋音乐的组成部分,是皇家贵族才能拥有和享受的特殊乐器,普通百姓大都无缘接触和了解。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将以钢琴为首的西洋乐器教育文化带到了中国,在西方传教士的基督教堂中,被吸收入会的普通中国人民也逐渐认识了这种音色纯美的西方乐器之王,一些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文化融合对于当时改变封闭中国命运的重要意义,逐步探索钢琴在中国的教育和发展,钢琴逐步开始走进中国的学校。
中国早期钢琴教育在战火中产生和发展,钢琴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探索中前进,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机构、教学体制、教材选择和典型人物都具有非常珍贵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国钢琴教育的萌芽时期为研究对象,回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段新旧社会制度更迭的重要时期钢琴教育的发展历史,分析欧洲教育理念对这一时期的钢琴教学产生的影响,为我国钢琴的早期发展史的总结和梳理留下依据。
一、晚清:全盘被动接受西方钢琴教育灌输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国家把宗教传教宣传作为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引入中国,在他们攻占下的大城市,欧洲传教士以建立教会和教会学校的方式向中国民众传播基督教,而对于当时中国上流社会家庭来讲,将子女送入教会学校就读,是当时贵族阶级最为流行的选择。在教会学校,钢琴是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工具,一些女子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钢琴课程。在当时的教会学校,所开设的钢琴或者其他音乐课程是由传教士任教的,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授课,也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围绕圣经、唱诗进行,学生们仅仅停留在“会弹”的阶段,但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這些业余的钢琴爱好者对于钢琴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之后,有识之士主张“洋为中用”的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音乐作为思想启蒙的一部分也被纳入到新的教育体系当中,音乐课开始广泛被人们接受,而钢琴作为西方乐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个学校音乐教育的首选乐器。例如,1905年,在天津开办专门的保姆培训学校“严氏保姆讲习所”开设了由日本人教授的“音乐”和“弹琴”课;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了钢琴课程,成为我国南方正规师范学堂当中第一批开设钢琴教学活动的学校。早期的学校钢琴教育大多由西方人教授,完全简单粗暴地照搬欧洲模式,但即便如此,在当时渴望西方自由思潮的中国人眼中,钢琴是优雅、高贵的象征。
除了新式学校开展钢琴教育外,欧洲音乐家举办的音乐会演出也对当时中国上流社会家庭学习钢琴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中国进行个人演出,同时也接受贵族家庭雇佣的家庭教学,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家几乎都接受过类似的家庭音乐教育。此外,这些欧洲艺术家们还介绍有天分的中国青年出国留学深造,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最早在中国举办个人钢琴音乐会的是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切,其早在1904年就在上海举办了独奏音乐会。梅·帕切是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李斯特先生的再传弟子,自从梅先生来到中国以后便一直在上海居住,直至终老。梅先生在上海居住的期间,主要从事乐队指挥、钢琴演奏和私人教学。傅雷先生的长子傅聪就师从于梅·帕切,在《傅聪的成长》一文中对于梅先生的教学方法有着详细的记录。梅氏教学方法强调演奏中手指保持独立性,要求针对指尖进行专门的训练,保证指尖的坚韧,这一理念对于中国钢琴教育的早期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弟子也将之作为基本教学理念在之后的钢琴教育中不断传承,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严格手指训练延续到了今天。
晚清时期的钢琴教学活动作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被引入到中国社会,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来看,是对西方钢琴教育的整体被动接受,但在这个钢琴教育的萌芽时期,也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培养了第一批中国本土钢琴师,为以后的学校钢琴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民国:大学校园对于钢琴科班教育中西结合探索
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标准”,对青少年进行普通教育,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从此,音乐课正式进入学校教育课程。随着中小学的迅速创建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广泛发展,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教师这一工作成为重中之重。1912年,浙江师范学校邀请了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教育大师李叔同担任钢琴教学,采用五线谱授课,教学规格接近专业钢琴教学,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人都师承于此。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然爆发,使得中国文化界有识之士掀起了探索新思想、新知识的热潮,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快速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量的音乐教育机构相继成立,钢琴成为当时音乐院校的一门独立的音乐必修课程。1919年,由蔡元培任会长的北大音乐研究会成立,设立钢琴单独设组,荷兰的哈门斯、俄国的嘉祉和法国留学归来的杨仲子被聘为钢琴组导师,初期为校内外钢琴爱好者提供交流的会所,1922年,随着北大音研会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提出“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的理念。北大音传所是中国近代成立的最早的音乐专门教育机构,标志着我国高等专业钢琴教育的开端,吴伯超、冼星海、谭抒真就是音研会培养的人才。自此,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不再单纯地照搬西方,开始融入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元素。
1920年至192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打算在教育界一展宏图的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先创设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其中,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系还开设了专业钢琴课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开设专业钢琴科班教学体系的公立性质的专门艺术院校。在南方的上海,丰子恺、吴梦非和刘质平三人于 1920 年成立私立性质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后面的发展壮大培养输送了数千名具有专业水准的音乐人才,弥补了中国社会缺少专业音乐教师的空白。
1927年,北大音研会、北京女高师、北艺专在北洋政府的压迫下被迫停办,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萧友梅来到上海,创办上海国立音乐院,致力于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建制的国立音乐专业院校。彼时的上海相较于北方来说更加开放,更适合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专业钢琴教育教学基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鲍里斯·查哈罗夫出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组主任并主持钢琴专业教学工作,主修和选修课程设置也相应做了改革,更加专业细化,这位俄国籍著名钢琴家的加入使得国立音乐院钢琴组以严谨教学和系统训练著称,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转向更加专业的钢琴师资力量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所培养的学生钢琴演奏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有的甚至基本赶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在他的主导下,俄罗斯钢琴教育当中的严谨教学方式、广泛的练习曲目以及非常注重针对手指指法的钢琴专业技术训练被引入中国,这种教学理念甚至已经成为中国钢琴课程的教学文化被沿用至今。
除了查哈罗夫专业的教学外,为了充实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教学力量,他还邀请了皮利毕特可夫夫人、拉查雷夫、阿萨可夫以及美国留学归来的王瑞娴、李恩科等前来任教,这些钢琴名家们在教学和音乐演奏会中将欧洲的巴洛克时期复调大师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印象派德彪西和拉威尔,维也纳古典乐派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浪漫派肖邦、舒曼、格里格、李斯特等著名作曲家的经典名作带到了中国音乐界,融入到教学和练习中,让中国钢琴学子也能学习到正统的西方钢琴专业曲目。
在上海国立音乐院钢琴组教授和学生们的共同探索和改革中,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学科建设、教材选用、演奏专业水平,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自此,中国钢琴教育开始步入与世界同步的正规道路,是中国钢琴教育史上的一次飞跃。上海国立音乐院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钢琴家,巫一舟、范继森、李翠贞、吴乐懿、丁善德、李献敏、易开基等均毕业于此,他们为后来的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钢琴人才的培养和中国钢琴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办,音乐专门学校在全国各地纷纷开设,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设置了专门的音乐系,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钢琴教师,也培养了诸多知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例如,金陵女大培养的马幼梅、杭州艺专培养的洪士銈、武昌艺专培养的陆华柏、燕京大学培养的刘金定等,给钢琴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材的发展
由于早期大学音乐专业和专门音乐院校的任课教授多是来自欧洲国家的音乐家,或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有天赋的中国音乐人才,因此,中国早期的钢琴教材的选择上,有着浓郁的欧洲色彩,大多使用欧洲传来的教材,车尔尼系列是当时常用的初级教材,《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2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599》《车尔尼练习曲作品 849》等被广泛应用于钢琴教学,此外,《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也是当时流行的基础教材。在讲究历史传承的中国,这些外来教材对中国的钢琴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随着早期钢琴教育的兴起,中国钢琴家们已经开始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钢琴曲目创作之路。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萧友梅创作的《夜曲》《哀悼进行曲》《新霓裳羽衣舞曲》、李荣寿创作的《锯大缸》等都不同程度地有着模仿西方钢琴演奏的迹象,虽然结构短小、演奏简单,但也是作曲家们尝试运用中国风格的音乐元素融合西方声乐调式创作而成的,探索中西方结合的民族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些中国本土创作的曲目也成为后来一段时期初级钢琴教学教材的重要选择。
除了钢琴教育的引入外,20世纪初,中国也开始了结合西方曲目和中国钢琴教育现状,编辑钢琴教育教材的尝试。1918年,被誉为国内编辑印制的第一本钢琴教学曲集《进行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随后,柯政和编写的《简易钢琴曲集》也由北京中华乐社印刷出书。1925年,对于早期钢琴教育做出极大贡献的萧友梅也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钢琴教科书》。尽管早期编制出版的钢琴教材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大多以欧洲经典钢琴曲目作品为主,但钢琴教育教材的编制也是和钢琴教学同步发展的,这对后来中国钢琴教育的系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中国的钢琴教育在战火中被引入、兴起,为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时代通过音乐取得精神慰藉、激励斗争勇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民国初期,钢琴教育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顽固势力的压迫中顽强生存,并取得很大的发展,推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进步。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一批又一批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他们采用包容的思想,广泛借鉴欧洲钢琴教育理念,传授欧洲先进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使得钢琴演奏教学在中国新兴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随着留学归国接受过西方专门音乐教育的有志青年进入到音乐专业教学工作中,在欧洲一些著名钢琴家的帮助下,拓展了钢琴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了中国学生对于钢琴的认识、理解,提升了演奏技巧,培养出了一批对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家、演奏家。隨着钢琴教育的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也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目创作和专门教材的编写,也为钢琴教育的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沃土。
参考文献:
[1]杨佩红.民国时期我国钢琴创作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的解析与认知[J].乐府新声,2014(04).
[2]牟媛.中国的钢琴教育历程探究[J].艺术探索,2008(03).
[3]周为民.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0(02).
[4]王晨.欧洲钢琴教育理念对美国早期钢琴教学的影响[J].艺术品鉴,2019(2Z):141-142.
[5]杜刚.俄罗斯钢琴教育对我国钢琴教育理念的影响[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1):28-29.
[6]王艺璇.论俄罗斯钢琴学派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0(08):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