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语种专业文化回应个案研究
2020-12-28刘玉双
刘玉双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对非通用语种专业文化回应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语境下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学科文化回应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树立不同文化的互动互促观念,把中国文化元素转化成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学科课程教学资源。本论文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尝试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回应教学,提升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力量促进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的发展及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非通用语种专业 文化回应教学 个案研究 文化传播
“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是一种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其核心观点是:“教师应该理解学生成长的母文化、学生文化行为所暗示的文化意蕴以及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应以学生的母语文化作为桥梁, 而不是学习的障碍;学校教育应适度反映学生的母文化,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具脉络意义。”本论文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簡称“湖外”)为研究个案,尝试在我国高职院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所有外语课程的教学中(包括英语等语言在内的第二外语教学)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回应教学,在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回应教学的比重和质量,依照学生的文化背景来进行外语教学活动。
一、中国文化回应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将会使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有学者认为 “21世纪的外语教学是一种文化回应教育,应该把‘传播与借鉴作为外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指导外语教育实践。从传播与借鉴的思想出发,外语教育必须让受教育者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学会‘求同存异,求同而不失自我,存异而不嫌其他,为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而贡献力量”。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以外语类专业为主、中南六省小语种最全的外语类高职院校。学院开设了日语、韩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非通用语种。近几年来,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学院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文化回应教学的视角统观当下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活动及评价,其中存在着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回应要求没有落实到位、教材中中国文化回应教学内容相对缺失、教学活动忽视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学及评价的情况,这不仅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也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改革呼唤文化回应教学的立场转向。
二、中国文化回应教学的基本策略
语言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外语人才培养应服务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应彰显文化多样性。国内外众多研究已表明文化回应教学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还能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快乐且高效的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为其今后能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奠定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的文化回应意识与能力
根据课题组最近调查发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持续推进,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非通用语种专业部分外语教师已逐步认识到中国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定的中国文化指引,但总体来说教师的中国文化教学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大多数仅将中国文化教学当作外语教学中的“点缀”;而且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也导致了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文化回应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外语教学的文化内涵,积极回应学生的文化脉络,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融中国文化教学于外语教学中,逐步实现由语言学教学理念向文化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回应中外文化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教学内容作为实施文化回应教学的依托,不仅应反映目的语文化,还应包括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文化回应教学强调文化对比,因此,教学内容应为外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并重而不应片面强调外语文化的学习。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有更广泛地了解,增强其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对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目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以目的语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元素数量偏少、质量不高、话题零碎、不成体系。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不断增强外语教学内容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将富有时代气息、能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的中国当代文化内容教学融于外语教学中,从显性文化到隐性文化,逐步深入,不断增强外语教学内容的文化导向性,回归课程的文化主体性,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回应。
(三)实施“自主—合作式”中国文化学习模式,提升中国文化回应效果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回应教学过程中,无论课上课下都应使学生能动、自主地学习占据主要的教学时空。就实际操作而言,如在中国的传统节假日期间,可以要求学生开展以中国节日风俗为主题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海报制作及展示;为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中国故事,教师可把学生分组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按不同主题搜集相关中国故事并为下次做课堂相关汇报做准备。实践证明:此类小组合作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合作意识、拓展课堂资源,也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及合作活动中得到知识水平与文化意识的提升。
(四)探索中国文化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中国文化回应教学的反拨作用
非通用语种文化回应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分数作为评价文化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已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对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探索过程性评价是落实非通用语种专业中国文化回应教学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可通过多种维度对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加以衡量和激励;课堂内外文化回应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组织、参与、合作等形式的输出都应该成为过程性评价的考查点。
三、结语
非通用语种专业外语教学引入中国文化回应教学策略,构建中华文化的学习桥梁,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外语学习效果、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国际理解、促进文化互补与融合,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使他们能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用“文化”向世界表达中国,对于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时期高校非通用语种外语教学应更多以中国语言情境为前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中国文化教学在非通用语种文化教学中逐渐由“教学装点”转变为“教学必需”,将中国文化回应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鉴,江曼.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回应问题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02):3—14.
[2]张艳敏.美国的文化回应性教学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0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