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价值

2020-12-28戴涛

考试周刊 2020年9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摘 要:文章通过厘清新闻、新闻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的概念以及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的特点,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新闻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可以遵循新课改理念拓展课程资源,可以推进课堂生活化增强课程适用性,对以后的新闻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运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闻资源;知识技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版)》为编写依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 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的概念

(一)新闻和新闻资源

要弄清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的概念,必须要从新闻的概念说起。《新闻学简明词典》收录的“新闻”的解释是参照1943年陆定一先生的解读,也是现存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而不论是查阅辞典还是专著,均没有“新闻资源”这一词语的明确表述,在新闻学界不论是从“新闻”还是“资源”的角度解读“新闻资源”得到的结论都是有限定性的。因此在文章中对“新闻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是笔者借用课程论中提及的“课程资源”这一表述,涵义定义为一切关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性、评论性的文字、图片、音像均是新闻资源。这就意味着,新闻资源这一概念下的资源素材是来源多样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媒介所传达的有用信息都可以视作新闻资源。而消息、通讯、评论、速写等多种形式也都是新闻资源的类型。它既包含已经加工成型的现有新闻,也包括尚处酝酿阶段的热点事件即新闻诞生的胚胎。

(二)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的概念

通过以上概念界定我们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这一概念作整体描述,它是指贴近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和学生生活的所有渠道的信息总和。这一定义下的新闻资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既包含了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还将网络、本地甚至本校发生的热点信息纳入课程资源之中。

(三)新闻资源的教学运用和时政教育辨析

根据《辞海》的解释,时政即“当代的政治情况,政治措施”。在这一语境下,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方可纳入时政的范畴,通常意义上指代的大事范围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军事的、法制的等等。而一些地方性的、评论性的和网络民生热点问题等同样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事情则被排除在“时政”之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政治卷》这样解释时政教育:“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提高贯彻、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即对中学生进行当合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今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形势的教育。它的形式多样,但在多数时事教育下的道德与法治与时政学习是孤立开的。

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资源的范畴远大于时政新闻。它将不被时事新闻包含的地方性新闻、新闻评论、普通社会新闻、网络热点言论等也包含入内。与此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新闻资源的运用方面,强调新闻资源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通过热点新闻在课堂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并增强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道德与法治课新闻资源应具备的特点

(一)思想的导向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更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使得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实践,运用新闻资源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思想性、人文学、综合性、实践性”,其中思想性是根本性质,具有最鲜明的特点。“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新闻素材的时候导向性应放在第一位。因此教师应精选适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闻资源,尤其注意适应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标准。

(二)材料的真实性

道德与法治课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选择新闻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新闻材料的真实性。现实中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所提供的新闻良莠不齐,真假混杂,这就使得教师在选择新闻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尽量避免在網络上寻找未经第三方验证的消息。

(三)内容的贴近性

这里的贴近性除了要与课程内容贴近之外,还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初中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新闻资源的内容选择应紧密围绕内容目标精选素材,除此之外要确保所选素材与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想通,并且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空前高涨,新闻资源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入手,撞击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避免空洞地说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

(四)感受的直观性

初中学生抽象能力迅速成长但离不开感性经验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加强直观性素材的运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新闻资源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漫画也可以是影像、广播等,学生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或新闻画面的再现,便会对事件形成直观的印象,教师略加分析便可直接导入教学。在这里,感受的直观性也从另一方面对于新闻素材的数量作了客观要求,由于初中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在选择新闻案例的文字时要尤为注意精简以不超过100个字为最佳。图片和影响虽然初中学生兴趣较大,新闻图片不超过5幅,导入视频不超过7分钟。

(五)思维的启发性

一则好的新闻资源既切合教学内容又能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因此我们选择新闻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思维启发性基本原则”这一课程理念相统一。我们判断一则材料是否具有思维启发性,看它能否引发学生围绕材料进行发散思维。一般来说,一则好的新闻材料不仅仅揭示表面含义往往还透出从各角度分析的隐喻。

(六)素材的时效性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用新闻资源的时效性与新闻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内容略有出入。简单来说,新闻资源的时效性是格外强调它信息播报的及时性,在新闻界一则新闻的时效与否是以分钟计算。而道德与法治课授课内容先后有课本固定安排,支撑教学内容的新闻材料既需要教师自己寻找也需要看新闻发生的时机否恰当。以新闻的时效来考量使用课程素材的时效显然不现实,因此我们强调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时效是相对于教科书的一成不变而言的,比较理想的新闻选择是半年内的素材使用,特殊情况可延长到一年内,最好不要超过两年。

三、 新闻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 反映社会生活问题,聚焦社会热点

新闻是对社会生活的最直接的反应,它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及时动态,是学生了解社会的最佳素材。新闻资源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必要补充,使得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当今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关注国内外形势和本省时政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问题思考、分析,提高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形势政策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鲜活的新闻材料是激发学生去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热点的关注树立胸怀天下的志向。

2. 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落实政策教育

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阶段,青少年时期的政治学习是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它是个体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以及政治意识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未成年时所经历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可能对人的一生政治观念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论根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由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部分主要安排在九年级,包括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等诸多方面,涉及很多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学习。而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普遍兴趣点不高有一定困难。

新闻资源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恰好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教师通过寻找恰当切入点合理选材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新闻资源将政策教育蕴含其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自我确认。通常认为的成熟的公民意识表现为具有理性的独立意识,对社会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有着强烈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更深刻剖析认识社会,并通过行为的调整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的进步幅度相对小一些,网络上时常见到“狂暴”的网民“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态度,稍有不称意就谩骂甚至会引发不同观念的两派人的骂战。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新闻资源运用恰好为这一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道德与法治中通过对于新闻资源的提供,引导学生对于社会现象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公民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其次,有针对性的新闻资源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它既是公民权利的体现和保障,又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同样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新闻资源的评价和引导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在面对信息时正确的态度和如何甄别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遵循新课改理念,拓展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尤其强调了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保证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更新周期慢等诸多局限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闻资源更新快、与社会贴合度高等固有特点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际上对于新闻资源的有效运用也为学生初中阶段理解其他学科课程提供理论参考。丰富的新闻资源可以是文字、图表,也可以是图片、视频,资源选取时要注意其典型性。

(三)推进课堂生活化,增强课程适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者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共通处的时候,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试图按照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来构建教材框架,但是它在生活素材的选择上强调空间上的普适性和實践上的长效性,在地域性和时效性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凭靠地方性的、民生性的、时政性的新闻资源来解决,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当地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适用性、情境性和时效性,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戴涛,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附中。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