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海岸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

2020-12-28方辛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传承互联网+互联网

方辛

摘要:“互联网+”视域下我国形成了多元化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海安花鼓作为江苏省南通市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有十分丰富的艺术特征。在当前环境下,海安花鼓如何与互联网结合,获得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将从海安花鼓的起源出发,阐述海安花鼓发展与传承的意义,结合实践论述“互联网+”视域下海岸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

关键词:海安花鼓  互联网  发展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35-03

海安花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音乐艺术,其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海安花鼓表演艺术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与鲜明的地域性,主要讲述了女性渔民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体现了女性的勤劳与智慧。但不幸的是,最古老的海安花鼓表演形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传,我们现在所欣赏到的广场舞海安花鼓是由后人在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改编与创新出来的。海安花鼓的失传直接证明了建立系统发展与传承模式的重要性。当今环境下,如何构建海岸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笔者将在下文结合实践进行具体论述。

一、海安花鼓的起源与发展

海安花鼓的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明代的嘉庆年间,因当时江苏省的南通地区的人们世代以打鱼为生,当地的艺人便将生活中的故事改编成了舞蹈艺术,生动表现出了女性渔民的生活与劳作过程。海安花鼓最初的流传得益于民间戏曲在南通地区的盛行,作为戏曲中的表演节目,海安海安花鼓最初的人员配置为一旦角、一丑角及一生角。因表演技巧的技术含量较高,海安花鼓随着戏曲的传播迅速,被世人所熟知并逐渐脱离戏曲成为了独立的表演节目。众所周知,传统音乐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独特的传承方式,因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传统音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言传身教或口口相传,而经过不同人的演绎,相同的艺术形式会形成不同的艺术特征。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海安花鼓也形成了“十里花鼓舞不同”的艺术魅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等自然的传播、传承形式虽然有着鲜明的特色,有助于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但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难免遗失很多艺术特色,这是非常可惜的。直至今日,我们虽然能够欣赏到群芳艳舞的现代海安花鼓,但海安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已经无法考证。只有将海安花鼓的表演形式记录下来,后人在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有据可依,发展与传承才能更加全面。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代名词,而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天下,海安花鼓也因为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与广泛性迅速由江苏地区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我们也应该借助时代的特征与时俱进,帮助海安花鼓建立健全的发展与传承模式,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坚实的根基。

二、海安花鼓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地域性的音乐特征

海安花鼓表演艺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莫过于音乐与律动的独特地域性。首先,从音乐方面来看,海安花鼓的伴奏均取自于当地的民间音乐。据有关资料记载,早期作为戏曲表演节目的海安花鼓采用的伴奏为戏曲的曲牌以及南通地区的民间小调。首先,在曲牌方面“花鼓调”“莲湘调”这两个曲牌最为常用,其中“花鼓调”为湖南地区特色剧种花鼓戏的音乐素材,而“莲湘调”是苏北地区地方戏曲的曲牌,海安花鼓舞蹈动作中“十八翻滚莲湘”便是在莲湘调的基础上创作、发明的。其次,早期的海安花鼓也会采用一些民间小调作为表演的伴奏音乐,如江苏地区“倒花篮”与“穿心调”,其中“倒花篮”为江苏地区的传统舞蹈节目,“穿心调”则是由安徽地区传来的一首节奏强烈的民间小调。从伴奏音乐的举例中可以看出,海安花鼓伴奏音乐的取材均是当地流传度较广,且音乐的风格也舞蹈息息相关。音乐与舞蹈较高契合度是决定海安花鼓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重要因素。

随着海安花鼓在民间的传播与传承,伴奏音乐虽然有所变化,但选材却继承了江苏地方音乐的特点。如近年来根据传统海安花鼓创编的广场舞音乐方面选用了花鼓戏具有特色的律动与节奏,而伴奏则是江苏地区民歌的融合,系统创作与创编使海安花鼓的艺术特色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而表演内容也获得了较大扩充。与此同时,电子乐的加入是现代海安花鼓音乐的特色之一,电子乐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的地域性更加突出,从而使音乐更具有辨识性。

(二)平易近人的舞蹈艺术

舞蹈是海安花鼓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特色体现在舞蹈动作的平易近人。在早期的海安花鼓中,舞蹈带有一定的剧情性。根据清代吴锡麟所著《新年杂咏抄》中记载:“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姐,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喳灯术,及博观众之笑”,从叙述中可以看出,早期的海安花鼓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而舞蹈方面主要有:风摆柳、麻雀移步、颔首摇摆,颤悠相济、欲动先出胯,举步微微颤五个动作。单从这几个动作的字面意思看虽然看不出与其他舞蹈动作的不同,但是,在实际的表演中,这几个动作表现的确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如“颔首摇摆,颤悠相济”动作,就表现了女性渔民劳作时熟练的手法与悠然自得的心情。

现代的海安花鼓与传统海安花鼓相比减少了舞蹈中的剧情性,而通过系统的创作与创编增加了舞蹈的艺术性。在角色方面,现代海安花鼓一改此前男女混合的角色划分,改为女子群舞的形式,从气势与整齐上获得了较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在舞蹈道具方面,传统海安花鼓所使用的扇、花棍与铜锣统一改为了右手花扇,左手花鼓的形式。扇子是女性柔美的象征,而花鼓又能體现出内心的澎湃与激情,扇与鼓的结合从刚柔并济的角度进一步对女性进行了细腻的塑造。

三、海安花鼓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古老艺术的传承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海安花鼓随着不断的传承已经被新的形式所覆盖,而最初的表演形式已经失传,这也直接证明了建立系统的发展与传承模式的重要性。首先,系统的发展与传承模式可以起到记录历史的作用。虽然在古代时期也有海安花鼓的相关记载,如清代民俗画《三十六行风俗画》,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了海安花鼓的舞式与舞姿,但绘画毕竟无法真实还原动态性较强的舞蹈艺术,而当今时代则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将表演形式被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不论海安花鼓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或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都能够查阅到此前记录下来的数据,从而为研究、创新提供更好的参照。其次,构建海安花鼓发展与传承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海安花鼓的传播。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播需要依赖人口的流动,而依靠人口的流动进行传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发展与传承模式的构建可以对海安花鼓的传播进行系统的策划,如可以将海安花鼓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互联网+传统音乐”的传播模式,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海岸花鼓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范围的扩充则更有利于海安花鼓的发展与创新,形成连锁的发展效应。

(二)文化自信的建立

最后,海安花鼓是古老的传统音乐艺术,感受、学习海安花鼓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众所周知,在互联网发展以及音乐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新兴的音乐形式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许多所谓的“神曲”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笔者并不反对人们在疲惫之余欣赏所谓的“神曲”,而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的是能够散发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艺术形式,红极一时的网络歌曲显然无法达到帮助建立、提升“文化自信”的要求。而海安花鼓作为古老的传统音乐艺术,学习、欣赏不仅能够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同时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古时人们的生活与智慧,从而建立起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海安花鼓建立“文化自信”的功能也是其他新兴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

四、“互联网+”视域下海岸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

(一)反本修古的形式传承

构建海安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首先需要一个“点”,这个“点”可以理解为构建模式的基点。基点的选择很多人会认为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案或是深入研究海安花鼓,从而创新出更具艺术性、技巧性的舞蹈动作或表演形式。针对以上观点,笔者认同需要建立系统的方案对海安花鼓的研究与创新,但这并不是构建发展与传承模式的基点。创新的前提在于传承,只有了解最初的形式,在缕清发展的脉络基础上,才能对内容进行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才能在更准确的基础上将传统音乐艺术发扬光大,否则即使再新颖的创新也仅是有其形式而无其内涵。所以,当下最主要的任务乃是深入研究海安花鼓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还原海安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在最初的表演形式上了解每个时期海安花鼓的发展脉络,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安花鼓的艺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当时人们创作和表演海安花鼓时的初衷与想法。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将每一个动作展现得更加到位与传神。

(二)结合时代的内容创新

传承固然重要,但一味的传承便会使发展停滞,最终也将会被时代的车轮所淘汰。创新是传统音乐艺术最薄弱的环节,很多濒危的传统音乐艺术并不是因为传承的不够到位或后继无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内容。众所周知,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获得欣赏者的支持,而欣赏者的审美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保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创新,那么欣赏者便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选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欣赏。所以,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收获欣赏者的青睐,海安花鼓就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的状态,结合当下环境选择符合人们审美的元素对内容进行创新。在创新意识方面,海安花鼓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在传承的模式上,海安花鼓并没有选择戏曲有板有眼的传承模式,而是在民间自由地传播,这也形成了“十里花鼓舞不同”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在与时俱进方面,海安花鼓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可圈可点,除了在表演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创编以外,还融入了近年来新生的艺术形式广场舞之中,而最具亮点的便是在伴奏音乐中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元素。当然,些许的成就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止创新的步伐,面对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大环境下,海安花鼓唯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才能永葆活力,不被时代淘汰。

(三)雅俗结合的运营模式

运营模式是保证海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很多音乐艺术的运营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那便是雅俗的取舍,如果走高雅化路线会收获专业人士的拥戴,但会失去大量的平民群体,平民参与较少也会导致海安花鼓表演人员的稀缺。反之,如果选择大众化的运营模式则无法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缺少专业舞蹈人员的研究,海安花鼓便会无法得到创新,同样也会影响长久的发展。所以,只有雅俗结合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所谓雅俗结合其实就是“度”的把握,结合海安花鼓当前的发展形势,与广场舞结合共同发展是最好的办法,这是因为广场舞也面临着雅俗取舍的窘境,而海安花鼓表演中涉及了诸多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正好可以弥补广场舞深度不足的缺憾,反之,广场舞有着非常高的群众基础,海安花鼓也可借助广场舞被更多人所熟知。两者的结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局面。

(四)“互联网+”传统的传播策略

在“互联网+”视域下,很多人认为只要专攻互联网方向便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但问题在于,海安花鼓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舞蹈艺术,互联网运营只能帮助其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而真正的发展与创新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不断地实践。在制定传播策略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互联网+”的涵义,结合并不等于选择其一。所以,海安花鼓在进军互联网的同时一定不能放弃传统的传播模式,从上文的分析也可看出,传统的传播模式有利于海安花鼓的创新。这样互联网加传统并行的传播模式可以使更多不同表演形式、表演风格的海安花鼓在互联网中传播,人们在欣赏时就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海安花鼓的起源出发,分析了海安花鼓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的意义,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海岸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思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盲目的跟风也会将自己埋没在网络的海洋中。这也进一步要求海安花鼓在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在熟知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策略。

参考文献:

[1]何际峰,周亮.海安花鼓的历史源流与当代传承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2):99-102.

[2]刘同春.广场舞蹈"海安花鼓"的動律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2).

[3]邓莹.浅谈南通地方民间舞蹈海安花鼓的风格特征浅谈南通地方民间舞蹈海安花鼓的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1(12).

猜你喜欢

传承互联网+互联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