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球视角思考乡村人才流失问题

2020-12-28张莹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际经验对策建议

张莹

摘要:乡村留不住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耕地利用率下降、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乡村空心化趋势加剧、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增多等。本文基于全球视角,分析了乡村人才流失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问题,总结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对乡村人才培育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人才 国际经验 对策建议

一、乡村人才流失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入城镇打工,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失,乡村社会日益凋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

(一)美国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一直呈显著增多趋势,更多农村地区接受大学教育的劳动力基本流向城镇。从不同州的人口变化趋势看,30年间虽然只有11个州的人口出现了下降,但州内95%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村人才流失现象[1]。

(二)欧洲

欧洲农村留不住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比如法国农业生产人口从1980年占全国生产人口的8%下降到目前的3%~4%左右,2011年全国仅有农户50万户左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到100万,预计到2025年将下降到30万左右[2]。

(三)日本

日本全国农户数从1995年的265.1万户减少到2010年的163.1万户,共减少了102万户,降幅38.5%;农业就业人口自1947年的1662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260万人,且下降趋势一直在持续[3]。

(四)中国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乡村留不住人,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村庄甚至陷入衰败与消亡中。2017年中国村庄数量244.9万个,较2000年的353.7万个,减少30.8%;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占乡村人口的51.1%。

二、乡村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由于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差异,不同国家乡村留不住人的原因各有不同,总的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原因。

(一)城镇化的虹吸效应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乡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技能的年轻人向城市聚集,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导致乡村人口过度流失,社会趋于凋敝。比如德国,城乡人口比例差距很大,当前乡村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2%,且呈持续下降趋势[4]。

(二)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农耕劳动往往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力投入高,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风险高、回报少,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很多时候是“种田一亩不如打工半月”。以中国为例,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69。城市能提供相对稳定和较丰厚的收入,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尤其是较大城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共有1.5亿劳动力流动人口,其中近50%来自农村,他们汇回家乡的资金量是全球官方发展援助金额的3倍。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与城市相比,乡村在生活品质、教育环境、医疗保障、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愿意向城市聚集,分享城市优质生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样带动了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接受更好教育之后具备了适合城市就业、生活需要的条件,纷纷离开农村奔向城市。在非洲,农村人更愿意去享受更高的教育、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便捷的体育和娱乐设施、以及现代通信和经济等,这些服务和资源往往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首都。

(四)价值观念的影响

当代农村青年土地、乡村情怀弱化,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离开农村,到城市去”成为热潮。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给孩子传递的教育理念一般是“读书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走出农村。这些读书的孩子“进城”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很少愿意回家乡发展。又比如在加纳,很多农村人认为接受过教育的人才就应该属于城市[5]。

三、乡村留不住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乡村社会凋敝、留不住人,不仅农业生产受到制约、后劲不足,农村社会发展也深受影响。

(一)耕地利用率下降

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农村留不住人导致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十分紧缺,种地人员“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他们大多已經力不从心,结果造成耕地闲置,利用率下降,农业生产因此受到制约。如日本,农业用地弃耕面积由1985年的13.5万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42.4万公顷。

(二)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

老年人种地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但老年人与青壮年相比,思想观念较为老化,对新技术认知程度差,接受新生事物难度大,从而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特色种养等农业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

(三)乡村空心化趋势加剧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导致农村宅基地无人居住,大量闲置,越来越多的村庄呈现出“外面像个村,里面无人烟,房屋无人管,荒地杂草生”的“空壳”现象。

(四)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增多

农村留不住人,组织涣散、人心散漫、人居环境没人顾没人管等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增多。此外,农村留不住人引发的乡村文化断层问题,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解决乡村留不住人的国际经验

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来看,其城市和乡村之间除了主体产业和景观差别外,生活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基本趋同,一些经验值得仍处于农村劳动力流出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一)坚持农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郊区税收政策,鼓励城市工厂迁往郊区,为农村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韩国推出“农工地区”计划,鼓励20万人以下的郡、镇所属农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建立“新村工厂”。

(二)大力发展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

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农村的交通、水电、排灌、住房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差无几。例如,德国乡村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生活安逸,对城里人下乡和留住农村人才极具吸引力。

(三)努力优化城镇和乡村产业布局

美国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空间适度集聚、区域间相互协调,注重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众多地方性中小城镇协调互动发展的“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德国都市区中的传统农业型村庄转变为二三产业工商城镇的越来越多,为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城乡经济增长创造了可能,由此形成了一种推动城乡发展积极有效的产业结构模式——“农村工商化模式”。

(四)从制度上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立法的专门化与具体化,对农村出现的多样而广泛的问题提供法律支撑,如《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日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做到立法先行,依法建设农村、扶持农业,如《新农业基本法》《生产绿地法》《山区振兴法》等。

(五)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法国政府建立以高等、中等教育和农业业余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健全的推广体系,鼓励地方和私人在农业地区创办农业科学研究机构;韩国政府注重农民道德伦理建设,“新村运动”中开展了各类培训和活动,宣传“勤勉、自助、合作”精神。

五、解决乡村留不住人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城乡一体的建设规划

树立城乡一体的整体观念,高质量编制城乡布局、交通、医疗保险、教育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规划,推动众多乡村就地“村镇化”。对那些逐渐消失的村庄,视其价值选择性地保留,对那些能持续活下来的村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村庄景观再造、设施和服务改造,让村庄处处呈现田园风光、美景如画,用优美的景观留人。

(二)大力发展乡土产业

挖掘乡村经济、文化、休闲、旅游、生态价值,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对接,开发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发展产业、提高就业、增加收入,增强乡村吸引力,聚人气、留人才。同时,制定优惠财税政策,引导适宜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

(三)加大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城乡差距大,农村留不住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差大。要加大农村投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医疗教育保险保障等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在农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四)建立乡村人才发展长效机制

农村发展关键靠人,一方面,要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培养年轻农民的“爱农”情怀和务农技能,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农村;另一方面,出台更多支持政策,让那些热爱农业、喜欢农村的人,能安心到农村创业创新。目前,中国农村“双创”人员已达740万,其中80%以上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

(五)加强舆论宣传

多制作反映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秀美风景、奇人异事等的作品,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巷的故事挖掘力度,通过新媒体广泛宣传,吸引各方人士到农村去参观、旅游、居住、写生等,增添农村人气。

参考文献:

[1] Brigitte S. Waldorf. Brain drain in rural America[J].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2]應强.城市化后的法国农村[J].瞭望,2015(34):32-33.

[3]牛山敬二.日本农业与农村的现状及危机[J].中国农史,2012(1):74-81.

[4]夏宏嘉,等.欧洲乡村社区建设实态考察报告(一)——以德国、法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4):81-84.

[5] Kwaku Twumasi-ankrah.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hana: Some Discussions[J]. Journ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frica, 1995,10(20):13-22.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国际经验对策建议
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构建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国际经验及启示
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