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引思,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2020-12-28田红梅
田红梅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他们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学习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反之,若学生对数学概念把握不准确,则会带来认知上的误区,更会对后续学习产生负迁移。在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概念形成自然成为他们学习概念的主要途径,这是一个形成、内化、建构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学生的头脑中发生了什么,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思考的问题。概念教学不是“我说你听”式的告知,而是要学生一起实践、一起思考、一起分享,把“不可见”的思维用“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共同经历思维不断深化、达成一致的过程。下面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在观察操作中学会画角、做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于生活,抽象角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
生:因为红领巾有3个角。
师:角是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谁能指一指红领巾的角在哪里?
(学生尝试指角,指出3个角上尖尖的地方)
师:他指的是角吗?
生:是。
师(隐去红领巾,留下3个点):这是角吗?
生:这分明是3个点,到底应该怎样指角呢?
(教师教学生指角的方法,学生再指一指红领巾的另外两个角)
师:红领巾上有3个角,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
生:数学书、三角尺、桌面、黑板。
师:大家像刚才指的那样指一个角给同桌看一看。
【思考】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指角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发的诉求:到底应该怎样指角呢?此时,学生的眼睛里是充满期待的,教师再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娓娓道来,既简明易懂、生动形象,又将角的三要素(顶点、边、小弧线表示的区域)做了准确细致的描述,角的“样子”就在学生脑子里初步形成了,为接下来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做好铺垫。
二、且行且思,认识角
师:刚才我们指的都是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大家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描下来看一看。
(教师把三角板教具固定在黑板上,开始画角,先画一条边,画一小段停下来)
师:能一直画下去吗?
生:不能,再画就过了。
师:如果这个三角板和黑板都足够大,能一直画下去吗?
生(迟疑):好像能。
师:的确是可以的,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只画一部分来表示。
(教师画好角后,三角板留在黑板上)
师:如果老师把三角板拿下來,黑板上留下的这个角的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呢?想一想,把你想象的图形画下来。
(学生画好角,教师取下三角板)
师:能拿下来了吗?老师画的角和你们画的角,哪儿像?
生:我们画的和老师画的都有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个点在角的图形里有它自己的名字,叫“顶点”。
(教师板书:顶点)
师:还有哪儿像?
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它们也有名字,叫“边”。
(教师板书:边,然后指着黑板上的角告诉学生:两条边夹住的这一部分就是角。通常在这里画一个小弧线做个标记,以后指角的时候就是指这条小弧线)
【思考】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上的角,通过“说”“描”“想”“画”“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上的角”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在自己眼前一步步显现、明朗起来的,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两个精准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边”“角”“弧线”的思考,也让学生的思维由“隐”到“显”,聚焦角的本质。“能一直画下去吗?”这个问题给学生种下了“无限长”概念的种子,为后面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做了铺垫;“老师画的角和你们画的角,哪儿像?”这个问题让学生的目光从1个角看到2个角、多个角,在自发地、不断地比较中认识角的组成部分和每部分的特点。
三、动手操作,再现角
师:现在你知道角是什么样子了吗?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
教师出示材料:小棒、吸管、绳子、钉子板和橡皮筋、圆纸片。出示操作要求:
1.做一做: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单独完成或与同学合作做一个角。
2.指一指:和同桌指一指所做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比一比:哪组的方法最多?
(学生做角,教师巡视,拍视频,同步展示)
生:我用吸管一折,就得到了一个角。
生:我用两根小棒做一个角。
生:我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三角形,它有3个角。
师:有没有围出更多角的?
生:我围的四边形,它有4个角。
生:我俩用棉线拉出了一个角。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松手,你俩会松吗?
生:不会,一松手线就弯了,就不是角了。
【思考】经过前面的学习,角的“样子”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影像,此时做角既是提取角的表象过程,也是内化的知识外显的过程。在亲自动手“重现”角的过程中,学生再次加深了对角的组成及各部分元素特点的理解。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材料各异,制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做成了角,学生感受到做角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抓住知识的本质。采取比赛的方式,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步步深入,内化角
1.辨角
师:小兔子听说同学们今天认识了角,它想请大家帮个忙,愿意吗?
(PPT出示)你们好!我想请角到家里做客,你能帮我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
教师逐一呈现:
师:为什么它们都是角呢?
生:因为它们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
师:这几个角听说可以去小兔家玩,可开心了,连蹦带跳的,还翻起了跟头(PPT演示这3个角转一转、跳一跳)。现在,它们还是角吗?
生:是,因为还是有1个顶点和2条边。
师:方向和位置都变了,没关系吗?
生:没有。
教师继续呈现下列图形:
学生逐一辨析:弯的,没有顶点;有一条边是弯的;没有顶点。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帮小兔找到了角,还让这几个图形知道了它们为什么不是角。
2.感受角有大有小
师:3个角终于来到小兔家做客了。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下图这3个角,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有的张开得大,有的张开得小。
师:像不像3张小嘴巴?谁最大?谁最小?你们比的是哪里?
生:比的是它们张口的地方。
师:也就是这3条小弧线画的地方,对吗?原来这3条小弧线不仅是角的标记,还在提醒我们要关注角张口的大小呢!张口大的,角就大;张口小的,角就小。
(教师板书:大、小)
【思考】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帮小兔找角”的问题情境。同样是练习,此时不是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有了明确的内需。然而,教师又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找角环节的“辨角”,让学生意识到“角”之所以为角,和其位置、方向没有关系,而只看其是否有1个顶点、2条边。如果说前面找角、数角都是依据其共同点,那么找完“同”再找“异”,就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将学生视角转移到“比大小”上,而“比的是哪里”“原来小弧线在提醒我们要关注角张口的大小”更进一步将角的本质巧妙地揭示出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深意,也为下面进一步“比角”埋下伏笔。
五、深入本质,理解角
师:这是刚才这个同学用小棒做的角,它可以活动,也叫活动角。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2根小棒,拿出来,请你用它做一个活动角。你能做一个比老师这个角小的角吗?你是怎么做的?
生:让它的张口小小的。
师:你能做一个比老师这个角大的角吗?看哪里?
生:角的张口。
师:你能做一个和老师这个角一样大的角吗?
师:能直接用眼睛判断吗?把你想到的方法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提出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将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比一比谁做的角大)
师:老师这里也有2个角,红角和蓝角,能看出谁大吗?
(教师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屏幕上的2个角,发现一样大)
师:可是蓝角不服气,它说,我要长大,我要长得比你大!(课件演示角的边变长)它这样一长,就能比红角大吗?
生1:的确大了,边变长了。
生2:没有,它只是边变长了,张口还是原来那么大。
師(问生2):你打算怎样说服生1?
生2: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
(教师演示,发现角没有变大)
师:红角也很调皮,它喜欢唱反调,它说,你要长大,我要变小!(课件演示角的边缩短)红角真的变小了吗?
生:没有,它的张口没有变。
师:如果蓝角的边再拉长一点,红角的边再缩短一点,蓝角会不会就比红角大了?
生:还是不会。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和张口的大小有关系。
师:小兔还编了一首儿歌,你能帮它补全了吗?
小小角,不简单,
一个( )两条( )。
想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 )不看( )。
【思考】在比角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活动角这个媒介,让学生的感知由表象逐步深化,由操作中的所见所得,逐步过渡到屏幕上的所见所想,再进一步深化到头脑中的所思所悟,且行且思,学思结合,学生在层层递进中感受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最后,教师巧妙地用儿歌收尾,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通过补儿歌练习对角的知识进行了精准提炼。
六、拓展延伸,发现角
师:数字0到9你们一定不陌生吧?大家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生:印度人,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师:可是你们一定猜不到,阿拉伯数字一开始创造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想看看它们最初的模样吗?
(教师出示下图)
师:有没有找到我们今天认识的角?分别有几个角?
师:猜猜看,数字4会有几个角?
生:4个。
师:数字是几竟然就有几个角,好玩吗?
师:5、6、7、8、9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老师留给你们课后自己去数一数,好不好?
师:同学们,数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数学世界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要想知道更多,老师送你们一个法宝——阅读!
【思考】这节课学习的是角,和数字本来是沾不上半点关系的。然而令学生没有想到的是,数字中竟然也是藏着角的。教师挖掘出的数学文化带给学生的触动也是最大的,从而给学生打开了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阅读。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已经在学生心里播下了数学阅读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投稿邮箱:4059567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