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长本位”到“儿童本位”:论民国儿童着装的成人化现象及设计介入
2020-12-28王志成崔荣荣梁惠娥
王志成 崔荣荣 梁惠娥
摘要: 文章针对民国时期中国儿童的成人化着装问题,立足民国期刊报道及大量现存传世实物标本,在考证其忽视儿童生理发育、限制活动嬉戏及影响儿童朝气成长等诸多问题基础上,得出其本质上是由一种父母所主导的“家长本位”思想所导致的。基于此,通过回归当时社会语境及精英话语,提倡“儿童本位”思潮下对儿童本体性需求的关注,追求儿童生活合理化,并重点从服饰质料性能考量、样式结构设计优化、尿布改良及搭配等方面解析民国儿童服饰如何通过设计介入的方式,改良传统服饰,使成人化现象得以消弭,以期为当下儿童着装中尚存的成人化现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国童装;成人化;儿童本位;设计改良;传统服饰
中图分类号: TS941.12;K892.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12011406
引用页码: 121205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12.017(篇序)
From "parent orientation" to "child orientation": adult phenomenon anddesign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s clot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Zhicheng1a,c, CUI Rongrong1a,b,c, LIANG Huie1a,b,c,2
(1a.School of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b.School of Design; c.Jiangnan Research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2.Master Studio,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 Technology, Wuxi 2142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inese childrens clot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taking the periodicals and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s research material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ult-style phenomenon existed in childrens clot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affected childrens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vitality growth. This phenomenon is essentially caused by the "parent orientation" thought dominated by paren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returns to the social context and elite discourse at that time, advocates th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noumenon under the trend of "child orientation", and pursue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childrens life. Besid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he childrens clot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through the design interven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lothing material performance, style structure design optimization, diaper improvement and collocation, so as to eliminate the adult-style phenomen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dult-style phenomenon in the current childrens clothing.
Key words: childrens clot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ult style; child orientation; design improvement; traditional clothing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在传统服饰文化史研究中聚焦儿童服饰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第一,针对传统儿童服饰造型、工艺及装饰细节的专题研究,且以期刊论文为主,如李荣[1]、罗蓉[2]等;第二,系统梳理并论述古代儿童服饰发展演变的综合研究,如李雁[3];第三,有关传统儿童服饰民俗文化及传世实物的解读与阐释,如钟漫天[4-5]等。上述研究基本勾勒出了中国传统儿童着装的基本样态及艺术特色,然而针对民国初年,即封建帝制瓦解之初及之后数年的儿童着装研究,研究者鲜少提及传统童装不合时宜的落后属性,也未对为何落后作出系统解读。换言之,民国时期在“古”与“今”、“中”与“外”、“封建”与“文明”等错综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激烈变迁,服饰亦处于激烈的变革更替中。社会对文明的实践,表现在女装中为“文明新装”及旗袍等的创新,表现在男装中为中山装及西服等的发明,表现在童装中则为何?除了直接引进西式童装,针对中国传统童装样式是否直接舍弃,还是有所改进?因此,本文选取民国童装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挖掘当时知识精英及社会舆论关于儿童成长、教育及服饰问题的诸多讨论,结合代表性传世实物开展设计分析,以期还原民国儿童着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中国童装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小大人”:存续传统下的儿童着装成人化现象
在中国古代,儿童服装从形制到装饰基本取法于成人服饰,除一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服饰如围涎、襁褓等,其他服饰基本为成人服饰的缩小版。宋史专家傅伯星先生[6]曾在《大宋衣冠》中直言中国:“古代没有‘童装一说,儿童衣服即成人衣服的缩小版,唯色彩更鲜亮而已。”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期,中国儿童着装受社会主流恢复华夏传统思想的积极提倡与推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爱国主义的政治主张相联系,在服饰风格上也很大程度地保留着民族传统样式,甚至在某些地区的服饰形制并未因为政治变革而发生改变。据《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记载,当时服饰“男女常服与昔尚无大差异,惟袜多机织,鞋多无梁”[7]。因此,沿袭传统童装风尚的民初童装仍然是成人服饰的缩小版。
从现有实物及图像、文献记载来看,清末民初儿童的着装确实与成人无异,鲜少考虑儿童处于特殊年龄阶段下,对服饰实用功能及穿着心理情感的特殊诉求。时刊《现代父母》指出,一般母亲们最喜欢把她们的孩子装束成一个瓜皮帽、小马褂、长袍、扎裤腿、小马靴,或者把他们给扮成一个虎头帽、对襟袄、开裆裤、猪鞋等样式。只要是成人们的兴之所至,儿童们是不准参加意见或是反抗的[8]。图1是笔者2019年在美国见到的一组邮票上的中国清末民初儿童着装情形,以图像佐证。同年,商焕庭[9]亦称:“我们的儿童自呱呱坠地时,便紧紧扎在襁褓里,及长大一点,穿上一套笨重的衣服,养成了一副呆钝的神气,所谓‘轻裘缓带,按步而行一种文质彬彬的气派,继算达到了一般家长的希望,将儿童活泼的个性营造衰老的形态,养成弱种的国民。”可见,传统文化背景下儿童着装追求的是一种成人化的形态与风格。民国期刊《长寿》针对民国儿童服装的样式也曾有一段详细的论述:“婴儿刚出母胎,母亲就用‘蜡蠋包将他包裹起来。无论手呀脚呀,一股脑儿捆在里面,好像一根棒儿似的。长些了,体面的父母就给他装成和爸爸妈妈一模一样,长袍儿、短褂子、瓜皮小帽儿,活像缩小的小老人。长旗袍,或短袄玄裙子,活像缩小的小妇人。”[10]图2为清末民初新加坡华裔富人家儿童着装。几组人物服饰(袍、袄、褂、云肩、马面裙等)与上述文献记载完全一致,皆是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裤的传统着装样式,主服装饰及首服、足服配饰等皆延续了清朝繁复的技法与审美,一丝不苟。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服饰的品类、形制、装饰等除尺寸大小外,皆与成人无异。图3为一件民国时期对襟童褂(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藏),尽管尺寸窄小,但质感笨重呆板。如此成人化的服饰装扮下的儿童显得朝气不足,缺乏童趣与儿童本应有的灵动。
这种以存续传统为目的的儿童着装成人化现象不仅在民国初期,在民国中后期乡村地区仍很普遍。1935年,金文观[11]在家乡研究乡村问题时,发现家乡小儿童在万历年节时所穿的新衣与戏曲小生穿戴竟然颇为相似:头戴挑角帽,高跷弯角,挂一对金黄色吊穗,粉面缎料刺绣许多花朵,前缀八尊银质镀金的八仙过海神像,后面还挂着一双小铃。虽然华美富丽,但对于新剃了头的儿童,着实冤屈。穿着长袍马褂的儿童,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因此,民国儿童着装的成人化现象作为一种存续传统的行为,在接受先进文明及社会思潮资讯落后的内陆及乡村地区更为普遍,至1935年仍屡见不鲜。
2 反对“家长本位”:知识精英对儿童服饰落伍的揭露
日本著名社会主义学者安部矶雄在研究家庭构成时发现,家庭的组织分为三类:“夫本位”的家庭、“妻本位”的家庭和“儿童本位”的家庭。指出中国是大家庭制度最盛行的国家,数千年相传的系统只有以男子、家长为中心,认为“以子女为本位”为可耻[12]。所谓“夫为子纲”,其实母亦为子纲。服装的功用原在蔽体,不过随历史的进化随之增高,延伸出礼仪、羞耻、审美等观念,服装的价值在儿童着装中也不例外。因此,儿童着装是以成人为出发的,在本质上是父母观念在儿童身体上的一种映射,而这种映射至民国时期,表现在新时代所追求的民主与自由思潮中显得十分的落伍,出现了诸多反对的论调。
2.1 基于生理發育的身体健康论
成人的服装一般起着御寒、遮阳、美观的作用,而儿童除此之外尚有发育、轻便等需求,所以儿童的服装对其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关系。新生儿常用的“蜡蠋包”便是阻碍婴孩的发育,抑制其活动的余地,而且很易把柔弱的骨骼迫压成畸形的状态。1935年云光在《儿童服装论》中指出:“我们中国人对于儿童的服装,非常的不讲究,不是臃肿不堪,便是紧狭难着。前者不但不美观,而且最易引起长风感冒等疾患,或是阻碍儿童自身的活动。后者呢?除了使儿童的血脉不得畅行外,还会使儿童身体的各部分作畸形的发展。譬如说,孩子的帽子紧而小,则头部不见其增长,孩子的鞋子着得紧,则足指不是压扁便是屈折,孩子的腰带束得紧,腰部则不易敞开。诸如此类,儿童的身体实受害匪浅。”[8]因此,对于儿童裤带的过紧,鞋子的不合脚形(不分左右脚)都有改良的必要。
2.2 基于活动作业的实用功能论
民国许多知识精英开始意识到,传统儿童的着装风尚大多是父母成人的情感投射与物质附加,并非儿童本体需求。1938年《家庭(上海1937)》[13]研讨童装功能性问题时,提出一个精辟的质疑:“小孩的衣服究竟是为了使人看着欢喜呢?还是为了小孩子本身的好处呢?自然以后者为对。因为一个小孩如果戴着美丽的帽子,帽边上缝着亮晶晶的穗子,在孩子眼前摇摇摆摆,这不过是为满足母亲的虚荣心,对于孩子的舒适问题,却一点也没有顾到。”从“家长本位”视角出发的儿童服装设计,社会及父母们核心考量的是家长的需求,即审美及文化需求,忽视了儿童自身穿着服饰,以活动作业为基本取向的实用功能需求。因此,这是父母对儿童服饰的一种过度追求装饰化、符号化,而悄然忽视实用功能的价值误判。
2.3 基于朝气成长的童趣激活论
1937年《妇女新生活月刊》撰文提及儿童服装制作的条件,提出“朝气论”及“去老人化”的论断[14]。商焕庭认为:“西洋儿童自小便穿那种轻便合于卫生的衣服,所以天真活泼,令人喜爱,他们的个性,便很容易趋向于进化,因此在衣服上求改良,确实得注意的一件事。”人们敏锐地发现儿童服饰对于儿童性情培养及浸润的重要作用。日本德富氏在《游华感想录》中记载:“欧美儿童的游戏,常喜模拟职业上的动作,日本儿童的游戏,喜欢模拟战争,而中国儿童,却喜欢模拟赌博。”这固然与国民性情习惯有关,但与儿童的着装也不无关系。长袍马褂的束裹使得儿童禁锢在那里,身上的衣物不便于运动,无怪乎要模仿大人们坐在那里,斗麻雀、玩扑克,做一些的所谓斯文的动作作为娱乐。因此对比之下,中国儿童因繁复的服饰包裹易于失却朝气与童真。葛石熊[10]甚至称:“老绅士式的服装,虽颇能发挥斯文的精神,然而无形中就剥削了儿童活泼的天性。一声‘少年老成的美名不知戕贱了多少可爱儿童的生命。”
3 提倡“儿童本位”:关注儿童本体性需求的设计介入
“儿童本位”是针对上述“家长本位”,由民国社会知识精英随后提出来的先进思潮。提倡儿童着装、生活及教育等需要以童装自身为中心,家长、周围其他事物及社会环境必须服务于儿童的核心利益。据民国著名教育家朱经农阐释,“儿童本位”理念下的童装设计首先以促进儿童生长为目的,其次依托儿童主观能动性,贴近儿童本体性生活需求,从兴趣、能力、理想等身心各方面元素开展设计[15]。因此,民国大众开始回归儿童主体的需求,本着适合卫生、经济简便及艺术时尚等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良与创新。
3.1 质料性能考量下的儿童服饰面料设计
材料是服饰设计的核心要素,尤其针对童装,材料适合与否直接决定了服饰成品的实用与否。1938年,Drake E F A称中国“从前的婴儿服装,似乎都不太合乎健康条件,‘束带是恼人的锁链,改善的方法现在已经普遍化了,婴儿的尿布,如何建立婴儿有纪律的习惯,针制的绒垫,小衬衣……”[16]针对传统面料粗硬的小衬衣,Drake E F A向公众介绍一款由Brocure Shaker Flannel(一种法兰绒)制成的方法:“只要一码宽大的方块,把一隅裁掉,剪成一个十八寸长的三角形斜边。而对着裁掉一角的斜边,用一寸半宽的斜块,两端合拢在右面,剩下的角隅也缠绕在右面,可用线横着缝缀起来,保持十分整洁,于是一件小外衣制成了。”[17]这种外衣的面料半毛半棉,可很好规避收缩的毛病。最后,Drake E F A称在数量上,小衫与围巾每种要预备三件,小的缝制外衣要预备半打,小块尿布要预备一打。小孩离床的时候要用一两块绒布包着,可以当孩子的衣裳用,这样婴儿的服装就算够用合理了。同时,童帽的设计宜用轻软的料子,质料须能通空气,制作过程少用浆糊、衬布等,且造型与制作注意不能太紧。民国时期线绒已有出售,且价格低廉,时人开始用其编织帽子,温暖通气而柔软,较为卫生,十分适合儿童佩戴。此外,童裤、童围涎、童鞋等儿童常用服饰品设计均纷纷效法,采用无刻磨皮肤的柔软亲肤质料。
3.2 人体工程主导下对传统童装样式结构的优化设计
样式与结构的设计是选好材料后童装设计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传统儿童服饰落伍与先进与否最为明显的物质表征。宽衣博袖等古典服饰造型已然无法满足儿童生长生活的现实需求。因此,人们受儿童主体,即儿童人体工程的指导,开展了大量的设计优化实践。笔者结合文献记载及大量实物标本测绘等,总结并列举了四例经典案例。如表1所示,自上而下第一件是儿童连裆裤的优化设计,将上下衣裳连属设计之后,在下档处设置了可灵活开合的揿扣,以方便儿童排便及穿脱。在领口处也设计开叉并用钮扣联结,可根据婴儿颈、头围灵活开合;第二件为女童长衫改良,主要将袖口、腰身从传统追求博大的造型上向瘦、窄处理,从而增强衣服的合体性和便捷性,方便儿童活动作业;第三件是一款男童短裤,首先将裤长缩短,便于下肢活动,其次去掉传统宽大的大腰部件,系结方式也由系带转为肩带,减少了服饰对于儿童身体的束缚;第四件为一件夏季肚兜的优化设计,将儿童夏令时节常常外穿的肚兜,通过与下裤的连属设计,改造出一款连体服饰,以最简化的结构设计满足儿童最大的服饰需求量。由此可见,这四则民国童装的设计优化案例,在儿童人体工程考量下开展对传统服饰的改良与简化,去繁复、去装饰,在样式上尚“简”求“窄”,表现在腰身由直线向曲线转变、袖口由宽博向窄小转变,但在整体结构上仍延续了中国传统平面“十字”结构与“T字”造型,延续了经典的一片式裁剪法则。一言以蔽之,民国童装设计介入的价值,是在改良童装样式结构以契合“儿童本位”思潮及人体工程功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傳统,不同于清末以来诸多文明的被动接受模式,这是一项“洋为中用”的主动吸纳与改良创新的积极实践。
3.3 揿扣式尿布改良设计及与连体开裆裤的搭配使用
民国时期没有纸尿裤,常用一块长方形棉布通过简单折叠,衬垫于儿童下体的尿布。1949年毕承禧称,尿布与婴儿健康有很大关系,且常被人忽视。指出当时通行尿布有许多缺点:太阔,缚在婴儿胯间容易皱缩,不舒服。加之婴儿骨头酥软,长垫易造成“O”型腿,继而出现“改良尿布”[18]。如图4所示,“改良尿布”在腰两边用揿钮、钮扣、布带或安全针别上,以揿钮为最方便,且大号最佳,小号容易松脱。这种尿布优点是:裆较狭,不会把婴儿两腿分开,胯间舒服,不会皱缩起来,且保护肚皮,换洗便利,美观大方。与开裆裤搭配使用(图4(f)),极大地释放了裤内空间,为儿童下肢运动腾出了极大余量。此外,笔者考证发现,民国儿童连体裤中有大量裤子在下档采用开合的按扣设计,虽不是开裆裤,但也创造条件以便儿童更换尿布使用。
综上所述,民国儿童着装针对成人化现象及其潜藏的诸多落后属性而开展的“设计介入”,是一种首先由社会知识精英揭露、呼吁和提倡,再逐渐为民间所广为接受、实践并普及开来的一种设计改良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跳脱数千年来中国儿童服饰的成人化阴影,在思想上从“家长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在设计上厘清了成人服饰与儿童服饰的界限,实现了儿童服装设计理念的重大转变。从这个角度看,民国儿童服饰中的改良创新,即“设计介入”,不仅使历史遗留的成人化现象得以消弭,更揭开了中国现代童装设计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影响深远。
4 结 语
增进儿童幸福的实际工作,不外乎两方面:精神方面应施以科学化的合理化的以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教育;物质方面应符合衣食住行诸方面生活上的合理享受。然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两者均不可偏废。民国儿童着装,从儿童的角度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重要跨越,改良设计后的儿童服装变得更加合体、卫生、健康,赋予童趣。同时,面对西洋童装大量引进的时代浪潮,民族传统童装并未就此消逝,而是采用设计介入的积极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族传统,也使得民国童装在类型及风格上更加的丰富和多元。这对现代儿童的着装及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儿童的服装设计到衣食住行及其生活、教育等各方面,不仅要规避“成人本位”的越位出现,关注儿童主体性及能动性,而且需要探寻民族童装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巧妙使用设计语言,使儿童着装在西式潮流中开辟一条东方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荣, 张竞琼. 近代民间童袄褂的领襟形制及其系结方式[J]. 纺织学报, 2018, 39(8): 110-116.
LI Rong, ZHANG Jingqiong. Collar lapel shape of modern folk childrens coat and its binding method[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8, 39(8): 110-116.
[2]罗蓉. 近代江南地区童装面料纹样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4.
LUO Rong. Research on Patterns of Childrens Clothing Fabrics in Jiangnan Area in Modern Times[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14.
[3]李雁. 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5.
LI Yan. Research on Childrens Clothing in Ancient China[D]. Suzhou: Sooshow University, 2015.
[4]钟漫天. 传统童装的形制及其民俗事象[J]. 艺术设计研究, 2011(2): 41-45.
ZHONG Mantian. Shape and folk custom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wear[J]. Art Design Research, 2011(2): 41-45.
[5]钟漫天. 中国童装文化[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9.
ZHONG Mantian. Chinese Childrens Wear Culture[M]. 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mpany, 2019.
[6]傅伯星. 大宋衣冠: 图说宋人服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16.
FU Boxing. Clothes of the Song Dynasty: a Picture of the Clothing of Song People[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6: 16.
[7]崔榮荣, 牛犁. 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J]. 学术交流, 2015(12): 214.
CUI Rongrong, NIU Li. 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s of womens clothing of Han national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J]. Academic Exchange, 2015(12): 214.
[8]云光. 儿童服装论[J]. 现代父母, 1935, 3(10): 18-19.
YUN Guang. Childrens clothing theory[J]. Modern Parents, 1935, 3(10): 18-19.
[9]商焕庭. 缝纫栏: 儿童服装[J]. 方舟, 1935(18): 59.
SHANG Huanting. Sewing bar: childrens clothing[J]. Ark, 1935(18): 59.
[10]葛石熊. 育儿常识(上篇): 卫生问题(儿童服装问题)[J]. 长寿(上海1932), 1935, 4(25-28): 23.
GE Shixiong. Common sense of parenting Part I: health issues (childrens clothing issues)[J]. Longevity(Shanghai 1932), 1935, 4(25-28): 23.
[11]金文观. 乡村问题研究: 乡村儿童的服装问题(附图)[J]. 锄声, 1935, 1(9/10): 19.
JIN Wenguan. A study of rural problems: the clothing problems of rural children(figure)[J]. Hoe Sound, 1935, 1(9/10): 19.
[12]安部矶雄. 儿童本位的家庭(一)[J]. 张静, 译. 晨报副刊: 家庭, 1927(2099): 7.
ABE Jixiong. Children oriented family(1)[J]. Translated by ZHANG Jing. Morning News Supplement: Family, 1927(2099): 7.
[13]雷阿梅. 父母教育, 第三章: 幼童的服装问题[J]. 家庭(上海1937), 1938, 3(1): 28.
LEI Amei. Parental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clothing[J]. Family(Shanghai 1937), 1938, 3(1): 28.
[14]佚名. 儿童服装问题(一)[J]. 妇女新生活月刊, 1937(5): 38.
Anon. Childrens clothing(I)[J]. Womens New Life Monthly, 1937(5): 38.
[15]张传燧, 李卯. 朱经农儿童本位课程思想及其价值[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9): 47.
ZHANG Chuansui, LI Mao. Zhu Jingnongs children oriented curriculum thought and its value[J].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2013(9): 47.
[16]DRAKE E F A. 保育婴儿最合理的服装用具(未完)[J]. 建平, 译. 健康生活, 1938, 14(4): 112.
DRAKE E F A. The most reasonable clothes and appliances for baby care(unfinished)[J]. Translated by Jianping. Healthy Life, 1938, 14(4): 112.
[17]DRAKE E F A. 保育嬰儿最合理的服装用具(续上期)[J]. 建平, 译. 健康生活, 1938, 14(5): 156.
DRAKE E F A. The most reasonable clothes and appliances for baby care(continued)[J]. Translated by Jianping. Healthy Life, 1938, 14(5): 156.
[18]毕承禧. 尿布的开裆裤[J]. 家, 1949(39): 75.
BI Chengxi. Diapers and open pants[J]. Home, 1949(39): 75.
收稿日期: 20200701;修回日期: 20201110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1790);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130);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Z2019103009907);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项目(BRA2016366)
作者简介: 王志成(1993),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通信作者:崔荣荣,教授,2568308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