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俭节约的生态指征及其教育路径

2020-12-28刘霞

中国德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指征关怀层面

摘要

受传统儒家伦理与传统生态智慧的共同影响,勤俭节约在生存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都具有明显的生态指征。人类通过辛勤劳动,主动参与自然改造,与自然积极交往;人类也通过节俭,限制自己对物质的欲望,主动调节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要将勤俭节约作为文化支撑和实践方式,抓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激活勤俭节约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勤俭节约;生态指征;生態教育

作者简介 刘霞,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传统儒家伦理和生态智慧的共同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指征和生态意蕴,蕴藏着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是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支撑。

一、勤俭节约思想在生存论层面的生态指征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基础,也为人类诞生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人来自自然,依赖自然又要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如何与自然交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勤劳:人与自然的主动交往

远古时期,初民们在生态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面对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忐忑不安,只能祈求老天保佑,在大自然面前显得脆弱、渺小。人受制于自然,靠自然存活,因而害怕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保持一种高度紧张的关系。

幸运的是,人具有劳动能力,并将劳动作为与自然交往的中介。马克思说: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完成了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这种交换,人既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源和生活资料,获得一定的解放和自由,又在劳动过程中将自然作为实践的客体,让其接受人类的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必须有所作为,因为无所作为的后果就是将生命交付给大自然,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因而,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通过自己的智慧作用于自然,以创造、使用和保存工具为途径,以劳动为中介,不断地在自然面前抗争,以争取生活的权利。然而,即便如此,人依旧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因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薄弱,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的物质有限,因而,指向生活层面的“勤”最初就是“勤劳”的意思,要求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通过勤快地劳动,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 “勤是摇钱树”,就在于勤能加快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增加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数量,从而更好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二)节俭:人主动调整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与“勤是摇钱树”一致的是“俭是聚宝盆”。在工业化之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都仅仅是有限改造,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物质积累和财富,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仅仅是勉强维持生存。人有限的开发能力以及对自然的依赖和感恩心理,让人类意识到,必须以自身的节俭减少对物质的需求,从而降低生存的风险。勤俭节约的提出,是人主动地调整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的方式,放慢物质交换的过程,减少物质消耗,一定意义上是人类降低对自然索取和排放的自我限定。

“勤则不匮,俭则不竭”“以勤开源,以俭节流”,勤俭节约思想在生存论层面上具有生态指征。“勤”让人类通过自身的积极劳动,与自然主动交往,在自然面前有所作为,成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俭”则通过调节、限制自身的物质消耗,减少对自然的依赖和索取,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正如诺丁斯所提出的: “俭,还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世界观,它能使人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大自然的所有资源,把个人的消费限制在不奢侈的范围内,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使社会得以永续演进。”[2]“勤而不俭,枉劳其身,俭而不勤,甘受其苦”,勤与俭不再是两种层面的指向,而是合而为一,成为人类的生存智慧,也具有了重要的生态意蕴。

二、勤俭节约思想在价值论层面的生态指征

(一)勤俭节约是尊重生态规律的人类作为

从生态规律看,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过程和时间,人类的能动性也不能超出自然界本身可以承受的范围。然而,工业化以来,不断进步的工具、技术,促使人类越发信心满满地雕琢着自然,并渐渐从改造自然到支配自然,甚至站在了生态圈的制高点上,以“自然主人”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处心积虑地控制自然。人类控制自然变得更加随心所欲,也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人制造出了一种‘自然之死,即现代人更乐于将自然看成一种无生命之物和可以任意摆布之物”[3],在自然面前,人类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借助工具和工具理性为所欲为,变得贪婪,甚至疯狂。

人类不仅贪婪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排放,土壤、阳光、空气等都被污染,湿地、森林、海洋等都被破坏,也不断驱赶着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挤占其他物种的生态位,留下大量的生态足迹,并最终破坏了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逆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蔑视自然内在价值,无限膨胀个体欲望的恶果。因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的危机,所有生态问题的背后都是人的价值观问题。人类只有主动调节、限制自身的物质消耗,才是对生态规律的尊重,才能真正解决人类引发的生态危机。

(二)勤俭节约是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

当前,全世界都在为人类的愚蠢和贪婪埋单,也在为解决生态问题苦寻适合的出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兴起的生态伦理学,以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对自然负起道德责任,主动减少、限制自己的欲望,改变对自然的贪婪索取和肆无忌惮的排放,从道德上主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物质欲望、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紧张关系。

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在价值论层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指征,面对全球生态危机,能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当下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的重要途径。生态价值论层面的“俭以养德”,就是要改变人的价值观,强调人通过对物质欲望的限制,担负起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俭以养德”是道德规定,也是伦理必然。“俭”所滋养、涵养的美德,是一种个体对自身自然欲望的限制,通过节俭的自我行为控制,养成对物质占有的“度”。只有人主动限制自身对物质的占有欲望,才能真正减轻生态负担,调节、缓解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内在价值,扩大自身的道德关怀范围,在生态文明时代成为具有生态道德和生态素养的公民。

当今,我们需要在现代性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并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建立明确的生态环保意识,而传统的勤俭精神是建立这种意识的重要文化支撑。

三、勤俭节约教育:新时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

勤俭节约思想的生态指征决定了勤俭节约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是生态文明教育走向实践的重要路径。当下,提升青少年生态素养,要以勤俭节约教育为抓手,关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行为养成,融合多种路径,在学校扎实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一)指向生态向度的勤俭意识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粮食总产量喜人,但人口多、底子薄依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生存论层面的勤俭节约在持家、治国层面依然适用。但受自由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影响,当下的青少年普遍认为勤俭节约是物质匮乏时代的要求,现在已经过时,个体行为,尤其是消费行为的自由性、随意性等成为青少年奉行的“时尚”。这造成了诸如校园餐饮浪费、高消费、攀比式消费、发泄式浪费等多种非生态的行为。这些行为造成了无效的资源消耗,引起了不必要的排放,是不符合生态要求的非理性行为。

生态向度的勤俭节约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能源资源是公共资源,恣肆浪费的行为就是破坏公共资源、侵占他人的生态权利的生态意识和公共道德观。不仅如此,还要跟学生讲清楚生态规律,明白当代人对未来人的生态责任,渗透生态权利的代际公平观。要从生态角度渗透敬畏自然的意识,强调人类不可能总是向大自然无尽索取,而大自然也不可能无限量供应人类的消耗,唯有通过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养成节约的习惯,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为进一步的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留有喘息的空间。要结合语文教科书中生态主题的选文,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态主题的德育内容和生活叙事,将生态意识与勤俭节约的意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勤俭节约就是新时代生态行为的正确理念,以生态思维影响道德行为,将勤俭节约的意识渗透到行为的方方面面。

(二)指向绿色生活方式的节约行为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式就是坚持节约优先。节约优先对我国这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同时,节约有传统文化和舆论环境的强有力支撑,能比较有效地与意识形态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对形成具有生态价值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具有重要的行为指导作用。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节约优先就是要将是否可以节用、是否可以减少排放等作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首要质问,以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首选。“谨身节用”要作为生态意识在实践层面和生活层面真实展开。学校是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重要场所。学科教师要提升生态素养,培养生态意识的学科渗透能力。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教科书都编排了一些勤俭节约的榜样人物,要发挥其榜样力量的时代价值,挖掘其生态向度的意义;数学、科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字计算、实验、专题研究等,让学生感受到个体的小浪费是对整个生态的大破坏,个体的非生态行为会产生环境问题的“蝴蝶效应”;可以模仿生态足迹的测评,进行简单的建模,形象感知个体生态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等;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宣传标语、主题班会以及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生态的角度考虑节约的价值,养成节约的行为方式。此外,学校要成为厉行节俭的典范。教室的节能设施、教材教辅的循环使用、跳蚤市场、图书漂流、自制教具、校服捐赠等,都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理解其中的生态价值。

(三)指向生态关怀的“俭文化”教育

起源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关怀伦理学,渗透到生态伦理领域后,受到各方的认可和追崇,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知名关怀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将“节俭”“环境”“责任”等相关联,强调“诚实劳动,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过一种节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与关心环境紧密相连。我们不得不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4]。要从关怀伦理的角度发挥传统“俭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国家三个方面,体现中华“俭文化”的生态意蕴。

首先,要关怀自我成长。“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物质的过度欲望不仅造成对自然的破壞,也成为个人生存的负担,唯有“去甚,去奢,去泰”,才能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促进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其次,要形成公共关怀能力。“俭”看似是私德,是个体行为层面的考量,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大气层下,个体的节俭也是一种关心他人和未来人生态权利的公共善,要从关怀他人、关怀未来的角度,以生态思维来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要关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针对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好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指标,每个人都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达成。当然, “不滞于物”才能“不困于心”,只有对物质欲望进行自我限制,才能使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上。以节俭来克制青少年学生的物质欲望,也能鼓励他们跳出小我和自然的我,超越物质的制约,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更好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7-208.

[2]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

[3]赵旭东,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8(7):106-117+206-207.

[4]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8.

责任编辑 何蕊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 020年度国家一般课题“中小学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 BHA20012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指征关怀层面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2012年剖宫产临床分析和研究
我院近5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分析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剖宫产指征1603例临床分析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