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2020-12-28姜朝晖赵鑫

中国德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劳动德育时代

姜朝晖 赵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性养成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深刻理解并切实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德树人”,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新时代劳动教育继承发扬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回归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理解“教劳结合”的深刻内涵,真正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对现实个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真切关怀,这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所在。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长期被淡化、弱化,甚至异化。更为严重的是,除了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外,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敬劳动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刻不容缓。

纵观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改造性、现实性与时代性。早期的劳动教育,侧重于技能培养,与工农业生产劳动直接挂钩,随后逐渐转向能力培养,如创造性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道德培育,包括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等。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促使个体在劳动实践中完成经验积累与知识转化,形成特有的心智模式与思维方式,在促进品德发展、价值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仅仅教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或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独立生活能力、发现与欣赏美的能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养成,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成绩和分数,真正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長、终生幸福奠基。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科学的理念是先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去干活,也不是走秀、走过场,更不能演变成为惩罚学生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劳动教育真正去育人。学校要围绕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核与时代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进而转化为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完备的课程是基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健全完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同时,学校可依据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阶段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探索兼具思想性、系统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多样化、情景化、真实化的劳动实践中感知劳动魅力。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优秀的师资是关键。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教室,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拥有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中,开展全员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与体悟劳动教育的本身就是生存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全人教育的属性,引导教师劳动观念的转变,并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劳动模范、科学家、企业家等担任学校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家校社协同是支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校是主体,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家长理解、社会支持,劳动教育贯穿在真实的家庭、校园与社会生活中,关照到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类型场域的自我管理、多方协作中感知劳动的魅力,体悟勤俭美德、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精神养分,形成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科学的评价是保障。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强化了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中小学的督导;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以上文件的制定为健全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各地各校在制定落实细则时,应将劳动教育的德育元素细化为指标,纳入考评中,切实确保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的落实。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劳动形态正在不断演变。劳动教育怎样超越将劳动单纯视为技能训练的认知局限,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复杂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方法论的培养,从而真正实现手脑并用、身心合一,使人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认识到劳动是个体寻求、彰显与实现生活意义的过程,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可为空间,也是可以实现的时代机遇。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副研究员;赵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敏

本文系教育部政法司2018年度委托课题“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JYBZFS2 0181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德育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