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美感、舒适性及其技术的理性表达

2020-12-28李华麒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舒适性款式美感

李华麒

服装美感、舒适性及其技术的理性表达

李华麒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服装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从服装的美感与舒适性的关系说开去,讨论了美感如何通过服装材料与服装技术的相互作用、版型技术中的立体和平面的裁剪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认为,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美感而轻视舒适性,美感在服装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性的服装技术表达出服装美感,贯穿于服装技术的始终。

服装;美感;舒适性;服装技术;理性;表达

服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分支,表现美感是它的主要目的之一。从普遍意义来说,服装的美感建立在舒适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之上,缺失了服用功能性的服装美感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服装的舒适性是服装功能性的优化,它是人类对服装功能性需求的高级阶段。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审视,我们会发现美感与舒适性和功能性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物质生活贫瘠时期,遮体御寒的服用功能(基本功能性)是人们的首选,对美的诉求相对较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的美感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做为商品的服装,美感是首先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通过商品价格体现自身的价值。服装美感不只来源于外部装饰,通过技术表现出的技术美感更加具有魅力。美感通过技术作用于材料,呈现出三维立体的可变形态。设计师的美感理念是否能够准确地得到表达,服装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技术实施的方法是由材料属性所决定,服装技术常在美感和舒适性方面反复权衡,主要表现在服装版型中。版型是服装技术的重中之重,版型技术决定着服装的良莠。因此说来,分析服装材料、美感、舒适性与服装技术的关系,理清服装的美感如何通过裁剪技术表现出来,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1 美感是服装技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贯穿于服装技术始终

人类为何着装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有御寒说、保护说、装饰说、羞耻说等等。[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服装属性的不同需求是从物质保护走向精神满足,即首先保护好肢体从而上升到精神对美的追求。“一个身上有病痛的人,享受风花雪月之美几乎是不可能的。挨饿受冻的人很难谈精神生活”[2]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在谈论雕塑艺术中的服装与肢体关系时从主体情感表现的角度认为,理想的艺术可以放弃对人肢体细节的刻画,但不能忽视服装的作用。因为服装可以“把形状的、生动的轮廓所包含的精神意义突出地表现出来”。[3]既便如此,黑格尔也没有否认服装的服用功能,但他在肯定服装“防风御雨”和“羞耻感迫使人用服装把身体遮盖起来”的同时,[3]对服装赋予了更高的精神意义。的确,在当今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已达到丰裕的条件下,人们已经对服装的美感有了更多的期盼。例如,女性的西式旗袍、男士的贴体西装、紧身的裤裙等款式的舒适度都是有限的,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不舒适”,但人们为了美感,仍选择这类款式着装(深究礼仪、仪式、场合需要的背后都是对美的追求)。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推论出:在人类物质需求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当舒适性与美感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人们会舍弃舒适而追求美感。这种结论仅从极端条件得出,但人们追求美感的欲望的确是随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提高,确是不争的事实。

服装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理性的造物过程。在服装技术里,有很多可以佐证人们注重美感而放弃舒适性的实例。像修身贴体男西装的绱袖角度几近零度,受外观美感的制约,肢体的活动量微小,舒适性无法满足。贴体男西装的胸围放松量也仅有13公分左右、后背宽的后腋点位置几乎没有活动的余量,缝制时的归拔工艺虽在服装的舒适性上为男西装争取到合理的省道分布,但由于胸围放松量的限制,这样的工艺处理无法根本性地解决舒适性问题。端庄的外观效果体现出绅士风度,塑造的立体形态最终仅以美感示人。在女装中更多如此,紧身胸衣在西方社会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直到今日仍被很多女士青睐。紧身胸衣的材质、工艺等不断革新发展,科研人员从技术的各个方面探寻满足舒适的可能性,但“不舒适”几乎成了紧身胸衣的本性,而紧身胸衣给人带来的美感却始终存在;现代理念下的旗袍是以立体结构的形式展示着女性的婀娜身姿,再加几乎与舒适性无关的中国传统服饰的镶、嵌、绲、绣等工艺技法,旗袍成为表现女子良好身材的佳品。0-4公分的胸围放量如果不借助弹力面料的可伸缩性则舒适几乎无从可言,服装的归拔吃烫技术虽然把旗袍衣片变为立体,但除了把着装者的身材塑造的楚楚动人之外,对舒适性并无实质性改善,既便如此,在追求美感欲望的鼓动下,仍有很多身材姣好的女士们趋之若鹜。还有令我们唾弃的三寸金莲、令女性无法舍弃的高跟鞋等等都说明追求美感是人类的天性。

服装的美感体现在服装的结构组合、色彩搭配、面料的外观肌理和对布料的挺阔度与悬垂性的合理运用等有别于其它艺术或工艺产品的特殊属性,行内人把能表现服装美感的这些特殊属性称之为“服装的语言”。服装技术是表现服装语言的工艺方法,是世代传承逐渐演变的结果。从久远前老婆婆以手扎量成型的“原始立体裁剪”、西风东渐的“比例裁剪法”到注重原理演变的“原型裁剪法”和有理有据的“现代立体裁剪”,再到中国传统服饰上的镶、嵌、绲、绣,西方服装的吃、拔、归、烫,以及我们经常在缝制时采用的明线、珠边、褶、裥、省等,都是服装特有的技术方法。

2 服装材料决定美感,即是技术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技术实施的具体过程

服装美感的表现离不开服装材料。每一种服装款式的造型都由服装材料所决定(更多是面料,材质多为布料)。服装的挺括、修身、垂荡等外观效果所表现的艺术美感都来自于服装面料的属性和对内衬材料的选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制作男装与制作女装的服装材料多不相同,春秋与冬、夏季所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样。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外观色彩和图案,面料的纤维成分、织物组织结构、克重、纱支等区别让设计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辅助衬料的属性和品质的微小差异即可产生完全不同的外观美感。自古至今,国际上有很多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利用服装材料的属性表现服装美感。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在谈论创作感悟时说:“……当我手触布料,就会通过去感受它的轻重度、悬垂感或是飘逸感来思考。‘touch(触摸)’就是一切,它们自己会告诉你它们的愿望,你只消再将轮廓、变化、布局和具体的印象与之结合”。[4]对此迪奥(Christian·Dior)也有相同的说词:“我从来不会因为某种漂亮的颜色而选择一种布料,更多的情况下,我选择布料是因为它的质地能够产生某种我想要的效果。这道工序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布料的柔软度或者说是‘型’,重量以及厚度”。[5]亚历山大·麦昆(Lee·Alexander·McQueen)在对Vogue杂志介绍自己1989年秋冬服装系列时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面料的色彩和质地之间的化学反应”。[6]还有很多著名设计师更是亲自参与面料的研发,将设计理念融入全部的服装技术之中。1958年西班牙服装设计大师克利斯托巴尔·巴伦夏加(Cristóbal·BalenCiaga)独创的透明丝织面料和掺入少量塑料光纤的蕾丝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昂贵成为巴伦夏加品牌的代名词,直至今日仍受到人们的追捧;[7]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了激光纺织品印染技术”,[8]利用面料的属性制作出各种褶皱,创作出无数令人惊艳的服装艺术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范思哲(Gianni·Versace)发明了一种新工艺,他将尼龙面料做“烂花”处理,产生各种图案的透明效果表现出特有的艺术美感。[9]被誉为“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的比利时设计大师德莱斯·范诺顿(Dries·Van Noten)曾经道出真言:“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点,它可以在面料上大做文章,想想那些刺绣精美的围巾、绚丽夺目的色彩、种类繁多的印花”。[7]诸多案例说明,面料不仅是服装的素材,更是技术参与的过程,美感存在于布料与人体的缠绕之中。很多精妙的设计都是设计师通过随意摆弄的面料触发了灵感,产生了惊世之作。

服装技术的实施方法由服装材料所决定,脱离开服装材料,服装的裁剪、缝制、整烫几乎无从谈起。无论是装袖的吃缝量大小、三片身的归拔还是裙装下摆的缝制方法都与服装材料密切相关。在服装技术的实施中,服装美感的表现始终以面料的属性为前提,服装材料的柔软性和挺括度决定着款式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服装外观特征的放松量的大小。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服装技术书籍在讲述服装平面裁剪的具体款式时没有提及采用何种面料,甚至意大利许多服装院校也采用以纸为材料教授服装立体裁剪。这种忽视材料属性的教学方法仅从讲述服装技术原理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从表现服装美感的角度来说一定是错误的。

3 技术的理性表现出服装的美感

已知美感是服装技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服装美感构成服装的外观造型,如何通过理性的服装技术表现感性的美感,是服装结构设计师在服装功能性的基础上孜孜以求的目标。[12]服装放松量的大小决定着服装外观造型,宽松肥大的服装造型多与浪漫紧密相连,美感直观外露,舒适性得到充分满足,服装技术的精准度偏小,理性成分较弱。技术难度较大的当属合体类服装,它的美感蕴含在技术的实施过程中,理性占据主导。审时度势地权衡美感和舒适性的比例分配,把控服装各部位有限的内空间(放松量)的能力,体现出的正是设计师的水平。放松量过大,虽然满足了舒适性但也失去了表现人体曲线美感的艺术性;放松量过小,甚至没有放松量时,舒适性只能依赖面料的组织结构和成分,一旦材料受限,舒适性皆无。因此说,在梭织面料不含氨纶等有弹性纤维的前提下,处理好服装放松量少,且能最大化地满足舒适性,并充分展现服装的美感,只有依赖于理性的技术。像刚刚提到的男士合体西装,将衣身侧缝移放至腋下偏后人体胸腰,臀腰差值最大的位置,既可以充分表现身形的美感,又可通过归拔工艺为背阔肌留出最大的内空间;紧身的裤装也会通过归拔技术把裤侧缝的弧度归拢到臀部的位置,将裤内缝的弧度做归拔处理,合理分配到裤管的各个部位。相关的理性操作在缝制工艺中也十分常见,像根据面料属性的不同,在后肩斜线和后袖窿斜丝位置吃入(归入)适当的量,为肩胛骨尽可能地留出内空间,袖山吃缝量的合理分配等都是兼顾舒适性的表达美感的技法。

在表现服装的款式美感方面,女装更加丰富,结构复杂、垂荡繁缛的表现形式经常出现。如何准确地拿捏不同面料质感的外观效果,仅凭结构设计师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判断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无论服装结构设计师的天赋多么超群,他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是有限的,而立体裁剪的直观、随意性恰恰可以弥补这种局限,使复杂的款式变得直观可见。直观的立体裁剪过程离不开结构设计师自身的经验(理性),裁剪的过程也在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直观的反复调整中完成。迪奥在他的自传里对此场景有过详细的描述。[5]立体裁剪可以创作出很多二维空间无法表达的服装款式,尤其对不同布料材质和布丝方向的使用方面更能发挥直观可见的作用。这里的立体裁剪过程离不开服装造型的基本原理,看似信手拈来的布褶都来自于设计师对原理的理解、对面料属性的解读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法国斜裁大师韦欧内(Madeleine·Vionnet)诸多的服装作品以及我们利用布料的不同布丝方向裁剪的服装都只有在立体裁剪时才能看到布料材质带来的美感,甚至很多美感超出了设计师的想象范围,貌似来自于立体裁剪时的偶然性,实则却是专业知识的支撑和长久实践的必然性。

从现有的平面裁剪来看,几乎所有服装款式的基础版型数据无不来自立体裁剪的实践和归纳总结。细细分析下来不难看出,用平面裁剪方式裁制的服装款式几乎都是常规款式及其变种。平面裁剪是对立体裁剪中常规款式的技术规律性进行数理分析,形成公式、数值和步骤,从而避免立体裁剪反复实验对材料造成的浪费。因此我们说,平面裁剪是理性占主导,服装的美感隐藏在数理关系之中。由于平面裁剪的抽象性,平面裁剪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以女装为例,平面裁剪前要对各种围度的造型效果给出既定款式胸围、腰围、臀围的放松量区间值,根据具体的面料再参考此数值进行裁剪。这种依靠面料确定放松量的裁剪方法正是验证了前面有关服装面料对表现美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说辞。

平面裁剪表现美感的方法不尽相同,在当前的实际应用中,比例分配和原型裁剪二种方法展示美感的方法大相径庭。比例分配裁剪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服装企业普遍使用的裁剪方法。从表象来看,比例分配法使用成衣规格进行裁剪,深究起来我们会发觉,比例分配法已将确保服装舒适性的基本数值与表现艺术美感(外观造型)的数据合二为成衣尺寸,后人只需牢记具体款式各部位的计算公式或数据即可完成制图。换句话说,前期的结构设计师已将具体款式中对美的理解转变成了抽象的公式和数值。比例分配法针对具体款式更加实用,现在仍被很多生产西装、衬衣、夹克衫、裤装、裙装等常规款式的企业采用。然而,恰是由于它数据的固定,限制了后期结构设计师融入自己对美感的理解,一味地沿用前人的数据必然走入匠人的行列,因此说,比例分配法将服装制版中有关舒适性和表现美感的数据杂糅在一起,极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宜于创新设计。与比例分配法相反,原型裁剪法是将舒适性的数据构成基本形态(原型),其中没有掺杂任何款式特征与美感元素,为结构设计师后期表现美感留足了空间,适宜款式多变的女装企业进行制版(尤其适合服装专业院校讲授服装结构和原理与艺术美感的关系)。原型裁剪法以基本原型为平台,从人体形态出发,依靠省道转移、放松量变化、袖型演变和领型结构的推演可以创作出无数具有美感的服装。尤其省道的转移,更具有代表性,设计者借助省道的消减,变化出无穷的造型形式。以胸部省道为例,设计师在采用克重较大的纺织面料时,经常会做出“公主线”、“大刀线”、胸前省、腋下省等变化省道;当选用轻薄类面料时,各种皱褶、叠加、明褶、暗省等都是设计师常用的表现美感的技法。原型裁剪法的理性分析能使我们随心所欲地绘制版型,我们只需把构成服装平面裁剪的线段、角度等进行分类,细分为技术线、情感线和共用线,确定以服装原型为基础,横向的围度放松量和纵向的衣长、袖长、裤长、裙长等长度为艺术美感表现的技术方法后,即可将感性的美感通过理性的线条表现出来。[10]

4 结语

美,人心所爱,美是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美的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用全新的观念去建构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不应该去掉与我们生命的节奏相适应的美感,因为美感不是生命之外的添加物,它来自感觉(sensation),而感觉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永远无法摆脱。”[2]服装设计的基础是服用功能,服装的舒适性是服用功能的升华,不管是保留还是放弃,服装的舒适性都是服装技术首先考虑的问题。美感是服装设计的宗旨,缺失了美感的服装很难唤得大众的共鸣。特别是在物质发达的今天,难以想象一件缺失美感的服装能够生存多久。服装的美感来源于服装本身,尽管附着在服装外部的装饰物同样表现出美感,但从服装本体来说,外在的装饰不在狭义服装概念的范畴,归服饰类别。因此说,服装结构之外的装饰物不能称为“服装的语言”。服装的语言展现出服装特有的美感,服装技术是表现服装语言的重要手段,通过服装技术展示的美感更具内涵。美感是感性的,技术是理性的,美感与技术相伴相随,体现在服装的每一个细节,无处不在。

[1]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7. 36-42. 148.

[2] 汉宝德. 谈美感[M].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7. 64. 72.

[3] (德)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上册[M]. 朱光潜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57. 159.

[4] (日)山本耀司.做衣服[M]. 吴迪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9. 105.

[5] (法)克里斯汀·迪奥. 克里斯汀·迪奥自传[M]. 熊娅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 76. 67.

[6] (英)朱迪斯·沃特. 亚历山大·麦昆[M]. 邓悦现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24.

[7] (美)诺埃尔·帕洛莫·乐文斯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M]. 周梦, 郑珊珊译.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 94. 114.

[8] (英)彼得·多默. 1945年以来的设计[M]. 梁梅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56.

[9] (意)米娜·盖斯特尔. 范思哲传奇[M]. 郭国玺译.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71.

[10] 李华麒. 基于艺术情感的服装版型不确定性分析[J]. 装饰,2012, (2) : 86-87.

[11] 李华麒. 从服装缝制工具的演变看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作用[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 (1).

[12] 李华麒. 服装设计人员称谓与裁剪方法的历史关系[J]. 服装设计师,2014, (4).

Discussing Garment Aesthetic, Comfort and Techniques Logically

LI Hua-qi

(School of Fash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Jinan shandong 250002,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feeling and comfort of gar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aesthetic feeling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arment materials and garment technology,as well as plane and draping cutting methods in composite design. When the material life reaches a certain degree, people w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esthetic feeling over comfort. Aesthetic fe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arment design. Aesthetic feeling should exist in every details of garment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throughout the garment technology.

Garment; aesthetic feeling; comfort; garment technology; rationality; expression

李华麒(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CWYJ19).

TS941.11

A

2095-414X(2020)04-0025-04

猜你喜欢

舒适性款式美感
羽绒服面料防钻绒性与相关舒适性研究
舱外航天服主动热控与人体舒适性实验研究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几何映射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Dream Bag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最火的单品款式
博世底盘控制系统 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