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纹传入中国后在造型、内涵及应用上的演变
2020-08-28孙弋,张毅
孙 弋,张 毅
忍冬纹传入中国后在造型、内涵及应用上的演变
孙 弋,张 毅*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纵观中国植物纹样的发展史,随丝绸之路传入的忍冬纹样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丝绸之路影响下忍冬纹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历程为脉络,以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时间顺序,梳理了忍冬纹造型、内涵及应用方面在丝绸之路的不同发展时期向卷草纹、缠枝纹的演化过程。总结出忍冬纹造型特征由最初模仿植物自然形态到明清时期造型丰满、结构多样的变化特点;并从忍冬纹的文化内涵入手,归纳出其寓意从侧重纹样本身的宗教内容,趋向于组合纹样的象征意义;从忍冬纹到缠枝纹,其应用也由单一的宗教装饰逐步走向多元化。
丝绸之路;忍冬纹;卷草纹;缠枝纹
忍冬纹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丝绸之路南路[1],以单叶波状延续或多叶回旋交错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佛龛、石窟壁画、服饰与器物装饰中,为中国唐代卷草纹样和宋元缠枝纹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其石窟装饰中蕴藏着大量忍冬纹饰物,薄小莹[2]在《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中对忍冬纹的来源与装饰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敦煌边饰初步研究》一文也曾述其源流,指出敦煌北魏洞窟所见的忍冬纹样由西域传入,是西亚伊朗一系幻想中的叶片形象[3]。目前关于忍冬纹的研究资料中,针对其源流、造型特点、传播背景都已有了较为完善的总结,但对于忍冬纹内涵及艺术造型在中国本土演变过程缺乏系统分析。本文以忍冬纹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丝绸之路影响下,外来图案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
1 忍冬纹造型变迁
忍冬纹在魏晋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随后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造型不断变化。隋唐时期,由忍冬纹样发展而来的“唐草纹”与花卉造型结合,造型华丽繁复。随后缠枝纹在宋元、明清时期盛行,受时代背景的影响,缠枝纹造型展现出从秀美风雅到繁密堆砌的变化过程。在此阶段,纹样中传统忍冬纹造型逐渐弱化,更加显现出中国本土特色。
1.1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
据文献记载,忍冬纹出现于南朝时期(公元420—589 年),是丝绸之路上外来植物纹样的本土化演变,通常表现为单叶适合式纹样、单叶波状连续纹样或多叶回旋连缀纹样。单叶适合纹样以叶片自然卷曲组合为主体,组成外型规范的装饰造型,叶瓣造型受当时“求真”的佛学文化影响,追求对植物形态的真实描摹[4],茎与叶有明显区分,常见的有单独纹样、方形、圆形及角隅形适合忍冬纹样[5](见表1)。单叶的连缀式组合造型以“S”型最为常见,比如,北魏云冈石窟二期窟中装饰纹带[6](见图1a),植物茎叶首尾相连一正一反,多应用于壁画、瓷器、衣物边饰。多分枝交互连缀式纹样[7](见图1b),由多叶片及植物枝干组成饱满的平衡构图。此时期忍冬纹造型已相对固定,线条明朗,构图形式多变。
1.2 隋唐卷草纹样
隋唐时期,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代为丝绸之路发展进程中最为畅通无碍的时期,通商国家多达130多个,经济、文化等发展卓越。此时期的忍冬纹样在造型和题材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造型上与先秦时期云气纹相结合,演变成了独具中国审美特色的“唐草”纹样,更能够体现当时思想文化的艺术特征[8]。盛唐时文化融合与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的审美倾向于更加雍容富丽的表现形式[9],使得卷草纹整体造型也趋于丰满圆润,醇厚丰盈。初唐时期卷草纹雏形得以展现,枝叶纤细,翻转联结,魏晋时期忍冬叶造型以及构图形式依旧可见,叶片明显内卷,造型更为丰富(见图2a)[10];盛唐时期,花卉图案与卷草纹结合,此时的卷草纹样已与传统忍冬纹相去甚远,只保留了其波状连缀的构图形式,造型丰厚磅礴,流畅完满(见图2b)[10];中唐时期,卷草边饰由植物枝叶与花果共同构成,传统忍冬边饰中茎叶的结构线作用被明显削弱,叶瓣云纹造型明显(见图2c)[10];晚唐卷草纹造型已趋于稳定,花叶与飞龙游凤等动物造型组合,形成丰腴雅致的“唐草”风格(见图2d)[10]。从隋唐时期莫高窟卷草纹边饰可以看出,卷草纹是忍冬纹与唐代审美特征融合的结果,忍冬纹的骨架结构贯穿其发展始终,植物枝叶与花卉、果实、动物纹样自由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卷草纹样。
表1 莫高窟魏晋南北朝忍冬纹饰
图3 宋代缠枝纹饰
1.3 宋元缠枝纹样
宋元时期是植物纹样最为兴盛的阶段,在“唐草纹”造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缠枝纹,更加偏离了早期忍冬纹样的装饰风格。宋代,随帝室南迁,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被进一步强调,到元朝,丝绸之路上与外域的交往再一次出现高峰,文化交流取代此前的商贸交易成为这段历史时期中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11]。此时期伊斯兰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后日益发展,伊斯兰文化中装饰纹样紧密繁复的花卉连缀形式对缠枝纹的构成形式产生影响,缠枝纹结构与造型特征逐渐趋于程式化[12]。这一时期的缠枝纹样更为写实,“生色花”描绘自然形态的图案装饰在宋代出现,由于此时期思想文化的开放,装饰纹样也明显摆脱了忍冬纹严谨的结构与造型特征,例如图3[7]石刻图案显现出宋代缠枝纹更为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南宋墓出土的植物纹样(见图4)中花中有花的复合纹样形式也尤为盛行,常有花中加果、加叶、动物、锦纹等,也有叶中加鸟、卍字纹、几何纹等,取其锦上添花的寓意[13]。
图4 福建福州南宋墓出植物纹样
图5 清朝缠枝花纹三种
1.4 明清缠枝纹样
明代宣德、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覆盖范围,抵达赤道以南的非洲地区,至此,中国已经建立起了贯穿太平洋至印度洋北部的贸易线路。虽在明清时期政府有海禁政策,但私商贸易依旧盛行,直至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通商贸易,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广泛[14]。法国在此时期兴盛的洛可可风格对乾隆时期的植物装饰纹样影响至深,清代后期的装饰纹样由传统的质朴造型,发展出西洋化的表现风格,深受宫廷装饰中奢华、繁复的堆饰手法影响[13]。同时,从清代琉璃八字影壁缠枝纹盒子[6](见图5)造型可见,叶片在整体画面中被不断弱化,花头造型成为装饰纹样的主题,花形更为夸张,忍冬纹中叶片的主体装饰地位被削弱;如图6北京故宫石刻边饰[7],缠枝花纹与如意莲花纹样组合,取佛教中莲花意象,花朵饱满繁茂作为视觉中心展现出三种不同的处理手法。
图6 清朝缠枝纹饰
2 忍冬纹内涵变迁
《辞源》:“忍冬: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开花,气甚芬芳。初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又名金银花。”在战乱频发、时局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外来文化影响,忍冬纹被大量饰于佛教建筑中的植物纹样,随即被赋予了具有坚韧意味的“忍冬”之名,这一特性与我国凌冬不凋的金银花有相似之处,所以金银花与忍冬纹就此在中国文化中交织在了一起[8],忍冬纹便寓有强韧、坚忍不拔的内涵,也被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自古也传有忍冬纹象征轮回之说,因此忍冬纹也被作为墓葬装饰。
唐代卷草纹在表征上由忍冬纹与云气纹样结合而成,在内涵上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中国本土文化。此时的卷草纹样受唐朝兼容并蓄的社会环境影响,不单以叶片装饰形式出现,多与牡丹、石榴、凤凰等动植物纹样灵活组合,具有了富贵、圆满等美好寓意。同时也从装饰角度体现出了唐文化中博采众长、兼包并容的精神气质。
相较唐卷草的雍容富丽,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这时期的缠枝纹更加儒雅内敛,具有优雅恬淡的风格,诚如《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所说“如果把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概况为‘情’,宋代则可概括为‘理’。”[15]宋代缠枝纹样更加注重内在意蕴的表达,由以往宗教氛围的营造转为对人们精神愿景的抒发。
明清时期的缠枝纹样被赋予更多的象征寓意,吉祥主题最为流行,装饰图案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形势,使其具有寄寓吉祥的功能。多将花草果木与文字或动物组合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有缠枝菊与寿字结合寓意益寿延年(见图7),又有将攀附缠绕的缠枝纹称为“万寿藤”“常青藤”,取其连绵不绝,兴旺繁盛的祯祥寓意。
图7 彩漆描金寿字盒(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8 卷草孔雀纹银方盒(唐)陕西博物馆藏
3 忍冬纹应用变迁
忍冬纹在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是当时石窟寺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作为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中龛楣、藻井、人字披、佛光的边缘饰纹。除了服务于佛教信仰外,由于忍冬纹特有的轮回寓意,也被用作墓葬石棺、雕刻、墓碑装饰。隋唐时期,在忍冬纹基础上演变出的繁复的卷草纹占据装饰艺术主体,除了用于石窟装饰外,瓷器、丝织品、绣品、铜镜、银饰上也可见卷草纹装饰(见图8)。宋元时期海运贸易发达,商品交易往来密切,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期间也被称为“陶瓷之路”,其中陶瓷、漆器大量外输,缠枝纹在器物装饰上应用甚广,装饰手法常见开光法,缠枝纹在装饰面中起分割作用,增加装饰层次,突出主题,增加饰物美感。到明清时期,植物纹样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缠枝纹更是层见叠出,被大量运用在丝绸、瓷器的装饰上,出口青花瓷器乃至蜀、宋、云锦三大古锦中便有大量缠枝纹装饰[16]。
4 小结
忍冬纹在中国本土的变迁过程与丝绸之路关系紧密,受丝绸之路上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忍冬纹在造型方面由最初简洁明朗的自然形象,发展到带有中国传统云气纹造型和社会风貌的组合纹样形式。从忍冬纹、卷草纹到明清时期程式化的缠枝纹,随着丝路的发展脉络,纹样寓意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内涵到表达美好愿景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不同时代的石窟、器物、织物装饰纹样直观反映了忍冬纹与中国装饰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对外域文化本土化演变的研究,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装饰艺术的丰富内涵。
[1] 张晓霞. 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 苏州:苏州大学, 2005. 48.
[2] 薄小莹. 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A].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55—411.
[3] 林徽因.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0.
[4] 冉祥华.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精神之流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97-101.
[5] 常沙娜.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钟晓青. 魏晋南北朝建筑装饰研究[J]. 文物, 1999,(12): 52-65.
[7] 王抗生. 中国传统艺术(5)植物纹样[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1.
[8] 倪建林. 从忍冬到卷草纹[J]. 装饰,2004,(12):61.
[9] 郭丽. 唐代“以胖为美”之女性审美观演变考论[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10): 7-10.
[10] 欧阳琳. 敦煌图案集[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5.
[11] 蔡颖. 路通千载——略论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J]. 传播力研究, 2018, (36): 11-12.
[12] 李晓翠. “丝路文化”上兼容并进生生不息的缠枝纹[J]. 汉字文化, 2018, 215(21): 100-103.
[13] 田自秉, 吴淑生, 田青. 中国纹样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71-272. 280-281.
[14] 徐桑奕. 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南海管制式微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J].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4,(6):9-13.
[15]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5. 257.
[16] 张爱丹. “从茱萸纹到缠枝纹”论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演变与应用[J]. 丝绸, 2014, 51(7):58-63.
Evolution,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oneysuckle Motif in Modeling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SUN Yi, ZHANG Yi
( 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oneysuckle motif along the Silk Road, it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lant patterns.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mbination of honeysuckle motif and Chinese indigenous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ilk Road as the context, based on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from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Qing Dynasty to analyze how the shape,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oneysuckle motif evolved into the scroll grass pattern and twine patter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Silk Road.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eysuckle motif changed from the imitation of natural plant morphology to mellow shape and diverse struc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allegorical meaning of honeysuckle motif varied from focusing on the religious content to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from the honeysuckle motif to the twine pattern, the application has also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Silk Road; honeysuckle motif; scroll grass pattern; twine pattern
张毅(1967-),男,教授,研究方向:家纺服饰面料与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5AG00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文非遗发[2017]2号); 江苏省社科项目 (16YSB007).
TS941.12
A
2095-414X(2020)04-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