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刺法和毛刺法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医案

2020-12-28王飞雪张昆郑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灵枢毛刺椎管

王飞雪,张昆,郑君★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2.山东医学髙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1 病例

患者,男,76岁。就诊日期:2018年9月29日。主诉:左下肢疼痛加重4天。现病史:患者平素腰及下肢疼痛,2018年9月24日左下肢(大腿为甚)无明显诱因突发游走性疼痛,痛不可忍,无法站立,彻夜难眠,几欲自杀,情绪低落易激动,于当地市中医院就诊。腰椎间盘CT(平扫)结果示:腰2/3间盘膨出约0.2cm,相应硬膜囊前缘受压,椎管正中矢状径约为1.5cm,间盘积气。腰3/4间盘膨出约0.3cm,相应硬膜囊前缘受压,双侧椎间管填塞,椎管正中矢状径约为1.5cm。腰4/5间盘膨出约0.2cm,相应硬膜囊前缘受压,椎管正中矢状径约为1.5cm。腰5/骶1间盘膨出约0.2cm,相应硬膜囊前缘及双侧神经根受压,椎管正中矢状径约为1.5cm。各椎体及小关节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扫描野腰1椎体明显楔形变。(2018-9-28,当地市中医医院影像科)。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于该医院接受封闭疗法、营养疗法,因症状无缓解而放弃治疗。为进一步治疗,遂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找郑君老师就诊。查体:因患者腿部痛不可忍,无法进行病理反射检查。刻下症:皮肤松弛,无弹性,左腿皮肤可提离3-4cm,身体无法转侧,不能站立,疼痛致夜不能寐,怕冷,纳差,大便少,夜尿频,舌质淡暗,舌苔微黄,脉弱。综合患者病史及各项检查,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中医诊断:痹证,辨证:腠理疏松、元真虚衰、外邪痹阻,治以补益元真、宁神通络止痛。治疗方法:(1)针刺:①体位:患者坐位(因患者腿部疼痛剧烈,无法上床)。②取穴:阿是穴(患者所指疼痛处和左大腿疼痛部位、右前臂找结节条索状物)。③操作方法:局部消毒后,取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在患者阿是穴施以报刺法,找到患者左腿的疼痛部位,直刺一针并留针不做提拔手法,以左手循按左下肢其他部位,找到另一个疼痛部位后,将前针取出,在此疼痛部位进行上述刺法;后在左大腿、右前臂条索状结节处施以毛刺法,即直刺进针得气后,出针时提起针刺部位的皮肤,状如拔毛,出针后针尖可见白色毛丝状物,针刺部位结节条索状物消失或减少。(2)中药处方:红参12g,石斛12g,郁金9g,狗脊12g,杜仲9g,补骨脂9g,川牛膝9g,炒白术18g,苍术12g,红花9g,桂枝9g,炒白芍18g,炙甘草6g,水煎服,三剂,每日一剂。(3)心理疗法:予患者以心理疏导,安慰鼓励增强治疗信心(《庄子·在宥》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并嘱患者家属提供良好和谐环境以利静养,做好调饮食畅情志等周到照料。

初诊针刺结束后,患者自述腿部疼痛缓解,当日服药,是夜患者可正常入睡,醒后腿部无疼痛感。三日后复诊,取穴手法同前,针毕,患者自述左腿疼痛基本消失,可正常行走。随访至2019年11月26日,患者的疼痛症状消失,皮肤弹力有所提高。

2 按语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属于中医范畴的“腰痛”、“痹证”。痹证是由于各种邪气(风、寒、湿、热等)闭阻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或者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本案中患者证属腠理疏松,元真虚衰,外邪痹阻。余师认为,患者年老体虚,加之阳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受到外邪侵袭,以致经络痹阻,虚实夹杂,故通补并用。其进一步阐释:皮肤松弛、无弹性是腠理疏松、元真不足的表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当元真血气衰少不足或所注受阻则会出现腠理疏松,加之外邪侵袭进一步阻滞经络,无力运行气血,故出现不通和不荣致痛。

余师[2]认为“认识到腧穴是‘空’或‘无’”,方能把握“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实质,才能把握“机之道”、“针道”、“脉要”、“刺要”,“易”、“阴阳”、“五行”、“八卦”等等这些道之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运用 “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灵枢·本神》)这些普通人可及的方式就可以直观地完成“望闻问切”、养生、治疗等,将选穴、配穴、针具、刺法、时机、针药结合、治神以及护理等法、数、术一以贯之,将患者的“神机”和环境的“气立”“治极于一”,才能超越“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之界,进入“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素问·宝命全形论》)之境,神气得以正常“游行出入”,从而实现 “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效。

此患者在肢体出现条索状结节,恰如“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腧穴的“空”和“清净”被“闭”、被“结”、被“刺”、被“污”。左腿部和右前臂同时出现结节,正如《灵枢·谬刺论》所言:“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

余师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将《灵枢·官针》中“毛刺”与“半刺”的精髓相结合,自创了毛刺法。该刺法其理将《灵枢·九针论》天人相应之“七以法星”,《灵枢·九针十二原》针具之“七曰毫针”和《灵枢·官针》刺法之“七曰毛刺”等等一以贯之,具有调节人体 “四季”的作用,其术强调“半”(半为大片之意。《汉书·李陵传》:“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颜师古注:“半读曰判。判,大片也。时冬寒有冰,持之以备渴也。”)和 “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灵枢·官针》),就是既要拔毛又要通过拔毛而引动毫毛周围的大片皮肤。本案例中老师对患者有结节条索的部位施以“如拔毛状”的“毛刺法”,拔出白色毛丝状物(余师认为《内经》等经典刺法亦存在“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的现象),“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来恢复 “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和“血气所注”,神气得以正常“游行出入”。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灵枢·官针》),古今医家强调报刺的“重刺”、“复刺”,例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云:“报刺者,刺痛无常处,出针而复刺,故曰报刺。”《针灸逢源》曰:“报刺(重刺也。)。”《类经》曰:“报刺,重刺也。痛无常处,则或上或下,随病所在,即直内其针,留而毋拔。”余师则在意为什么“痛无常处”,为什么“痛无常处”要选用“报刺”,更强调“直内”和“无拔针”。其阐释如下:“是,直也。”(《说文解字》),此处的“直内”有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提出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之“灸刺阿是穴之意”,也就是说“报刺”的操作“以痛为腧”。腧穴(痛处)是“脉”是“心”[2],《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此患者 “痛无常处”实乃“心神不安不定的表现”,不应以一般“风邪”对待。成语“报往拔来”用来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余师认为《灵枢·官针》中强调报刺“无拔针”并以“报”来命名刺法则意在“不过多的手法干预,只需留针候谷气至而神定痛止,复刺其他痛处以定心神” (《礼记·少仪》中所云“毋拔来,毋报往”亦见此意)。余师在临床上治疗游走性疾病常用报刺法(或配以宁心安神之品),其具体操作或“刺痛无常处,出针而复刺”或“随病所在,即直内其针,留而毋拔”以“治神”。余师选用的报刺手法(无拔而宁神)和毛刺手法(拔毛而祛邪)对应结合收效迅捷。

考虑到患者的元真虚损,故用红参为君药,大补元气,与石斛相配,可补气滋阴;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又因患者年老体虚,狗脊、杜仲、补骨脂、川牛膝并用可祛风除湿、补益肝肾、逐瘀通经;炒白术、苍术共用益气燥湿;红花、桂枝、炒白芍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炙甘草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全方共奏补气益精,活血通经,扶正祛邪之效。

本案取穴简捷,报刺与毛刺相结合,针药并用,形神并重,一以贯之,元真得补,心神得宁,邪气可去,虚实兼治,神气得以正常“游行出入”,故效果满意。

猜你喜欢

灵枢毛刺椎管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电化学去毛刺试验研究
如何可靠去除厚板大毛刺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单双面去毛刺机的选型
一种零件毛刺去除方法的探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