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腰麻对初产妇剖宫产分娩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

2020-12-28黄河中心医院450000苗海燕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腰麻牵拉罗哌

黄河中心医院(450000)苗海燕

张仲景大药房(450000)郭鑫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3月初产剖宫产分娩者63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对照组(n=31)。观察组年龄21~30岁,平均年龄(23.51±2.67)岁;体重60~80kg,平均体重(68.81±6.11)kg;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5.97±2.98)岁;体重58~81kg,平均体重(67.75±5.32)kg;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均衡可比,无显著差异(P>0.05)。产妇及家属自愿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禁食、禁饮8h,均无术前用药。入手术室后采取平卧位,20G留置针开放上肢静脉通路,静脉输注130/0.4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ml/kg。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并给予面罩吸氧3L/min。采取左侧卧位,25号腰麻针于L2~L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平面位于T6。对照组采用0.75%盐酸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8)15ml复合0.9%生理盐水2ml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断脐后2min,静脉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48,规格:2ml∶200ug)0.8μg/kg+0.9%生理盐水2ml麻醉,微量泵10min泵入。剖宫产术后常规抗感染用药,并48h内禁止哺乳。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分值范围1~6分,1分为躁动、焦虑、不安;2分为配合,安静、有定向力;3分为对指令有反应;4分为浅睡眠,对强声刺激、眉间轻叩反应敏捷;5分为睡眠,对强声刺激、眉间轻叩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眠,对强声刺激、眉间轻叩无反应。②统计对比两组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程度,Ⅰ级:患者舒适安静;Ⅱ级:患者感到牵拉痛,但可以忍受;Ⅲ级:患者感到牵拉痛严重,不能忍受且有呕吐等现象。若牵拉反应程度达Ⅲ级,则缓慢给予瑞芬太尼(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15)30~40μg/次。Ⅰ级、Ⅱ级计入无牵拉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msay镇静评分 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为(4.02±0.32)分高于对照组(2.07±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1,P=0.000)。

2.2 牵拉反应 观察组出现Ⅰ级19例,Ⅱ级10例,Ⅲ级3例;对照组出现Ⅰ级11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观察组术中内脏无牵拉反应率90.63%(29/32)高于对照组70.97%(2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47)。

3 讨论

腰麻是剖宫产术常用麻醉方法。罗哌卡因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通过阻断钠离子(Na+)流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阻碍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在低浓度使用时能提高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对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小[1]。右美托咪定是高选择性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不仅可抑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阻滞疼痛信号传导,还能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从而降低血压(BP)、心率(HR),产生良好的镇静作用[2]。此外,右美托咪定还可与脊髓内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后观察组无牵拉反应率90.63%高于对照组70.97%(P<0.05),提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腰麻后牵拉反应较轻,可提高产妇舒适度。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减少产妇应激反应、伤害性刺激、不安心理等。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腰麻能减轻分娩者牵拉反应程度,提高镇静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腰麻牵拉罗哌
腰麻后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及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对其预测价值
剖宫产产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麻醉效果研究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热身中不同牵拉方式对高校网球运动员灵敏能力的影响
不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腰麻与老年混合痔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