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双眼视觉分析
2020-12-28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5000晁小蕊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5000)晁小蕊
斜视作为眼科常见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3%~5%,不仅影响患者外观及视力水平,而且不利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学习[1]。其中共同性内斜视是斜视常见类型,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但是传统的直肌后徙缩短术效果有限,存在一定弊端,现发现直肌边缘切开术应用在斜视治疗中效果更好。故对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效果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随机分成甲组25例,乙组25例,其中甲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0岁,平均(6.92±1.24)岁,乙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18岁,平均(6.97±1.21)岁,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所进行的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术前检查两组患者双眼视觉,确定眼位及斜视度。所有患者在进行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后开始手术,在下穹隆结膜皱襞交接处做约5.0mm弧形切口,分离暴露肌肉后,利用斜视钩固定肌肉,剪开节制韧带、肌间膜,暴露肌肉。乙组开始实施直肌后徙缩短术。甲组给予直肌边缘切开术,切开两侧内直肌,从自肌附着点两端开始偏约10度向中央剪开约3.0mm肌腱,保留部分中央肌腱,间隔约3.0mm处交错剪开约2/3肌肉。两组术后以交替遮盖法检查眼位,涂抹抗生素眼膏,包扎。术后效果不佳者给予二次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术后6个月双眼视觉Ⅰ级、Ⅱ级与Ⅲ级功能;记录两组出现肿胀结节、切口瘢痕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率(%)和(±s)表示,实施x2和t检验,两组以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视觉三级功能 甲组Ⅰ级功能(7例)、Ⅱ级功能(9例)分别较乙组Ⅰ级功能(9例)、Ⅱ级功能(10例)低,Ⅲ级功能(9例)较乙组(6例)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4%(结膜囊肿1例)较乙组24%(结膜囊肿3例、结膜切口瘢痕3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斜视使得患者双眼视功能紊乱,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单眼抑制,致使患者丧失立体视功能,需要进行斜视矫正手术促进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建立,恢复双眼立体视功能,越早进行手术效果越好,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效果更明显[2]。临床上众多类型治疗共同内斜视手术方式中,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通过直肌后徙实施眼位矫正,帮助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但是术后容易巩膜穿孔,增加巩膜缝合、感染风险,同时,有研究表明,直肌后徙缩短术增加下睑退缩的风险[3][4]。临床发现直肌边缘切开术应用在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效果较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斜视程度,纠正斜视度,且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少。本研究将直肌边缘切开术应用在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无差异,表明通过直肌边缘切开术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患者的结膜囊肿、结膜切口瘢痕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将直肌边缘切开术应用在斜视患者中,具有省时、安全、有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患者的双眼视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
综上所述,直肌边缘切开术有效改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同时,术后并发症出现较少,较为安全,但是由于研究时间、样本较小,仅为临床研究斜视提供资料,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