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灸治疗小儿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28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450000叶燕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450000)叶燕玲
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症,患者临床表现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儿童是面神经炎的高发群体,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案不佳还可导致反复发作,甚至产生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远期生活质量[1]。此次研究探讨了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征得院伦理委员会许可后,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面神经炎患儿分为A、B两组(A=32,B=32)。A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41±1.49)岁。B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6.29±1.41)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中关于面神经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14岁;单侧发病;病程<7d;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因耳源性疾病、脑血管疾病、感染等因素引发的面神经炎;精神障碍;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组后均给予抗病毒、缓解面部水肿、改善血液循环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23]:30μg药物使用2mL注射用水稀释后肌肉注射,1次/d。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选取下关、地仓、太冲、风池、牵正、四白、人中、阳白、颊车、翳风、合谷等穴,其中合谷、太冲、风池等穴采用泻法行针,得气后行针1min,留针30min,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使用肌电图仪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瞬目反射R1潜伏期水平;使用Fisch面神经系统分级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面神经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MAP波幅、R1潜伏期水平比较 B组治疗后c M A P波幅(1.41±0.25)mV高于A组(1.16±0.23)mV,而R1潜伏期水平(2.18±0.21)ms低于A组(2.67±0.26)ms,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Fisch评分比较 B组治疗后Fisch评分(79.86±7.81)高于A组(71.43±7.52),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小儿面神经发病原因极为复杂,除感染、创伤、面神经核发育不全外,免疫功能紊乱亦与其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尚无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特异性药物,常规抗病毒、消肿抗炎类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疗效并不理想[2]。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神经营养药物,其可有效维持神经元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且能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加快受损的神经纤维愈合,还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代谢等功效,故能有效改善面神经炎患儿的神经功能,进而加快其症状消退[3]。
现代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属于“口眼歪斜”之症,认为该病发生主要与小儿正气不足,络脉空虚致使外感风邪侵袭面部经络所致,故临床治疗应以祛风散寒、益气活血为主。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疏通经络、调节局部肌肉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加用针灸治疗的B组患者治疗后cMAP波幅和Fisch评分均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A组,而R1潜伏期较短,这表明针灸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面神经炎患儿神经功能,从而加快其临床症状消退。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