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练结合模式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

2020-12-27李俊浩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段位制技击习练

李俊浩

(亳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武术起源于人类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为防御毒蛇猛兽袭击和抵御外来部落侵袭,将本能的击、打、抡、劈、刺、格、挡等动作流传下来,并在战争中经过进一步实践和总结.武术原始的本质是攻击和防守的技术,目的是致伤、致残敌人,有效保护自己.随着社会的文明化进程,武术的功用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武术的唯技击论已不适宜现代社会的需要,完全抛弃武术的技击会改变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将不能成之为武术.如何保留武术的本质属性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打练结合的技术模式及发展思路为武术发展指出了方向.

1 打练结合的技术思想

“打练结合”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该提法是在武术被竞技化,由原来的训练体系拆分成两个独立的项目——“套路”和“散打”后,所造成的“练的不能打”和“打的不能练”的弊端而提出[1].武术中的打指的是搏斗对抗,是武术主动攻击、被动防守和防守反击的能力,是武术的核心内容;练指的是练习拳套子,练习前人流传下来的套路及单式.套路练习是武术的基本功练习,练习套路目的是为了提高身体的耐力、爆发力、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协调素质等,为攻防格斗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练习套路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掌握武术攻防技术的招式,掌握武术攻防技术的动作特点、使用方法、发力顺序、战术思想等.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从一招一式的模仿到熟练应用于实战中需要经历拆招、喂招、条件实战、实战.打练结合的特点是同时兼备打(格斗能力)和练(套路演练)的能力,要求武术习练者不仅能够演练基本的武术套路,而且具备一定的实战格斗能力,使武术同时具备娱乐观赏和技击实用功能.打练结合的技术优势在于可以用“打”来检验套路中的攻防格斗技术是否已熟练掌握;武术拳种众多,技击内容丰富,可以用“练”来提高身体素质基础,增加散打练习的趣味性,保证武术技术传承的完整性,也可以用套路练习来提高散打习练者的腿功、腰功以及灵敏度和协调性.

2 打练分离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中国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具有较强的表演和实战技击价值.打练分离后,套路习练者缺少实战格斗技能,散打习练者缺少套路演练技能.打练分离使套路偏离了武术的技击核心,使散打缺少了根基和文化底蕴,既不利于传承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技术内容,又不利于中国武术在国内的推广和世界的传播.

2.1 打练分离导致武术技术体系不完整

目前,武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套路和散打.套路以武术演练的形式呈现,散打以搏斗对抗的形式呈现.套路和散打虽然都属于武术,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评判标准也有很大差异.套路注重对武术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动作难度进行评判;散打是在专业的比赛场地,同等体重级别的双方运动员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技法,战胜对手的较技、较力运动项目,运用合理的技法击中对手得分部位,根据得分的多少进行胜负评定.打练分离导致套路和散打的训练方法截然不同,不同的训练方法使套路和散打之间缺少了内在联系.散打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抛弃了内容庞大的传统武术技术动作,直接练习实战效果明显的几种(踢、打、摔)动作,长时间进行大强度的反复练习使其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平.单纯从实战技术水平的角度来讲,用最多的时间练习最少的技术内容,其训练效果最佳.结果是完全脱离了武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运动项目,散打已经没有了传统武术中的技术动作,是一个和武术没有太大关联的运动项目.套路的竞技化发展道路使其注重“高、难、美、新、稳”,演练中跳得高、动作难度大、动作美、动作新、落地稳,整套动作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极度凸显了武术的艺术表现力.为了追求竞技性,大部分套路运动员身材瘦小,在动作发力等方面能表现刚柔并济、干脆有力.但是套路运动员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成绩,很少进行击打发力、动作反应和实战等方面的练习.体重和力量是无限制格斗中制胜的关键因素,一切技巧在绝对力量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瘦小的套路运动员就会给人一种“花拳绣腿”的感觉.打练分离的套路、散打训练和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武术的优势,武术具有较强的表演和实战技击价值,套路只能表现武术的艺术欣赏价值,不能凸显武术更深层次的格斗价值;散打能够表现武术的实战价值,但是基本上脱离了武术的招式,不能凸显武术的风格特点.

2.2 打练分离不利于武术推广发展

武术的推广阵地主要在学校和社会,打练分离导致武术在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遇到瓶颈.套路技术动作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缺少针对大、中小学生练习的武术套路;散打运动中对抗激烈,引起家长对学生安全的担忧以及学生对对抗项目的恐惧.武术与球类等吸引力较强的运动项目相比,无论是套路还是散打都缺少趣味性,新鲜感丧失以后大部分学生很难长期坚持练习,加之缺乏专业武术教师的指导和跆拳道等项目的冲击,校园开展和推广武术存在很大难度.打练分离致使套路和散打在社会上受众面较窄.练习竞技套路的人群一般为青少年,男性居多;练习传统套路的一般为中、老年人,男性居多;练习散打的一般为青少年和青年人,男性居多.与跆拳道相比,女性练习散打和套路的比例相对较少.套路和散打项目之间本身差异较大,套路习练者几乎不练习任何散打动作,基本没有任何实战技能水平;散打习练者基本不练习套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技术体系只掌握了几种踢、打、摔技术,成了不能突出中国武术风格的“四不像”.打练分离使中国武术缺乏竞争力,不能充分展现武术独有的风格特点,近年来,特别是在与跆拳道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核心优势.

2.3 打练分离不利于武术段位制推广

目前,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武术段位制考试中,套路和散打采取了各自独立的考试内容和评价体系.打练分离状态下削弱了套路和散打的影响力和推广效益.套路习练者不进行针对性的拆招、喂招和实战练习,在套路练习中表现出的演练水平是一种“武演”状态下的攻防格斗技术,不具有真正的格斗意识、格斗反应、格斗能力,展现出的“表演”武术削弱了武术的技击价值,不利于武术的社会推广.套路段位考试中不设置技击内容体系,套路习练者就不会进行实战练习,不能体会技击的价值.同样,散打习练者也不练习任何传统武术套路和竞赛套路,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是技击,有很强的杀伤力.虽然一些致伤致残的阴狠毒辣招式被现代体育所摒弃,但是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攻防技术、技术体系、训练体系等都可以为现代格斗技术提供指导和借鉴.

武术段位制考试可采用同时设置套路和实战对抗的考试内容,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满足习练者的不同需求,使武术同时具备强身健体、表演欣赏、竞技对抗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功能.目前,社会上一部分武术爱好者并未参加段位考试,这与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有关.打练结合的考试体系具有较广的群体受众面和较强的群体适应能力,为武术的段位制普及推广奠定了技术适应基础.跆拳道能够在韩国乃至世界上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跆拳道的段位制得到了极大推广.跆拳道在晋级、晋段考试中采用打(竞技)练(品势)结合的考试内容体系,根据习练者的年龄和身体基础设置由易到难的竞技、品势考试内容,有助于分层、分类施教的教学训练原则,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社会练习者的参与度,使跆拳道成了社会大部分成员都能参与的大众运动项目.

2.4 打练分离不利于武术进入奥运会

武术打练分离改变了武术的原有本质,使武术的特点不突出,不能明显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中国优秀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变成了与西方一些运动项目高度相似的运动.武术打练分离使武术分成了套路和散打,削弱了武术的竞争力.套路被西方人理解为表演艺术或者杂技,认为不属于竞技比赛项目,套路过于追求表演性,加之各类拳种和项目繁多,且竞赛规则不够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裁判评分的主观因素较多,不利于评判的公平、公正.奥运会项目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在奥运会项目瘦身的背景下,武术要进入奥运会变得异常困难.采用打练结合的方式,合并套路和散打项目,缩减金牌数量也是一种进入奥运会的方式.奥运会比赛项目一般具有两个显著特点:表演性和竞技性,没有表演性也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参加的项目很难得到大众的追捧;没有竞技性不符合奥运会的精神追求.套路具有表演性,散打具有竞技性,只有打练结合后的武术才符合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要求.在2000年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跆拳道采用的就是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跆拳道的技术体系包括竞技、品势、特技、跆舞等.跆拳道的竞技内容属于打的练习,跆拳道的品势属于练的内容.由此可见,打练分离不利于武术进入奥运会.

3 打练结合模式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

武术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成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武术的发展传播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跆拳道的发展范例为武术打练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3.1 重塑武术打练兼备的价值

武术具有很强的实战技击价值,很多习练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招式和套路练习,这种练习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武舞.武舞符合现代社会对健身和娱乐表演的追求,但这种武舞不应与现代搏击进行对抗,如果对抗,结果只能是惨败,且严重侮辱了武术.打练结合是实用主义和理想完美主义的结合,套路演练是将预设攻防动作进行编排串联起来的一套武术动作,是理想状态下的攻防格斗技术,现实对抗中情况复杂多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熟练的实战格斗技术才有可能取胜.没有经过长期实战练习的套路是一种理想完美主义,没有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实战状态.武术套路在追求竞技性、表演性的同时,需要在套路练习中强化武术的技击价值,强化拆招、喂招和技击实战练习,使大部分套路习练者具有一定水平的实战技击能力,在武术强身健体的功能上重现武术的实战价值.散打习练者在进行实战格斗技术练习的同时加强套路练习,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也可以增强散打习练者的武术表演能力,还可以起到传承中华武术的作用.随着时代变迁,武术的健身、娱乐表演价值被更多的人追求,在满足人们健身、娱乐表演需求的同时,武术不应仅仅具备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的功能,武术更核心的技击价值和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需要被传承下来,特别是在众多现代竞技项目的围堵下更应该传承下来,武术练习者需要通过技击练习来为武术正名.

3.2 建立武术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

注重武术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把套路和散打作为武术运动技术体系的两个重要内容,武术习练者有所侧重的同时学习套路和散打内容,这种技术体系与跆拳道技术体系相同,跆拳道习练者同时学习品势和竞技内容.跆拳道比赛中分为竞技比赛和品势比赛,跆拳道的品势示范团表演和套路的集体表演有极大的相似.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塔沟武校多年来一直在武术训练中同时开设套路和散打内容,散打专业的学员学习的武术套路有小红拳、大红拳、七星拳、梅花单刀、阴手棍、九节鞭、达摩剑、六合拳对练等,既提高了身体素质,丰富了武术的技术体系,又普及和推广了套路,扩大了武术的影响力.武术打练结合技术体系不是简单地要求武术习练者同时学习套路和散打,而是强调学习武术的完整性,先要继承武术,其后是发扬武术.中国的国术是“武术”,不是“套路”和“散打”.像跆拳道一样,韩国在国际上只有“跆拳道”,没有“品势”和“竞技”,品势和竞技是跆拳道的技术内容而不是项目内容.在武术训练中遵循一主一副专项选择法,根据练习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套路或散打项目作为武术的主项,在重点练习和培养主项的同时学习和练习副项,形成套路主散打副或者散打主套路副的模式.在国内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同时设置套路和散打比赛,一名运动员同时参加两项运动,根据主副项目折合比例(主项×80%+副项×20%)核算最终的比赛成绩,在武术比赛中充分突出主项的同时适度增加副项内容,有助于引导教练、学员在训练中打练结合、打练促进,完善武术技术内容体系,促进武术技术水平的提升.一主一副专项选择法的目的在于训练、在于完整的传承武术,国际上乃至奥运会的武术比赛方式和竞赛规则可以根据国内的比赛方式和竞赛规则适当调整,像跆拳道在奥运会比赛中只设置竞技项目,但不影响品势、跆舞、特技、功力等内容出现在跆拳道段位考试和国内比赛中.

3.3 改革武术段位制考试体系

现有武术段位分3级9段,在段位之前一共有3级,段前1~3级的晋升年龄标准为6周岁以上,武术一段的晋升年龄标准为11周岁以上.跆拳道段位分10级9段,跆拳道对晋级的年龄没有限制,晋升黑带一段年龄标准为16周岁.武术段位制与跆拳道段位制相比,段前级别设置较少,可设置为段前10级,增加晋级考试数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也是对青少年武术习练者的肯定和鞭策.在制定段位考核标准时,要实行打练结合[2].武术段位制考试是武术推广的一种主要方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它引领着武术的发展方向.目前武术段位制考试中已经加入了对练内容,表明中国武术协会已经开始构建打练一体的考试体系,目前的对练是在单练套路的基础上设计的,一个人练习就是单练套路,两人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对练套路,这样的对练可以认为是一种喂招练习,与实战还有很大的差距.建议在此基础上,各拳种对练参考太极推手的方式设置有条件限制的实战,在实战中必须使用代表各拳种特点的技术动作,这种有条件限制的实战基本上贴近无条件实战,既提升了各拳种的实战技术,又传承了各类武术拳种.针对散打的段位考试,在原有散打技术和实战考试的体系上,加入20%的套路内容考试,增加散打习练者的套路和武术基本功素养考试,既提高了散打习练者的武术基本功,又保证了武术传承的完整性.在武术段位制考试有所侧重的同时开展套路和散打内容考试,可采用主八副二的考试方式,培养具有一定表演和技击水平的打练兼备的武术段位持有者.

3.4 注重打练兼备的武术文化价值推广

武术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国文化、军事、中医、宗教等有极大的渊源,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在很多朝代都有严禁民间习武的规定.孔子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崇文尚武与打练并重有共同的现实基础,练主内,属于自身内在修炼提升;打主外,属于防守反击和主动防御能力提升.内外兼修、打练并重也是中国武术文化价值的体现.中国武术的抱拳礼(左手为掌,右手为拳,在胸前合拢)其含义为:左文右武,文在上,武在下,意指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下发扬勇武精神,左手四指并拢屈大拇指表示不自大,虚心求教.抱拳礼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惩恶扬善、谦虚恭谨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习练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是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习练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强国强种,还可以防御外敌入侵、报效国家.武术的内在修炼是武德,“武”在武德内容体系中不解释为“武力”,理解为“止戈为武”,是化解干戈、停止战争的含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武术包含了众多中国文化因素,武术文化、武德文化的推广对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3.5 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再做准备

从跆拳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启示中,在打练结合模式下修改武术技术体系和比赛规则也许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一条可行之路.武术进入奥运会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主推套路进入奥运会,另一种是主推散打进入奥运会.主推套路进入奥运会的方式采用套路+对练模式,简化套路评分规则,提高套路规则的可操作性、客观性,保证评判的公平公正,对练可采用类似太极拳推手的形式在擂台上进行较技较力的比赛模式,以个人、全能等综合设定套路+对练成绩.套路+对练的比赛模式属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是传统武术的主要训练方法,用对练检验和提高套路的技术,使套路在保证较高观赏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竞技性和技击性,既符合奥运会竞赛规则,又保留了武术本质的独特魅力.主推散打进入奥运会的方式可以借鉴跆拳道的技术体系,采用散打+套路模式,散打采用电子护具评分为主,裁判评分为辅,进行散打裁判规则修订,使评判更加科学化、信息化、简单化、公平公正化,套路比赛采用集体基本功表演的比赛模式,以个人、全能等综合设定散打+套路成绩.散打+套路的比赛模式属于武术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与跆拳道的技术体系相同,散打+套路的比赛模式有助于丰富散打的技术体系,构建散打技术体系来源的合法性,增强武术的表演和竞技功能,提高武术的核心竞争力和武术传承的完整性.散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一部分,比赛通过集体基本功表演的方式有助于弘扬和宣传中国武术.套路+对练或散打+套路比赛模式可以缩减比赛项目、金牌数量,与奥运会项目、金牌瘦身的背景相合;套路+对练或散打+套路模式可以增强武术国际推广普及效益,扩大影响力,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奠定群众普及基础.

猜你喜欢

段位制技击习练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结合研究
地域视角下“武术段位制+一校一拳”模式构建
张掖市中小学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研究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