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六艺教育的美学意蕴

2020-12-27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六艺美育孔子

刘 敏

(孔子研究院 学术研究部,山东 曲阜 273100)

1 关于美学和美

“美学”一词来自英文Aesthetics,最早于20世纪初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而来.它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研究人们认识美、感受美的学科.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1].”

关于美,从字源学上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羊大为美.看上去肥硕健壮的羊就是美.这是从感官上来定义美.其实最早“美”字与“舞”与“巫”是同一个字,因此美的本义是戴着羊头跳舞,与原始巫术礼仪活动有关,这表明美具有社会性的内涵.由此可见,美一方面与人的感受、感官有关,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另一方面是与有规则的社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符合社会礼仪规范、符合社会伦理的特质.

美兼具善的含义.其实“美”和“善”原本是混用的,后来才逐渐分化.《论语》有“里仁为美”,又有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回答:“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两处谈到的“美”都具有“善”的内涵,是内在的美,能带给人愉悦、舒服的感受.可见儒家在外在美和内在美之间,更强调内在美为核心,外在美一定不能失去内在美这一内核.

美的表现需要载体,其中一个重要载体是艺术.艺术是基于一定生活方式的美的表达.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说:“艺术是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却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将人类生活中规则性的有意义内涵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六艺”正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总结,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美的表达.

2 关于“六艺”

“六艺”最早形成于西周时期.《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以六艺.”这里的“六艺”是官学中的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科.至春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动乱,导致礼崩乐坏.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面对这一局面,孔子利用有限的资料,整理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他利用保存殷周文化最丰富的鲁国这一地理优势,收集文献典籍,重新加以整理,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本,作为教育子弟的教材,被后世称为“六艺”.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以“六艺”教育来造就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此形成了两种“六艺”之说.一是指形成于西周时代的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孔子删定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小“六艺”和大“六艺”.《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乐、射、御、书、数是小“六艺”,是“小学”所学的初级内容;而《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大“六艺”,是“大学”所学的高级内容.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重视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总结,都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的陶冶.朱熹《论语集注》:“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小“六艺”不仅指通过日常操练而形成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在操练过程中身心所得到的修持和陶冶,这是一种文武并举、身心兼顾、融合在人伦日用之中的实践锻炼.而大“六艺”更加侧重精神层面,注重精神境界的修养和陶冶.“六艺”容纳了德、智、体、美育的知识和经验,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重,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通过推行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实行完全人格教育,以期实现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理想.

3 “六艺”蕴含的美及其美育价值

美是对生命的滋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对人性的教化和关怀.而“六艺”以其真、善、美的品质,能够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渗透着对人格的教育、对人性的关怀.汉末魏初的“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在《中论·艺记篇》中说:“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将“六艺”对人的陶冶教化作用概括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体现了“六艺”具有提升人的品德、修养、学识、思维的精神旨趣.

3.1 《诗》教人“温柔敦厚”,关乎人的品性

《诗》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将孔子整理的“六艺”称为“经”,《诗》便开始称为《诗经》.《诗》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她的诗句往往一唱三叹,时而柔情,时而哀怨,时而激昂,时而愤怒,直击人心,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美,体现了先民骨子里的浪漫.《诗》中不仅有优美的民歌,也有国家之间、贵族之间政治往来的颂诗,体现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有礼、有节、有度的关系之美.孔子将《诗》作为教材,以陶冶人的情操.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评价《诗经》“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诗的吟诵能够将人的性情调节得温柔敦厚、内外和谐,再配以乐的调和,更有一种美的意境.

3.2 《书》教人“疏通知远”,关乎人的学识

《书》又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经典,因此又称为《书经》.《书》最重要的思想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的要旨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它一方面点明了仁君治民之道,另一方面也喻示了贤臣事君之道.后人可以从这些历史记录中借鉴到治世处世的道理.《尚书》的文字虽然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颇有一番浑厚古雅的气势和质朴的美感.有些篇章语言形象具体,充满了语言表达的意趣.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宛若一副秩序昭然的政治美景.

3.3 《礼》教人“恭俭庄敬”,关乎人的礼敬

《礼》有《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为记述西周政治制度之书,传说为周公所作,实则出于战国.全书共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分别为天、地、春、夏、秋、冬.天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教,春官掌邦礼,夏官掌邦政,秋官掌邦禁,冬官掌邦务,历代建置六部皆循《周礼》.《仪礼》也叫作《士礼》或《礼经》,为记载古代礼制之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等级制度、风俗习惯、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的汇编,今本通行十七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成书于汉代,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它内容广博,涉及先秦社会政治、法律、道德、祭祀、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社会人必须懂得并自觉践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她的作用是别贵贱、定尊卑、明是非上下.《礼》通过对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的规定,启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言行,敦化民风民俗,使社会呈现出秩序井然、合乎规范、和谐愉悦的美.

3.4 《乐》教人“广博易良”,关乎人的和乐

《乐》虽已失传,但从《礼记·乐论》《荀子·乐论》中仍能窥见一斑.《乐》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总结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阐明了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论述了音乐具有端正社会风气的教化功能,强调音乐能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因而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实《诗》《礼》《乐》是密切联系的.《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格的修养和完善首先开始于学《诗》,由《诗》引发出美好的情感,然后由学《礼》使人的视听言行皆合乎礼,立身出世皆不违反礼的规范,最后经过《乐》的学习而达到自由、愉悦的审美境界,形成完美健全的人格,实现“成德”“成性”.经由诗、礼而达乐,是实现健全完整人格的路径.

3.5 《易》教人“絜静精微”,关乎人的玄思

《易》是阐述天地间万象事物变化规律的经典,是一部充满了朴素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总结了古人关于宇宙生命的哲学思考.由于她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因此长期以来被用作卜筮之书.她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书,其中前两部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仅有《周易》.《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一般认为它是秦汉时期融汇而成的作品.《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有机联系的整体,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的美.她关注生命,倡扬生命的刚健、进取、自强:“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胜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易》从阴阳、生命和道德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境界,蕴含着丰富的、健全的美学思想.

3.6 《春秋》教人“属辞比事”,关乎人的正见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史记·孔子世家》:“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不仅开创了历史上私人写史的先河,而且其中包含了孔子个人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独到见解和价值评价,反映了孔子在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理想追求.她抑恶扬善、赞美斥丑,字里行间寄托着真实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将历史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对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历代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史学家们创作的义例.章学诚说:“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善于从史实中推究出哲理,以辨别是非、明晰善恶、鉴定美丑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张扬社会道义和真理.她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具有文学的特征和审美的因素,更具有教育的价值,将历史、文学、哲学、道德、教育意义融为一体,彰显着社会领域的真、善、美.“六艺”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人性的提升和对精神世界的陶冶,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力、情感力、意志力、判断力,使学生的知、情、意得以协调,实现人格的统一与和谐.这是一种人格教育,故《史记·滑稽列传》亦有:“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之.”

4 “六艺”美育价值的现代研究

六艺是真善美的合体.马一浮说:“《诗》《书》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诗》教主仁,《书》教主智,合仁与智,岂不是至善么?《礼》是大序,《乐》是大和,合序与和,岂不是至美么?《易》穷神知化,显天道之常;《春秋》正名拨乱,示心道之正,合正与常,岂不是至真么?[2]”而推行六艺教育的孔子被认为是审美教育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自觉地总结夏、商、周三代审美教育的经验,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这种经验的教育家[3].”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教育若没有美育便不是完全之教育.这一主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孔子审美教育的传统.蔡元培这样评价“六艺”的美育功能:“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合有美育成分[4].”其实“数”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也有审美教育的因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产:“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通过数与音乐的结合,把杂乱的数字协调统一起来,将不同的音调调和成最美的和谐.“以美育代宗教”来实现对人的陶冶,是对“六艺”教育的延伸,也是对儒家以人文化成天下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迄今最重视“六艺之教”的现代学者马一浮先生认为,“六艺”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典范,是中国学术的源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他说:“学者当知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唯其可以推行于全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至高.唯其为现在人类中尚有多数未能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特殊[2].”马一浮重视“六艺”的教化功能,认为:“有六艺之教,斯有六艺之人[2].”“六艺”可以滋养人的精神,可以帮助人拨开各种外在的知识、现象、执见、利益、欲望的障碍,革除旧有的习气,回归到人性的本善.接受“六艺”的熏陶,以“六艺之道”滋养心灵,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一条路径.马一浮说:“故今日欲弘六艺之道,并不是狭义的保存国粹,单独的发挥自己民族精神而止,是要使此种文化普及的及于全人类,革新全人类习气上之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尽己之性,尽人之性,方是圣人之盛德大业[2].”复人性之善,全道德之真,如此不是尽善尽美了吗?

儒家是美育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重视对人的审美启发.《论语·先进》中曾皙描绘的愿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便是一幅具有审美意味的画面.它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深厚的情感,也是整个儒家思想所要呈现的愿景,体现了儒家对美的追求.而“六艺”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途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於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游”字表明“六艺”不但能教化人,还能够带给人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带来一种自由、愉悦的美.

“六艺”教育是能够激发人们关于美的情感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美育,是一种融合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真善美的教育,以达到人格的统一与和谐.现代学者杜维明在《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中说:“《诗经》代表对人的感性、艺术性的理解;《尚书》代表对人的政治性、政治理想的理解;《礼记》代表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春秋》代表对人的历史性的理解;《易经》代表对人的哲学性、超越性的理解[5].”儒家着眼于通过“六艺”的熏习,实现人性真、善、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六艺美育孔子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御风六艺
美育教师
“六艺”之“五射”新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