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学生混合课堂生态研究
——以审计硕士国际班为例的扎根理论探索

2020-12-27刘梦星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跨文化混合留学生

刘梦星

(1.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15;2.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倡议的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愿景的提出,世界各地主要是亚非拉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发展迅速。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其中,博士研究生25,618人,硕士研究生59,444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世界各国平均增速[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势必会越来越大,“如何促进中国融入世界”和“如何促进世界了解中国”,都已经构成来华留学生教育强化“国际理解”的客观需要[2]1。他们不再仅仅学习汉语,而是学习中国在农业、科技、工程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接收、培养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举措,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为了构建与留学生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很多高校都在结合留学生课堂多元文化的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南京审计大学自2016年起,承担了“一带一路”政府审计奖学金审计硕士留学生培养项目,2017年又增加了商务部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援外项目。目前,已获得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48人,在读审计硕士留学生114人。自首届招收审计硕士留学生起,学校尝试在一些专业课程实行中外学生混班教学,即跨文化混合课堂。目前,因教学目标一致、授课语言相同,师资队伍重合,共有3门专业课采用留学生和本国审计硕士同堂授课的方式,授课语言为全英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非混合课堂生态背景下,留学生期待能与中国学生有较多互动,但遇到很多障碍。有接近40%的留学生期望“和中国人交朋友”,而语言障碍、兴趣爱好和交际风格的差异、固守本文化的“惰性心理”、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常设机制等成为导致留学生普遍感到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的主要因素[3]。大部分的高校将留学生的课程教学、行政管理和生活管理与国内学生完全分开,极大地影响了留学生的学习收获[2]2。以本文研究的留学生项目为例,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研究伴随着他们来华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当代发展中的中国,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路径[4]。

有一项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显示:课堂学习环境感知,包括对课堂人际关系、教师专业素质、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认知目标的感知对留学生的教育收获(包括知识获取、语言能力、通用技能、自我认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1;该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混合”授课模式下的留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感知要显著优于“分离”模式下的留学生[5]2。另有一项同时调查了参与“混合”课堂的中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文化智力”与他们在“混合”授课模式下的学习绩效呈高度正向相关(路径系数达0.725)[6]。从以上研究可以初步推断,跨文化混合课堂对于中外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失为留学生培养的一种探索。

以上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提供了思路,但由于来华留学生教学和课堂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例如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的学习体验如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这样的课堂模式对于其他承接类似留学生项目的高校是否有可借鉴性,等等。本文基于“课堂生态”理论,细致分析跨文化混合课堂里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客观反映研究对象的学习状态并为留学生教学提供参考。

二、理论视角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研究教育现象。生态观是一种全面、辩证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科学思维。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率先提出了“课堂生态学概念”。课堂生态就是课堂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表现的状态。整体性、生命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和多样共生性是课堂生态系统的五大特征[7]。

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给中国课堂带来了多样性,但由于认识文化差异的能力不同,在多元文化课堂上,各种冲突和矛盾层出不穷[8]。根据上述课堂生态的特征,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们需探索如何构建跨文化混合课堂生态体系,改变师生、生生之间的行为失衡状态[9]1。

生态系统的互动是模式,和谐是局面,多元共生是结果[10];跨文化混合课堂教学引入生态概念实际上也是对多元共生目标的追求。通过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升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课堂的支持力度,鼓励同一课堂中的各国留学生和中国本土学生形成良性竞争,保持课堂主体间动态平衡,对完善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模式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方式,在前期随堂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可能影响质性研究效度的其他因素,以确定最佳访谈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南京审计大学的11名跨文化混合课堂的学生(5名留学生和6名本土学生)及3位授课教师(分别讲授的课程用IT、IC、FD代表)为访谈对象。学生对象选择考虑了前期随堂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国籍、性别、年级、工作经历等,分层选取的11名学生已基本达到信息饱和。访谈问题主要关注中外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跨文化混合课堂的看法和对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本研究对质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倾向于分别从革新课堂生态理念、丰富课堂生态环境、建构非线性的主体关系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四个层面进行。为保证对质性资料分析的可靠性,由包括笔者在内的三位博士生进行两轮双盲编码,第一轮是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并没有预设的概念和主题,在归纳整理后进行了轴心式编码,发现并建立课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表1和表2是11位学生及3位老师的简要信息,人名均用代码表示。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门审计硕士专业课均是全英文授课,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中两门是专业选修课、一门是学位课,对于国内审计硕士来说都是学位课。

表1 访谈学生对象的情况

表2 访谈教师对象的情况

四、发现与讨论

1.跨文化混合课堂生态理念

生态观指导下的课堂具有整体性、生命性等基本特征,是一个由师生和其他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有机体。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一切关系的纽带。教师处在时代、学生、教育机构之间,承受着各端之间的张力,同时也协调两端之间的关系。教育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就是教师能发起、适应和调节张力的程度[11]。在跨文化混合课堂中,教师还位于多元文化的交织点。要实现有效的互动[9]2,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凝聚教学智慧。找到尊重人格与价值观、实现文化与情感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等课堂教学策略。中国本土学生自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已习惯教师的权威角色,教师也习惯于处于课堂的中心,控制着课堂学习;而留学生往往在相对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成长。师生平等的观念对于建设健康的课堂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面对中外学生同堂授课的情境,教师更应该发挥指导者和合作伙伴的作用,促进课堂生态系统中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比如S1谈道:“我认为教师需要有效地融合我们,课堂交流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在IT课上,教师学期初始就将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由相近数量的留学生和中国本土学生组成,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合作完成课前资料的搜集、课堂汇报以及课程作业等。” (采用英文访谈,编码者根据录音翻译,下文留学生访谈记录同)。S8补充说,“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我们不同,他们习惯于长时间看书,背诵(我在图书馆看到过),但是他们就是交流上比较少的,我认为交流可以促进学习。如果想打破这样的沉默课堂,我认为还是教师应该多鼓励。”当访谈者根据FD课程随堂观察结果问中国学生S9为何不发言时,她说:“中国就是这么多年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听老师讲,这种习惯已经有了。就是比较喜欢接受知识。”

2.跨文化混合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含了物质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单一文化背景的课堂相比,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通过提高来华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建设。跨文化课堂交际是指教师与留学生课堂教学中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际过程[12]。因各自原有文化不同,来华留学生个体对于新的文化环境适应能力不同,而专业课程是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即教师,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跨文化混合课堂的生态建设对于帮助他们尽早地完成跨文化适应、对抗心理调节压力至关重要。

留学生方面,S2谈道:“我认为这(混合课堂)很好,中外学生可以交流经验,有些中国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我们一起学习。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我们互通有无。”对于中国学生课堂沉默行为,他说:“审计实务操作性很强,中国学生除了部分英语口语问题,还有就是缺少工作经验。但其实英语并没有那么重要,其实很多留学生也不是很流利,但我们其实不在意语法,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语法真没有那么重要。”S7说:“我想(混合课堂)对中国和留学生都有好处,所有的学生都增长知识,提高英语水平,你知道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也不是英语,还有就是实践经验,来自各国的审计实务经验,我们可以分享”。

3.课堂主体关系

传统的中国式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台下听并做笔记。除了封闭性的提问,学生基本与教师零交流,师生关系呈现单向化的线性关系[13]。部分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上课习惯于保持沉默,还由此引发了海外教育机构的关注并挖掘出中国学生的沉默机制。除去文化背景,比如内敛的传统文化性格,中国学生自小经历的教师权威型课堂也让学生习惯于多听少说。健康有序运行的课堂生态里,互动是信息及能量交换的前提,必须去中心化、去权威、去确定性[14]。在生态良好的课堂中,师生通过对话和探索解决问题。对话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观点和思想,感受双方感受,分享自己的观察、测试和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15]。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具有意义的自足性,中外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贯穿在课堂交往的全过程,并通过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获得单一文化背景课堂所没有的体验,获得跨文化意义上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如留学生S2所说,我们有本国审计工作经验,中国学生对中国审计体系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各有所长;在跨文化混合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空手而来,都是带着问题、疑问而来,他们都是课堂生态能量的供给者、传递者和接收者。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上有一种共同表现,即个体性和自主意识强。应该承认的是,即使是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资深教授,在面对这样的跨文化课堂时也会面对很多问题,正如被访教师T3指出,课堂教学即使存在偏离知识形式的情况,只要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命的尊重,就是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16]。

留学生S8说:“我来自法语国家,刚来(中国)的时候英语基础是零,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发言和报告,我已经很流利了,我认为交流可以促进学习。”来自黑山的S11:“在课堂上,遇到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非常想了解中国学生的想法,有的时候他们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都很优秀,学习很努力,就是比较害羞,担心自己英语表达。其实没关系,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能听懂意思就可以了,就算真的十分不流利,那更应该抓住机会提高自己。”

面对不同参与度的中外学生,授课教师的反应又是什么呢?教师T1谈道:“一开始面对随时打断并质疑讲课内容的留学生,多少还是有点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特别是审计专硕,特别需要的就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留学生大多数是有着审计工作经验的各国审计官员,我们的学生大部分也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个课堂可以让他们彼此交流不同审计文化中对同一审计理论或实务的看法,这样的情境对于留学生、我们中国学生还有我本人都是特别难得的机会。”

五、结论与思考

访谈和分析结果表明,跨文化混合课堂作为来华留学生培养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探索,还是新生事物,建设健康平衡的课堂生态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尤为重要。第二,深受传统课堂模式影响的中国师生应转变理念,积极构建平等合作的生态主体关系。除了获得知识这一基本目标,跨文化混合课堂存在的价值在于构建国际化的教育平台,让多元文化的视野和思维模式惠及更多的学生。对于留学生来说,陌生的文化环境带给他们不同程度的不适,他们并不是普通的文化旅居者,而是高学历层次人才。课程是高层次学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理解的主要途径,而混合课堂中多元文化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量和频率显著高于为留学生单独开设的课堂。跨文化混合课堂提供了这样一个多元共生的生态环境,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接收来自教师的同源的能量的同时,通过对话和交流完成各具文化背景的信息转换。

注释:

本研究中的国内研究生,是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硕内部审计(IAEP)方向的学生,从2016年起招生,学制两年。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该方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全英文授课,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对较高。

猜你喜欢

跨文化混合留学生
混合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混合运算的方法要领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混合运算的技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