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2种手术方式比较研究
2020-12-26杨慧平韩登雷
杨慧平, 韩登雷
(1.陕西省府谷县中医院 眼科, 陕西 府谷, 719400; 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老年患者,会严重损害视力,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并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但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特殊,会增大手术难度,因此选择有效的术式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有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2]。本研究比较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 ① 屈光度在-6.00 D以上,经相关临床检查确诊者; ② 术前行A型超声检查,眼轴长度大于26.00 mm者。排除标准: ① 合并糖尿病、青光眼等不宜手术者; ② 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③ 存在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者。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 年龄51~72岁,平均(61.24±3.51)岁; 平均眼轴长度(28.23±2.12)mm。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 年龄52~72岁,平均(62.13±3.62)岁; 平均眼轴长度(29.14±2.23)mm。2组性别、年龄、眼轴长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将患者瞳孔扩张至7 mm左右,共进行3次扩瞳操作, 5 min/次,然后采用0.5%盐酸丙美卡进行表面麻醉,结膜囊用聚维酮碘清洗消毒,进行铺巾、手术贴膜,放置开睑器。选取患眼12点位,在角膜缘1.0 mm反眉弓形巩膜隧道做1个切口,长约5.5 mm, 采用原位超声乳化剂对晶状体核进行超声乳化,然后取出囊内皮质,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内。将黏弹剂和皮质吸出,切口不进行缝合,注水达到水密状态。将开睑器取出,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眼部后以纱布覆盖。术后1 d将术眼开放,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 3次/d, 连续用药1周。
研究组: 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同样的瞳孔扩张、麻醉和角膜切口方法,做Ⅴ级核切口8.0 mm, 取10点位置的角膜做辅助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囊前,然后行连续环形撕裂,进行水分层,水分离,用晶状体线环递送晶状体核,用手动注射针将皮质吸出,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去除黏弹剂,将液体灌入至前房深度。术后处理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 术后角膜水肿分级: 0级,角膜正常,无水肿; 1级,角膜内皮平滑、混浊; 2级,角膜内皮粗糙,呈浅灰色水肿; 3级,角膜内皮面皲裂,呈弥漫性灰白色水肿; 4级,角膜呈乳白色水肿。角膜水肿发生率=(1级+2级+3级+4级)/总例数×100%。② 视力: 采用国际视力表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视力情况。③ 六角形细胞比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计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瞳孔区的内皮细胞密度(个/mm2)、六角形细胞比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术后角膜水肿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为14.00%, 低于对照组的3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术后角膜水肿程度比较[n(%)]
2.2 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术前, 2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 2组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2组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2.3 瞳孔区六角形细胞比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治疗后, 2组瞳孔区六角形细胞比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2组间瞳孔区六角形细胞比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瞳孔区六角形细胞比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白内障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其中大部分白内障患者合并高度近视,视力严重受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的病理性特点有晶状体黏度高,晶状体核厚、硬、大,晶状体囊袋大,皮质多等,使得手术风险和难度增大,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对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3], 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有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囊外切除术。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范围较广,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手术切口小、不缝合切口等特点,已成为首选治疗方式[4], 但其超声能量会引起相关并发症,患者会产生明显的术后角膜反应,且其对晶核硬度高者疗效较差,还要求术者具有较高的熟练程度和手术技巧[5-6]。小切口囊外切除术是一种基于传统囊外切除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微创、小切口、无需缝合、自闭性好的特点,相较超声乳化术更容易去除高硬度晶核,具有更高的安全性[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角膜水肿发生率为14.00%, 低于对照组的3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相较于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可降低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较多因素会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疗效产生影响,如眼轴长度、高度近视病变、角膜散光、晶状体核僵硬度等,均可导致术后角膜水肿。相关研究[9-10]指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受核硬度的影响不大,可直接作用于晶状体核,避免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组织,减少术后角膜水肿症状的发生[11-12]。提高视力是白内障治疗的关键目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2组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这2种术式均可较好地提高患者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具有泵送功能,能吸收房水中的营养物质,泵出角膜基底中多余水分,保持角膜透明,研究[13-14]认为,角膜内皮细胞不能再生,若受到损伤,只能通过移行周围的内皮细胞进行填补,这些细胞变成非六角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减少至一定程度并超过其阈值后,角膜内皮失代偿,会引起角膜浑浊水肿、大泡性角膜炎等[15-16]。本研究显示, 2组间瞳孔区六角形细胞比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2种术式的整体疗效均较好,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术式。但乔小丽[17]认为, 2种术式的总体手术流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出核方式,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不受晶状体核硬度的限制,相比超声乳化术可更好地避免术中释放的能量损伤角膜,安全性更高。分析结论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纳入样本量不同和手术者操作经验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有效术式,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但前者能显著减少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