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路径论析

2020-12-26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危机防控社区

黄 娟

(安康学院 学生工作部,陕西 安康 72500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重大疫情灾难,理应要有“向灾而在、向难而思”的时代担当。克难前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常态,认知危机是个体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机、特殊情境,把疫情灾难变成实践教材,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危机,关心人民疾苦,汲取精神力量,涵育家国情怀。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重要教育契机。

一、充分利用重大疫情教育契机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必要性分析

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直面灾难、敢于担当都是大学生成熟成长应有的态度。对教育而言,重大疫情本身就是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鲜活教材,要敏锐捕捉危机情境下的教育时机,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传递给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与砥砺前行的力量。

(一)化危为机:将重大疫情危机转化为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教育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是事先无法预料的、严重威胁个体、群体生命的重大危机。与常规事件相比,危机事件会诱发人们特殊的主观感受,并可能因此改变对人和事的态度,或改变一个人的志向,从而展现出精神生命的新样态。正如德国教育哲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所说:“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1]63。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危机发生对大学生思想的触动与改变是教育者必须捕捉的教育时机,根本任务是通过介入危机情境,发挥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正向引导作用。危机情境是主观精神氛围与客观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在自为状态下,表现为一种无序、不良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和建构,能够推动情境向有序、良性的动态发展。在时间维度上,对于身心正处于逐步成熟阶段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对危机事件的经历和认知不足,突然爆发的疫情危机产生的巨大震撼力会陡然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极有可能激发其心理突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应对疫情危机中调控情绪,磨砺意志。在情感维度上,伴随突发危机会引发公众负面社会情绪的极端反应并向周围快速蔓延。此时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正能量,形成正面的情感共鸣与共振,增强大学生坚定战胜危机的信心。在实践维度上,用战“疫”行动诠释生命观教育、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信念教育等内涵,激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正向思考和对家国情怀的自觉践履,实现在危机中的成熟与成长。

(二)向灾而在:将重大疫情应对转化为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实践教材

灾难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无法规避的一道门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童稚走向成熟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对灾难由恐惧和逃避到实现了“向灾而在、向难而思”的历史。大学生作为推进国家未来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紧密相连。面对重大疫情灾难,只有以关切的状态“在场”,不做局外人,才能获取最直观的印象,生成最深切的体悟,习得最有效的经验,也才能从容不迫地走向未来。大学生在疫情应对中不仅仅需要学习战胜危机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在灾难中培养健全人格,厚植人文情怀。灾难是无情的,一个个增长的新冠肺炎确诊数字并非只是表征指数函数的变化,而是一个个同胞的痛苦、绝望,甚至是人生的终结。对同胞发自内心的同情而非事不关己的冷漠是大学生在灾难中应悟得的基本良知。“同情心是我们抵御非人性的堡垒”[2],对同胞产生的同情感,会使大学生更容易构建与他群的共同人性和亲社会感,并逐步凝结成支撑社会发展的公共精神。战胜灾难是无比艰辛的,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平凡英雄逆行而上的勇敢和担当是大学生能够领悟与传承的精神力量。未来道阻且长,大学生今天以“在场”的状态经历、感悟重大疫情,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未来他们就会有更少的恐慌和推诿,代之以更多的勇气和担当。

(三)由感及理:将重大疫情的理性思考转化为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是大学生成熟成长的一个重要标识,体现了大学生在精神发展维度上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社会理性化过程。大学生“鲜明的辨别力”的养成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更需要在社会情境中通过比较、判断和反思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重大疫情危机下每一个人都身处其境,人们对疫情的集体关切以及由此生成的复杂舆论场,构成了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锻炼时机,契合了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实践需要。重大疫情的影响不同于常规事件,社会个体在对它的深度思考中都能发现与“我”紧密相关的视角,如“我”与灾难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与自己的关系等,而这些经深度思考形成的结论会逐步内化为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成为个体确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可见,重大疫情下的理性思考对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影响是长远的,需要教育者高度关注,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理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成熟成长,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反思和自我塑造。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无论是冲在一线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医护人员,还是在各个岗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都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全部热血去战胜病毒。重大疫情危机下这些平凡英雄超越个体狭隘利益的价值选择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的现实参照,能够帮助他们纠正自身的价值认知偏差,提升道德理性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几个关键问题

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有其现实需要和目标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一方面是满足大学生个体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重大疫情特殊情境下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挖掘疫情应对中的育人要素,抓住精神支撑、方法论保障和舆论导向等几个关键问题,提升危机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精神支撑:深刻理解重大疫情中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振奋人心的是人民群众对祖国深厚而坚定的感情,他们中有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有夜以继日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有为传出抗“疫”声音身赴险境的新闻记者,有冒严寒坚守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足不出户支持抗疫的普通群众……人民共同涵育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战胜疫情最坚不可摧的力量。在团结一心应对疫情过程中,由集体和社会传递出的“大我”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能够有效扭转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以自我为轴心的心态和风气,引导他们在参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链接中获取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大学生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使命的未来建设者和参与者,时代赋予的使命,使他们获得了成熟成长的历史际遇,而爱国主义则为他们的成熟成长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爱国主义在核心价值上,引导大学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建立起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表现对象上,引导大学生对祖国山川、同胞、文化以及对执政党的热爱和认同,建立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行为上,引导大学生为振兴祖国,报效国家而努力学习,忘我奋斗。

(二)方法论保障:深刻领会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思维是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4]大学生成熟成长要求他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方向,能够理性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是这场重大疫情的“局外人”,他们需要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社会现象,在提升自身思维和素养的同时,为营造积极社会心态,维护疫情防控大局增添青年力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要坚持系统的观点,摒弃线性思维,提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大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问题和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它涉及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优化、法治完善、舆情传播、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而且,要从根源上战胜此类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疫情灾难,必须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在观念上把“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追求自然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态文明的统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要坚持发展的眼光,摒弃静态思维,提升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这次大考既考出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也考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短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制度优势及当前的不足,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通过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来增强自我完善的韧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战“疫”中的显著优势给予我们最大的自信,同时也要保持头脑清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三)舆论导向:深刻把握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正向引领

社会舆论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处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质上“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成为舆论生成、传播和交锋的主阵地。而网络舆论具有的多元、开放、自由的特征在契合人们表达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舆论导向把控的难度。大学生成熟成长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影响,科学关注舆论导向,理性辨别舆论风向,正确选择价值取向是他们需要掌握的社会经验。疫情暴发激生公众负面社会心态,如果不及时引导可能会造成社会性心理疫情而严重影响疫情防控大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把握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把握政治方向,讲清楚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6]。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响应,群防群控,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完善的组织保障。新闻舆论的正面宣传,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契合。二是把握价值取向,传播好生活故事。在重大疫情应对中,主流媒体有简有详、有棱有角地宣传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社区干部和青年志愿者等代表性群体的生动鲜活故事,引导出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传递出奉献担当的价值共识。三是筑牢舆论防线,防控好网络谣言。真相缺席是谣言得以传播的先行条件。对此,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信息,权威回应公众质疑,保持信息公开效度与个体心理预期满足之间的公众舆论系统的平衡状态,有效阻挡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侵害。

三、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有效路径

“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1]63,引导大学生实现危机中成熟成长具有立德树人的突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可以从理论引领、舆论导向和实践历练三个维度,积极探索和总结重大疫情防控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融入理论教学“主渠道”,系统开展重大疫情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将重大疫情应对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和事迹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把重大疫情应对中体现在方方面面零散的、感性的爱国主义原材料通过理论课教学渠道进行系统化、理性化的逻辑建构。将重大疫情下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准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等不同的维度深刻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能够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有助于学生选择个体适切的角度完成精神内化。将重大疫情下的爱国主义实践教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体现内容的梯度感。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既有“小我”的生命表达,又有“大我”的社会“类”价值,这就基本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梯度。重大疫情突发安全危机下,学生对自身安全最为关切,体验最为深刻,这是公共安全危机情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按照从“我”走向“我和我的国”再回归“我”的逻辑思路,逐步展开“逆行者”的无私奉献、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教育,最后落脚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培养上。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应用好这部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不仅要在内容上构建逻辑体系,还要在方法上灵活创新。针对重大疫情下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可感的特质,灵活运用理论讲授与自我体验、叙事教学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二)走进网络思政“云空间”,用战“疫”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成熟成长

当代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只有赢得网络,才能赢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伸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网络空间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7]。当前,面对重大疫情危机,网络是引导大学生弘扬战“疫”正能量、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需要着力解决好信息供给问题。第一,对原始素材进行深度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任务上是统一的,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对大学生的理论引领和价值引导。重大疫情防控期间,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了来自战“疫”一线的大量真实感人的事迹、图片、视频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但是,这些原始素材不能直接照搬,需要完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学生精神成长诉求的对接,进行二次“深度加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将素材背后反映出来的政治观、价值观、生命观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养分。第二,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体系化信息经过分裂、重组后变成各种各样形式的碎片化信息进入网络传播。这些简短、片段式的信息虽然让传播更为通畅,也迎合了大学生对快餐文化的喜好,但很难传递出对大学生发展有实质性价值的信息。长期接收杂乱的碎片化信息,不仅会严重消磨大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还可能使大学生被错误思想裹挟。新时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优势,保留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对碎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归类、排列等“有机整合”,上线“微思政”,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效果。第三,将刻板讲授转向“智能交互”。网络虚拟空间的无限延展给予了人们异于物理空间的交往体验。人们以数字格式存在一个平面的节点上,平等互动成为网络空间人与人的交往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线下教育的老套路和旧思维,恪守网络交互原则,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议题,在讨论、倾听和澄清过程中提升教育实效。

(三)参与社区治理“新实践”,践行志愿精神,筑牢基层战“疫”防线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它的治理水平关乎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安全状况。目前我国社区治理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且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重大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会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社区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线战场,防控任务十分繁重艰巨。许多假期返乡的大学生纷纷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开展宣传防疫知识、入户排查、值守路口、测量体温等工作,有效缓解了社区防控的工作压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社区治理的人才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增长社会知识提供了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实现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社区与高校多方联动,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条件。大学生成长成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合力育人,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机会和发展平台。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达成“双赢”结果,可以利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效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打牢思想基础。第二,丰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新时代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要突出专业性和个性化特征,结合社区治理实际,开发法律咨询、社区教育、新媒体应用等深度专业化的项目,给予大学生自由发挥才干的空间。在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许多社区防控服务工作,都是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手绘、直播、自创APP小程序等方式进行防疫宣传和数据统计。第三,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荣誉激励机制。健全优秀志愿者荣誉表彰制度,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表现纳入学校评奖评优体系,以此肯定大学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提升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获得感,为弘扬志愿精神注入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危机防控社区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社区大作战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