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开启创造教育之门
2020-12-25姚雅洁
姚雅洁
【摘 要】 陶老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数学实验教学经验,通过“六大解放”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在数学实验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进而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意识走进生活。
【关键词】 数学实验;创造教育;以生为本
一、有广度的眼光——解放儿童的空间和创造力
一道题目可能有一种答案,也可能会有几种答案。即使有一种答案,它也可以有多种解题思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力求解放儿童的空间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带着有广度的眼光去看世界。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通过动画情境的创设,学生列出算式“9+8”,接下来可以通過数学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具体实验要求如下:1.利用工具盒里面的小棒、圆片,请小朋友摆一摆;2.想一想你摆的过程,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通过小组实验,学生呈现出多种计算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类:
(1)从9开始,一个一个地数下去。
(2)把8分成7和1,9+1=10,再加上7。
(3)把9分成2和7,2+8=10,再加上7。
(4)把9分成5和4,把8分成5和3,5+5=10,再加上4和3。
(5)把9和8都看作10,10+10=20,再减去1和2。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算理的比较和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即“凑十法”。
在这个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体会到转化法在探索求知中的作用,另外,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有问题的眼光——解放儿童的双眼和嘴
充满问题的课堂往往首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进而才能带着问题学习,不断解决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数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敢问、想问、善问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学实验:有9位同学(等距离站成一排)玩取花游戏,花放在正中间,比谁最先拿到这朵花。学生进行以下的实验操作:随机分为5组,每组9人等间距站成一排,同时去取正中间的这朵花。通过5组实验,发现得到了共同的结果,都是正中间这位同学最先拿到了花。从这个实验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发现本次比赛不公平。
以此为契机,老师提出新的实验要求:请同学们利用身边实验工具箱的工具,设计出你认为公平的游戏规则。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谈论,呈现出多种实验作品:(1)有圆片小棒摆放的形式;(2)有绘图的形式;(3)有文字叙述的方式……
通过学生呈现丰富的实验作品,我们找到了很多的共同点。第一,确定花的位置作为中心点(圆心);第二,保证花的位置和每个孩子的距离相等(半径)。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模型——圆的模型,学生站在一个圆上,那朵花的位置就是圆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导入以及方案的改写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双眼,仔细听实验要求,发现规则不公平,产生疑问就要思考。通过实验的体会,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几个基本核心概念(圆心、半径、直径等),同时对圆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三、有发现的眼光——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双手
千里马的发掘需要伯乐的慧眼,问题的发现也需要我们实验教学的助力。实验教学可以引导孩子用发现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有了发现问题的眼光,你才能进一步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新的发现。所以,问题始于发现,发现源于问题。
比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内容时,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拿生活实物中的角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时候学生发现的结果:角是尖尖的。这个表面特征“角是尖尖的”,就用锐角的特征概括归纳了所有角的特征,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是不妥当的,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上,忽略了角的本质特征。
来看看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另一个教学设计,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实验,具体实验要求如下:1.设计三个不同的角。2.呈现多种不同变式的角(比如直角、钝角、平角等),首先判断这些是不是角,再分别说出原因。3.呈现多种图形中的角,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原因。学生小组交流完成后,然后分步交流,呈现出如下的实验结果:第一层次,学生呈现出各式角,其中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不同的角,暂时不命名。第二层次,在学生画的各种图形中,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第三层次,学生标出长方形、正方形中的角以及找到红领巾中的角。
通过数学实验的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也是逐步递进,整体知识呈螺旋上升趋势。第一步,学生在画角的实验中,让其思考怎样的角是不同的,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用锐角的特征来概括所有角的特征。第二步,在学生认识了不同的角后,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判断,并根据角的性质来说明判断理由。第三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识别具体图形中的角,进而识别生活中的角。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层次,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发现“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的图形”这个本质特征,不会出现用锐角的特征去概括所有角特征的情况。通过这个实验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做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陶老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数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操作、交流与反思,实现了空间和创造力、双眼和嘴、头脑和双手的“六大解放”。让孩子们带着这些“独特”的数学眼光,从数学课堂中走出来,走进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会发现、勤思考的孩子,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
所以说,数学实验只是一块敲门砖,打开了学生通向创造教育的大门。创造教育不应该只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体现在各门学科的课堂中,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各类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9(34):51-52.
[2]李强.数学实验:数学学习新样态[J].基础教育研究,2019(1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