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大学生名医素质培养机制的初探*

2020-12-25侯永春严孜喻松仁邓春生徐义勇简建辉蔡少华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名医

★ 侯永春 严孜 喻松仁 邓春生 徐义勇 简建辉 蔡少华*(.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学实践,在全球都有较大的影响。名医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为行业内外公认的医学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有相应社会影响和知名度的临床专家[1]。历代名中医为我国中医药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他们留下的临床经验、诊疗技术、学术思想、经典著作一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然而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医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医大学生是中医文化和技术的主要传承人,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医疗技术的中坚力量。各大中医药高校作为培养他们的基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医的院校教育由建国之初成立,艰苦奋斗60余年,为祖国培养大量医药人才,而成为名医的寥寥无几[2]。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培养新一代名医,对历代中医基本素质的进行归纳总结(即“仁、勤、敏、勇、和、沉”),研究当前院校教育是否可以完成这些素质的培养,建立这些名医素质的培养机制成为问题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多家三级甲等中医院里知名中医专家和普通临床医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任职的多位中医药教师和中医临床班的同学以及江西省中医院多个临床科室里的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知名中医专家是在医师同行、医学生及老百姓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汇总而产生的;而患者是通过随机抽样产生的。

针对知名中医专家、普通临床医师、中医药教育者和中医临床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36份,问卷全部回收且有效,具体比例见图1。105名住院患者共有98名完成了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共98份, 回收率93.3%,有效率93.3%。

图1 调查问卷情况

1.2 研究方法 在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自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下列2个部分:(1)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对象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技术职称、工作年限等。(2)名医素质与培养问题,包括名医的素质特征、培养方式等。问卷全部回收且有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3.0 软件,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情况:20~30 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及以上占比分别为23.3 %、21.1 %、20.5 %、9.5 %、15.6 %;男女比例分别为48.9 %和51.1 %; 学历分布情况: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本科以下占比分别为14.1 %、20.5 %、36.2 %、29.2 %;江西本地人占65.7 %,外省市人占34.3 %。

2.2 名医素质特征 调查显示,五大调查人群的大部分人都认可“仁、勤、敏、勇、和、沉”六大名中医素质(均达到70 %);六大名中医素质排位是:“仁”(93.1 %)、“和”(88.6 %)、“勤”(84.9 %)、“敏”(78.7 %)、“沉”(75.7 %)“勇”(70.1 %);可见在名医素质这个问题上:“仁、勤、敏、勇、和、沉”基本概括了全部名医素质,多数人认为高尚的医德、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应是名医的必备素质。

2.3 名医素质的培养机制 90.6 %的调查对象认为培养以上名医素质要有院校教育经历,院校教育在名医培养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95.3 %的知名中医专家和91.7 %中医大学生认为培养名医素质至少需要跟师学习2~3年以上,说明师承教育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有88.5 %的知名中医专家和84.2 %的中医教育者认为师承教育不能脱离开院校教育,下一步探索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整个中医界迫切解决的课题。

3 讨论与建议

3.1 名医素质归纳 经问卷调查统计,87.5 %的知名中医专家和84.4 %的患者认为一名中医医生是否为名医,基本的素质是“仁”(66.2 %);其次“和”(22.6 %)再就是“沉”(17.1 %);而81.3 %的中医药教育者、88.3 %临床医师和80.9 %的中医大学生认为最基本的素质是“勤”(43.1 %);其次“敏”(35.4 %)再就是“勇”(10.5 %)。经卡方检验表明,在名医素质问题上的认识上五大人群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名医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素质,但对名医素质的认识有差别。因此,作者将历代名医素质归纳为“仁、勤、敏、勇、和、沉”六字。

仁为“仁心”。《说文》称仁,亲也。《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以患者为亲人,视疾患为猛兽。扁鹊、华佗等人能成为一代名医,无不是因为他们都有仁爱之心、济世救人之志。《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乃仁术,深受儒家等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医学,尤其重视医德修养和良好的品行情操。作为中医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崇高的医德。勤为“勤奋”。《说文》从堇从力,意为做事尽力,不偷懒。业精于勤,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晋代皇甫谧“习览经方,手不辍卷”,清代名医徐大椿亦是“鸡鸣报晓书还读” ,从历代医家的成长历程中看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医学成就,都是因为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一勤天下无难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令:“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儿的“奋斗”就是“勤”。敏为“敏慧”。《说文解字》认为是"动作轻巧,思维灵活"。《论语·学而》称敏于事而慎于言。中医归根到底为悟性文化,对于复杂病情综合分析,需要灵活的思维;而敏于行就是知行合一。中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医治疗中强调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就是从实际出发。明末医家吴又可面对当时社会流行的传染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不是单纯地死抠书本寻觅药方,而是深入疫区细致观察传染病的具体情况,“静心穷理”,将书本理论和实际观察融会贯通,终于提出了“戾气学说”,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勇为“勇气”。字义为有胆气,敢作为。《墨子经上》曰勇志之所以敢也。敢为天下先,敢于探索,大胆求异,勇于提出了不同学术见解。“师于古而不泥于古”,金元四大家可谓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创新群体,均能够深刻理解中医理论,同时善于和自己所长的知识相互渗透,分别提出了不同学术见解,形成了学术争鸣的风气,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作为新一代中医传承人——中医大学生更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为“和谐”。《说文》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和睦,融洽之义也。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南宋《医工论》里提出,凡名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有学者研究认为,医患关系主要由医疗质量和患者信任两个重要因子构成,较之医疗质量,“患者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基础”[3]只有建立在患者信任基础上的高质量诊疗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交流技巧尤为重要。沉为“沉积”之义。《广韵》沉,没也。又有引申义,慎重,不轻浮,当今纷乱嘈杂的社会,能够沉下身子,一心搞临床的医生越来越少,电视、网络和大量媒体上充斥着满满的中医药的广告,而像李时珍那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才完成《本草纲目》的已成绝唱。沉积不是沉寂,沉下是慢慢的积累,是厚积勃发。

3.2 名医素质培养 依据本次调查,发现“六大名医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同时,依照大部分人对于“六大名医素质”认识的排序进行有重点的推动。

3.2.1 重视“仁”的教育 成为名医,医生本人意愿尤为重要。因此,院校教育一直将思想教育放在前面,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要始终“心怀仁念”,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解决病人的疾病痛苦而努力。同时,“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医”,优秀的师承关系要发挥模范效应,言传身教,将已经传承千载的“大医精诚”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3.2.2 注重“和”的培养 名医在成才与发展的过程中,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乏良好的氛围,同学同事之间不团结,不齐心协力,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和提高,更进一步会影响到集体的声誉和形象。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患纠纷数量逐年增加的现实,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培养,增强医患之间的互信对名医的成长影响很大[4]。中医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核心观念,中医文化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观。中医药院校突显中医人文精神的导向性作用,寓中医文化于中医临床知识学习中。

3.2.3 养成“勤”的习惯 俗语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勤奋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习惯。因为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只有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的人,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满意的成功。历代名医青年时期都有勤奋好学,不懈进取的经历,中医药博大精深,医学典籍和名医医案何止千万,要学好中医确实要博览群书,勤求古训,在大学期间养成“勤奋”的好习惯,最有助于提升自身中医的综合素质。

3.2.4 强化“敏”的训练 中医就要求有中医思维。名医素质的“敏”就是中医思维的敏捷,临床辨证的思路广泛。专业间的思维方式有区别的,所以专门的训练必不可少,中医思维训练是以学习传统中医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毕竟“中医的根长在国学之中”[5]。强化国学教育、人文知识就是加强“敏”的训练。同时,中医思维的形成很受师承教育的影响,师徒间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不断的思维互动,无需专门讲授,效果良好,终生受益。

3.2.5 理解“沉”的力量 看书学习中医最要静心与专注,浮躁只能让自己的思维浮于表面。学医光凭兴趣和理想可不行,仰望星空,还须脚踏实地,把心沉下来,专注于当下,定于一,止于一,持之以恒,一门深入。岳美中前辈云:无恒难以做医生。所言非虚,正是凭借十几年的沉寂,在机会来临之时,紧紧抓住。一时的沉寂是积蓄力量为再一次的爆发做准备。年轻的中医学者做学问难的不是有没有路,而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信念。方法确有快慢之分,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沉下来的心。

3.2.6 承认“勇”的担当 中医既要继承,更需发扬。几千年来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发扬,中医药现代化的口号也喊了几十年,然而一有改变,就有不同声音响起,“数典忘祖”“这还是中医吗”“传承千年的方子还要小白鼠点头才能用”不绝于耳。但是,中医药作用于人体的机理一日不明,就仍有大量的人指责中医为“伪科学”“真信仰”。只有敢于承认那些勇于钻研,勇于破旧的人的担当,中医药才能走出发展完善的第一步。

名医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生要志向远大、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锤炼自己,沉下心思,勇于实践,终成名医。各大中医药院校要尊重名医成才的客观规律,改革医学教育模式,研究院校+师承教育的新医学模式,从选苗开始,重视医生的道德和素质培养,低年级时加强中医人文知识的教育,高年级引入师承制度,强化跟师学习,理论结合实践,锻炼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名医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让名医们上线
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