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
2020-12-25邹国英江春华刘颜朱丽丽邹梦依南丰县人民医院江西南丰344500
★ 邹国英 江春华 刘颜 朱丽丽 邹梦依(南丰县人民医院 江西 南丰 344500)
阴道分娩是目前临床最为推荐的一种分娩形式,但是在妊娠以及阴道分娩的过程中因多重因素的作用,均会造成盆底肌肉松弛及骶尾骨、髂骨、耻骨等移位现象,从而导致骨盆前后倾、侧倾、旋移并进一步影响盆底肌张力而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作为阴道分娩产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1],主要临床反应为盆腔器官的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疼痛等。研究报告表明,在已婚已育女性中,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0.00 %[2],在二胎政策普及开放的情况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有所提升,如不及时进行干预,症状有所加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据此,本文将2018年4月—2020年6月阶段,我院收治的阴道分娩中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盆底电刺激疗法联合生物反馈和中医整脊正骨结合筋膜手法治疗,记录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和阴道压力情况、盆底功能障碍、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2018年4月—2020年6月,本院纳入100例阴道分娩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平均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
入选原则:①年龄区间21~42岁,足月生产;②对本次研究知情,签订同意书,具有良好依从性;③经阴道自然分娩[3],身体健康,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④产后恶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良好;⑤新生儿体重在2 501~4 000 g。
排除原则:①心功能障碍;②肝肾功能不全[4];③合并神经肌肉萎缩;④肠道病变;⑤精神疾病,无正常沟通能力,无家属陪同。
观察组中,年龄区间(27.50±3.55)岁,新生儿体重(3349±277)g,孕周(39.23±2.68)周。对照组中,年龄区间(27.48±3.59)岁,新生儿体重(3348±278)g,孕周(39.20±2.70)周。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产后42日进行盆底筛查处理[5],对照组在当天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和中医整脊正骨结合筋膜手法治疗。主要内容为:①盆底康复锻炼:首先护士向产妇予以健康教育,讲解盆底肌的结构和盆底功能状态,盆底肌损伤的相关要素,盆底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方式和注意要点。指导产妇在锻炼过程中,保持仰卧位,双腿弯曲状态,收缩肛门3~5 s后放松肛门5~10 s,并注意加强阴道收缩和肛部肌群收缩,逐步达到肛门收缩时间大于10 s,每个循环做20~30次10 min,每日2次,每周训练2~3 d,锻炼6~8周。
②盆底电刺激疗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设备,进行生物电兴奋治疗,在治疗前嘱产妇排尿,保持平卧位姿势[6],将双腿弯曲。在皮肤位置放置电极片,将肌电位探头放进阴道内5~7 cm,对患者的盆底肌肉以及神经进行电极,予以电流刺激,对患者予以干预和引导,促进患者盆底肌力的恢复状态。在治疗第一周、第二周的频率设定为8~33 Hz,脉宽320~740 μs,在第三周和第四周的频率为20~80 Hz[7],脉宽设定为20~320 μs;每次20 min,每周治疗2~3次,治疗4~6周。
③中医整脊正骨结合筋膜手法治疗:产妇仰卧位,双腿弯曲,先评估骨盆状态,运用中医整脊正骨方法将骨盆调整到中立的位置,同时松解或者拉伸紧张的肌肉,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然后将手指经阴道作用于盆底肌肉及筋膜,按照中医传统推拿点、按、揉和拉伸等手法,松解拉伸盆底相关肌肉与筋膜韧带,施加力度以患者能承受的能力为主,每次治疗8~10 min,每周治疗2~3次,治疗4~6周。从而减轻盆底肌压力,增强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1.3 观察标准 在产后筛查的过程中和产后的半年,分别测定盆底肌收缩力,分成6级,IC级以及1~5级。评定等级越高,判定为肌力的恢复状态越好。阴道压力的测定,采用阴道压力测定仪处理。盆底功能障碍:在产后半年计算两组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盆腔疼痛情况、脏器脱垂和阴道膨出的诊断情况。记录护理满意度,在产后半年记录盆底康复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检验,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和阴道压力情况对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执行t检验;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P<0.05证实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情况和阴道压力情况分析 两组产后筛查过程中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肌力和阴道最大压力值分析,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半年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肌力>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和阴道压力情况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和阴道压力情况分析(±s,n=50)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情况和阴道压力情况分析(±s,n=50)
组别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阴道最大压力值筛查时 产后半年 筛查时 产后半年 筛查时 产后半年观察组 2.25±1.14 3.96±1.17 1.49±0.71 3.50±0.58 60.24±21.25 84.36±21.45对照组 2.17±0.85 2.90±1.08 1.32±0.49 2.50±0.39 58.50±17.24 69.72±17.25 t 0.5625 6.6571 1.9706 14.3076 0.6358 5.3186 P 0.5744 0.0000 0.0502 0.0000 0.5256 0.0000
2.2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分析 由表2可知,进行康复前,100例患者中,其中压力性尿失禁32例,脏器脱垂22例,盆腔痛28例,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前肌电位平均值是5.64,治疗后是17.49;脏器脱垂治疗前肌电位平均值是5.16,治疗后是17.29。
同时由表3数据证实,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脏器脱垂、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压力性尿失禁和脏器脱垂的肌电位分析(±s)
表2 压力性尿失禁和脏器脱垂的肌电位分析(±s)
治疗前 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n=32) 5.64±0.25 17.49±0.12脏器脱垂(n=22) 5.16±0.20 17.29±0.13
表3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s,n=50) n(%)
表3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s,n=50) n(%)
组别盆底功能障碍 性生活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压力性尿失禁 脏器脱垂 盆腔痛观察组 11(22.00)8(16.00)9(18.00)45(90.00)47(94.00)对照组 21(42.00)14(28.00)19(38.00)35(70.00)40(80.00)t 6.1742 5.2674 5.6738 5.6273 6.0572 P 0.0216 0.0426 0.0134 0.0164 0.0407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阴道分娩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和功能障碍造成,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压力性尿失禁、脏器脱垂以及盆腔疼痛等,发病率随着女性的年龄增长而提升。根据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调查证实,分娩是造成盆底功能障碍的首要影响因素,根据电生理的相关研究分析,将近有80 %的阴道分娩产妇,其盆底神经传导会产生变化。在女性妊娠阶段的盆底肌肉压力也会随着胎儿的生长有所提升[8],且肌张力处于减退的状态。
另外一方面,一旦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娩出就会造成其机械性的盆底肌肉压迫以及神经损伤,既往数据分析,盆底肌锻炼有利于女性妊娠阶段和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改善。通过本文数据证实,观察组产后半年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肌力>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数据证实,产妇予以盆底功能筛查中,有利于提升产妇盆底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阴道分娩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改善盆底功能障碍,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