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江西地区新冠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41例疗效观察*

2020-12-25黄春燕李少峰梁锦贞刘理夏倩聂旺平兰智慧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0006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景德镇000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脾气证候中医药

★ 黄春燕 李少峰 梁锦贞 刘理 夏倩 聂旺平 兰智慧***(.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0006;.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 景德镇 000;.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西 九江 000)

2019年末至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流行,造成全球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新冠肺炎(COVID-19)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无针对COVID-19的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以下简称国家方案)中的西医防治方案重点在于阻断病毒传播及危急重症的救治,对恢复期的后续治疗与管理尚未提及。截至2020年5月5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 88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 911例,累计死亡4 633例[2]。随着出院人群的逐渐增多,如何帮助恢复期患者尽快康复,逐渐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中医药自古以来积累了瘟疫诊疗经验以及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和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COVID-19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3-5]。然而,针对COVID-19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的康复治疗,循证医学证据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抚生院区、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1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药治疗COVID-19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2020年1月25日—3月24日,江西省COVID-19定点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抚生院区、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1例COVID-19患者。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国家方案[2]中有关COVID-19患者出院标准的描述:体温恢复正常,呼吸道症状好转,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

1.3 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3]与国家方案[1]对肺脾气虚证的描述。主症:气短,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纳差呕恶,痞满,食后腹胀,大便异常(无力、便溏、先硬后溏、时溏时硬);次症:自汗,畏风,气短,声低,面色萎黄,腹痛绵绵;舌象:舌质淡胖,苔白腻或白滑。符合以上主症两项或主症一项和次症两项以上者,即可辨为肺脾气虚证。

1.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COVID-19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6~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不符合恢复期诊断标准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既往中药过敏者;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采集信息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由3家单位课题负责人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辨证施治,随证化裁。从患者进入恢复期第1天开始给予中药治疗。取配方中药,加水1 000 mL,煎取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具体疗程不一,观察周期为1个月。

2.2 调查表制定 参考国家方案[1]与国家标准[6],制定《新冠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中医药干预研究调查表》。调查表在初期调研分析过程中,经课题组成员商讨论证后进行同步完善。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病日期、出入院日期、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积分、舌象、中药处方等。

中医素有“温病重舌”之说。由于医者需要佩戴双层手套进入病区,无法保证脉诊结果的准确性,加上随诊期间患者居家隔离,无法采集脉诊信息,故本研究不以脉诊信息为辨证依据。病程为患者首次出现COVID-19早期症状,至解除隔离出院之间的间隔时间。

2.3 调查方法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课题组成员均为定点医院治疗组成员。调查前通过网络会议形式对参与本次调查人员就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等进行统一培训。调查人员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房,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并填写《新冠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中医药干预研究调查表》,入组后的患者通过电话或微信定期(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1个月)随访,所有数据由双人对照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

2.4 观察指标 参考国家方案[1]、国家标准[6]和文献标准[7],结合课题组专家意见,制定肺脾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见表1。采用临床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记录中医药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4级并分别赋值: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

表1 肺脾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5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标准[7]制定。显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70 %;有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30 %,<70 %;无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30 %。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6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处理数据。描述性资料进行频数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46.34 %),女性22例(53.66 %);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45.90±13.09)岁;临床分型:普通型40例(97.56 %),重型1例(2.44 %),无轻型及危重型患者。住院天数:最短4 d,最长49 d,平均(22.24±11.09)d。病程:最短8 d,最长54 d,平均(29.20±9.73)d。

3.2 舌象治疗前后频数统计 治疗前以淡红舌、白腻苔出现频次较高,治疗后以淡红舌、薄白苔出现频次较高,见表2。

表2 舌象治疗前后频数统计(n=41)

3.3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频数统计 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频次均较治疗前减少,见表3。

表3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频数统计(n=41)

3.4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达97.56 %,见表4-5。

表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41) 分

表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41)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时间 总积分 气短 神疲乏力 纳差 自汗 失眠治疗前 20.02±10.68 1.93±1.27 1.83±0.97 1.61±0.86 1.54±1.27 1.51±0.87治疗后 3.15±2.57* 0.46±0.50* 0.24±0.44* 0.37±0.54* 0.37±0.49* 0.49±0.60*(续表)时间 咳嗽 胸闷 口干 口淡不渴 排便无力 每日咳痰治疗前 1.49±0.87 1.44±0.87 1.37±0.80 1.34±0.91 1.22±0.94 0.98±0.69治疗后 0.41±0.55* 0.07±0.26* 0.07±0.26* 0.12±0.33* 0.12±0.33* 0.02±0.17*(续表)时间 便溏不爽 腹胀痞满 口黏 恶心呕吐 畏风寒 反酸治疗前 0.88±0.64 0.83±0.59 0.85±0.57 0.68±0.61 0.27±0.50 0.22±0.42治疗后 0.22±0.48* 0* 0.10±0.30* 0.02±0.16* 0.02±0.16* 0.02±0.16*

表5 中医证候疗效统计(n=41)

3.5 中药方剂使用情况 见表6。

表6 中药方剂使用情况(n=41)

3.6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SARS-CoV-2传染性极强,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特征,属中医学“疫戾之气”,因感受疫戾之气所致的COVID-19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在没有特效药物和有效疫苗的背景下,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和全程参与,在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方面作用显著[3]。笔者发现,本次抗疫过程部分患者虽然核酸检测转阴,达到出院标准,却依然存在肺脾功能损伤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气短乏力、纳差痞满、咳嗽胸闷、大便溏薄等症状,而西医诊治方案中并未涉及恢复期患者的后续治疗。因此,笔者发挥中医药针对恢复期阶段治疗的独特优势,帮助患者实现恢复正气、邪尽病愈、瘥后防复的目标。

关于COVID-19中医疫病分类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多数医家认可“湿毒疫”观点,将其病机概括为湿、毒、瘀、虚[8-9]。仝院士[10]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武汉的地域气候特征分析,认为本病当归属于中医学的“寒湿疫”。王院士[11]认为本次疫情符合寒疫特征,但其燥湿属性则分时段而论,指出2019年11月—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中医素有“温病重舌”之说,舌象在中医药抗击疫情过程中的临床价值非同小可,对了解病邪的病机转化和患者的预后转归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舌苔以白苔(85.37 %)、腻苔(85.37 %)为主,可见湿邪的表现尤为突出。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众多,尤其城区的热岛效应容易导致湿邪化生。2020年1月,江西正直数九寒冬、雨水绵绵之际,寒湿之气偏盛。根据“审证求因”理论,江西地区COVID-19归于寒湿疫比较恰当。

COVID-19发病初期,寒湿裹挟戾气侵犯人体,侵袭肌表腠理,则见恶寒发热、头身酸痛等表证;从口鼻而入,深入肺脾,肺失宣降则见咳嗽、胸闷、气喘等气道症状;脾失健运则见纳差、痞满、便溏等胃肠道症状。正邪交争后,邪去正虚,而余邪留恋未尽,肺脾耗伤,出现如乏力、纳差、胸闷、便溏以及生化、影像学异常等表现,存在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可能[11]。本研究结果显示,恢复期患者神疲乏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口干口黏、口淡不渴、腹胀痞满、便溏不爽等肺脾气虚证候多见,可兼见自汗、畏风寒等卫外不固症状。湿性黏腻重浊,上阻肺金,中碍脾土,阻碍全身气机运行,损伤阳气,导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滋生,病情缠绵难愈,若不引起重视,则变证丛生。恢复期患者多有失眠症状。“五脏六腑皆令人失眠”[13],恢复期患者肺脾气虚,功能失调,亦会导致失眠。出现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本次疫情造成的心理损伤有关。

针对COVID-19恢复期邪去正虚、寒湿留恋的病机特点,治疗当以扶正、健脾、化湿为原则,常用的方剂包括香砂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国家诊疗方案(4-7版)等。上述四种常用方剂除了玉屏风散,余皆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化裁而来。香砂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半夏、陈皮燥湿,木香、砂仁理气,适用于脾虚失运、痰湿内生的情况;参苓白术散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偏于利湿,适用于脾虚湿邪偏盛的情况;国家诊疗方案(4-7版)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黄芪增强补肺健脾之力,加半夏、陈皮燥湿,加藿香、砂仁化湿,适用于肺脾气虚兼有内湿的情况。玉屏风散源自《丹溪心法》,是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方面的正向调节作用。纵观全国各地的防疫方剂组成,基本包含了玉屏风散的黄芪、白术和防风,肯定了其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14],对于恢复期伴有自汗、畏风寒等肺卫不固表现者尤为适用。脾肺为母子关系,治疗以健脾化湿为中心,兼顾肺及他脏,使三焦通畅,气血化生,水湿运化,寓培土生金之妙;同时,不忘固护卫表,瘥后防复。本研究共纳入41例肺脾气虚证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达97.56 %,说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改善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COVID-19恢复期肺脾气虚证,能有效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受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病例样本收集较少,由于伦理问题的限制,未设置对照组,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其疗效。

猜你喜欢

脾气证候中医药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七七的怪脾气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酒精脾气等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树的怪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