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使用镇痛药的影响分析
2020-12-25刘洪艳曾宪辉廖章渝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江西赣州341400
★ 刘洪艳 曾宪辉 廖章渝(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 江西 赣州 341400)
骨科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问题,产生机制与手术过程损伤患肢组织肌肉,刺激受损组织细胞释放疼痛因子引发疼痛有关[1],若不及时有效镇痛,将破坏患者内环境平衡性,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常用的镇痛疗法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静脉输液等,镇痛疗效往往因患者疼痛耐受性、医保受限、经济费用等因素限制,患者无法达到真正的术后无痛状态,镇痛药物种类的多样性及使用剂量的差别性也容易增加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机率[2]。因此,骨科术后患者发生疼痛时,医师在解除患者疼痛时,还需兼顾最低限度减少镇痛药物的应用[3]。中医护理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治,采用中医疗法减轻术后疼痛的措施,且安全性高及实用性强[4]。本研究旨在分析运用中医护理干预骨科术后患者使用镇痛药的影响,取得积极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南康区中医院骨伤科2018年6月—2019年12月96例骨科术后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成常规组与中医组,各48例。常规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为6~59岁,平均年龄(35.42±7.47)岁,其中锁骨骨折16例、胸腰椎骨折12例、尺桡骨骨折13例及股骨骨折7例。中医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38.54±7.54)岁,其中锁骨骨折10例、肱骨骨科13例、胫腓骨骨折16例及股骨骨折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折种类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为骨科骨折术后患者;依从性良好且可配合护理干预。排除标准: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依从性差者、中医药物过敏者或中途退出等患者。本次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干预,中医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为:①中医情志护理:依据五行学说与情志相胜理论,将悲观情绪消除,让患者心情愉悦,安慰并鼓励患者,实现个体化心理疏导,消除对疼痛的紧张、恐惧心理;②中医饮食护理:依据骨折三期辨证,早期食用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食物,忌食肥甘、辛辣之品,中后期以选择补益气血、补肝肾等食物;③环境护理:病房冬暖夏凉、干净整洁、安静舒适,光线适宜等环境有利于患者休养康复,可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延缓疼痛感受;中医音乐疗法可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环境,舒缓的音乐有一定镇痛作用;④穴位刺激护理:护士按压、针刺或艾灸穴位(如足三里与合谷穴),均匀力度持续按压3 min,或留针、艾灸15 min,患者自觉有酸胀感、温热感为宜;按摩放松健侧肌肉关节活动,每次15 min,每日两次;术前行耳穴埋豆,选准耳穴,用酒精消毒,将王不留行子帖敷穴位,指腹持续均匀按压3 min,以感酸、麻、胀为度;⑤中药涂擦护理:骨科术后患者局部易出现严重肿痛,可取红花、桃仁、赤芍、川芎、三七及当归等活血化瘀类药物煎成药水浸湿纱布或用蜂蜜调成糊状,涂抹于闭合性肿胀部位,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经护理后的镇痛效果、使用镇痛药物情况及询问护理满意情况。镇痛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美国视觉模拟评分标准(VAS)[5]:0分为无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完全缓解表示无疼痛、部分缓解表示疼痛有所改善,能忍受,可入睡、无效表示疼痛无缓解或无法忍受,不能入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计算机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使用镇痛药物情况(未用、口服、肌肉注射及静脉输液镇痛药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镇痛药使用情况比较 n(%)
2.2 中医组镇痛有效率(93.75 %)优于常规组(8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镇痛有效率比较 n(%)
2.3 中医组护理满意度(95.83 %)高于常规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骨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方法多样,虽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同时,常导致恶心、呕吐、头晕等的不良反应。临床经验指出运用中医护理措施干预骨科术后镇痛有一定优势[6]。中医护理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容易接受。中医情志护理以五行理论为基础,运用以情胜情法清除消极心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膳食护理根据骨折三期辨证,中医有云:“药补不如食补”,早期活血化瘀为主,食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流作用,发挥镇痛效果,中后期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肾主骨、生髓,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资生骨髓作用;穴位刺激护理方式种类多样,可针刺、艾灸及按摩穴位,针刺足三里及合谷穴可提高痛阈,按摩起可活血、行气、止痛功效[7],艾灸熏灸穴位,温通经络,具有活血止痛、祛风散寒功效,“温”而疏“通”,“荣”而止“痛”,其镇痛机制可能与艾挥发油的抗炎镇痛的生化作用相关[8]。《黄帝内经》曰:“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可见通过按摩健侧可缓解患侧疼痛,耳穴埋豆按压耳穴,沟通组织经络,可改善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睡眠,疏通经络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达安神镇痛效果[9];通过穴位刺激还可抑制多巴胺释放,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致痛介质的吸收,产生镇痛作用[11]。中药涂擦护理中采用赤芍、桃仁、三七、红花、川芎、当归等药物汁涂抹以利患肢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利用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发挥镇痛作用。
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护理干预可提高骨科术后患者的镇痛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