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太行山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及协调度研究
——以辉县市为例

2020-12-25江书军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旅游

江书军

(河南理工大学 财经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国内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许多偏远乡村、古镇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成为新兴旅游的目的地,乡村旅游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将贫困地区旅游列为我国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1]。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开始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带动贫困户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以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还有依托自然风光、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等。这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共性特点都是在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充分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生态全方面发展为中心,通过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换,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2]。

近年来,在国家“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方略的指引下,旅游产业扶贫成效显著。旅游产业扶贫的绩效问题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旅游产业扶贫绩效的研究分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从特色产业扶贫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及对整体脱贫效应的提升[3-7];微观层面,从旅游产业扶贫产生的绩效展开,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研究旅游产业扶贫在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8-10]。通过对旅游产业扶贫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的理论成果虽然能够关注旅游产业扶贫的绩效,但关注协调发展的研究却较少。旅游产业扶贫的核心问题是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实现脱贫,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三者相互牵动、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相互保障,实现贫困群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增加。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提升旅游产业扶贫绩效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南太行山区辉县市旅游产业扶贫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三者之间的协调度,以期为山区旅游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的指标构建

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为确保评价结果准确有效,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需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的内容应涵盖旅游产业扶贫的特点,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科学、适用。

(一)指标设计的依据及原则

指标设计依据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为:旅游产业扶贫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脱贫模式,结合现有的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现实依据为: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推进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2014)》《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6)》《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旅发〔2018〕27号)等制度,为本文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提供了政策依据。

指标设计原则包括继承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继承性是指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是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融合、创新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数据能够客观、充分获取,使评价指标能够度量,并实现可持续的监测。综合性原则,综合性是指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扶贫绩效的影响,全面反映旅游产业扶贫的综合绩效。

(二)指标的内容

依据上述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的依据及指标设计原则,本文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面,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德尔菲法,从高校、扶贫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邀请了20名专家对指标进行了甄别和讨论,最终确定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准则层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准则层面的基础上构建17个测度指标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用来评价旅游产业扶贫过程中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该层次选取了6个指标来测度。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旅游产业扶贫对农民生活水平影响程度最直接的指标,该指标增速越快,说明旅游产业扶贫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明显。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是反映游客和居民的消费能力,能体现该地区居民的经济能力以及旅游产业扶贫对该地零售业的影响。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生活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能够用来衡量旅游产业扶贫对家庭经济增收的影响。城镇化率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旅游产业扶贫对山区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的影响。旅游总收入占GDP 的比重指标反映了旅游收入对当地经济总量的贡献程度,是衡量旅游产业扶贫效果最直接的指标。年游客接待量指标体现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也表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用来反映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贫困人口脱贫等方面带来的改善,该层次选取了7个主要指标。教育支出占公共支出比重指标体现该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重点评价其是否能够通过教育支出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医疗卫生支出占公共支出比重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对医疗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支出比重指标能体现当地政府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情况。农村公路总里程能够反映旅游产业扶贫对农村交通设施的影响程度。电视人口覆盖率指标即电视覆盖人口/全市总人口×100%得出,实际上反映居民对信息的接收程度。新增就业人数能够体现旅游产业扶贫在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上的能力。脱贫人数反映旅游产业扶贫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的情况。

(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用来反映旅游产业扶贫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衡量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友好程度的指标,也是衡量当地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该层次选取了4个主要指标。人均水资源量指标能体现当地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通过人均水资源量的趋势分析映射旅游产业扶贫对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体现空气质量的变动趋势,能反映空气环境的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指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能体现旅游产业扶贫过程中对森林的保护程度。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是衡量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绩效评价的方法及步骤

本文绩效评价指标特点,选取变异系数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展开协调度分析。

(1)逆向指标正向化。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有些指标数值越小得出的评价就越好,称为逆向指标。在进行指标数据处理时要将所有指标数据进行同趋势化,即对逆向指标数值采取倒数法进行正向化处理。例如所选指标中的恩格尔系数和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两个指标数值越低越好。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步骤如下:

(1)

式中:Xi为逆向指标数值;Xi*为正向化后的指标值。

(2)无量纲化处理。在本文构建的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中,所选的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由于各选取的评价指标基本无相关性,不能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所以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为采用的是均值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2)

(3)指标权重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以决策者的主观意愿为主,很多情况下会出现缺乏科学依据、主观性太强的问题,可能造成得出的结论不准确;还有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包括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其中,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过程中要求各数据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仅仅适用截面数据;熵值法运用过程中只对指标列的组间信息传递变异进行调整,对出现的变动较大的数据太过敏感,造成实际确定权重的过程中某些非主要指标计算出来的权重却偏大。

基于这几项原因,本文选择了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赋权。 变异系数法作为客观赋权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数据信息,通过计算平均数、标准差进而得到指标的权重。其优点在于可以消除单位和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指标变异程度的影响,可以实现对所研究指标的实际观测值进行客观赋权。

本文所构建的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它将反映旅游产业扶贫绩效的多个异量纲的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将这些评价值整合成对该地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评价。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3)

各项指标权重为:

(4)

(4)协调度分析。协调度是衡量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关系的定量指标,是研究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弱的重要数据。一个地区协调度的高低能反映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和谐一致程度。协调系数计算如下:

(5)

式中:Ki表示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Pi表示各子系统的标准差;Qi表示各子系统的平均值。协调系数Ki的取值区间为 0~1,Ki值越接近1,表示越协调,而Ki值越接近0,表示越不协调,协调系数可划分为7个等级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产业扶贫效果协调度等级划分

二、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选取南太行山区辉县市旅游产业扶贫情况作为评价对象,通过评价指标及相关数据量化处理,对辉县市旅游产业扶贫绩效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展开研究。

(一)辉县市旅游产业的扶贫概况

辉县市地处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位于太行山南麓,由于地理条件的阻隔、生态建设的要求、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南太行山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较多。近年来,当地依托“宝泉秘境”“关山地质公园”“百泉古建筑林”“万仙山景区”“郭亮挂壁公路”等品牌旅游景区,构建南太行山区“旅游+民宿+扶贫”的新模式,发展山区生态、民俗旅游、林下经济,实现贫困山村整体脱贫,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产业扶贫的新路子。2017年辉县市西平罗乡白土岗村等8个贫困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实现脱贫;2018年辉县市拟以旅游产业为扶贫依托,建成10个以上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点,进一步拓宽辉县市旅游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二)旅游产业扶贫的绩效评价过程

依据所构建的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结合辉县市政府官网统计公报中2012—2016年所涉指标的相关数据,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所得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绩效指标标准化数据统计表

将数据标准化之后,相继求出 17个指标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得出变异系数,进而计算出权重,如表4所示。

表4 指标层绩效指标权重

最后将权重与标准化后的原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后得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旅游产业扶贫综合效益受2014年、2015年辉县市旅游资源整合、规划及重建影响,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辉县市5年来旅游产业扶贫总体效果良好,带动了该地区的整体发展,其中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表5 绩效评价结果

(1)经济效益评价。从旅游产业扶贫的经济效应来看,在2012—2016年的5年间,经济指数稳步上升,表明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虽然在2015年出现小幅度波动,但2016年又迅速上涨。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年游客接待量的减少导致了2015年经济指数的下降,较大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波动反映了当地旅游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和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说明旅游产业扶贫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作用明显。

(2)社会效益评价。社会指数则呈不断波动状态,虽然2013年和2015年略有起色,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数据统计及调研情况分析来看,辉县市近年来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新增就业人数和脱贫人数的所占权重较高,这两个方面社会效益的下降直接拉低了整体的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旅游产业扶贫区域的饱和性因素影响,新增就业人数增加数量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扶贫及多种扶贫方式的开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剩余未脱贫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深山区,生活、生产、生态条件十分恶劣,且受残疾、患病、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困扰脱贫难度较大,就业和脱贫“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使得整体社会效益呈现下降趋势。

(3)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指数呈低缓型上升态势,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利影响,这与该地取缔和关闭了一大批高污染型企业有关,据资料统计2015年辉县关闭取缔污染企业4家,限期或停产治理污染企业145家。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辉县森林覆盖率较高,表明该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但从指标统计数据来看,空气质量达标率却呈下降趋势,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游客的骤增对交通、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巨大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旅游产业扶贫的协调度评价

上述分析只能看出各个指标项目的变动以及2012—2016年三大准则层项目的变动趋势,并不能反映三大准则层各项目之间发展是否协调。因此本文引入协调度系数来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发展的协调性,以实现对辉县旅游产业扶贫绩效的全方位评价。计算的旅游产业扶贫绩效协调系数如表6所示。

表6 辉县市2012—2016年旅游产业扶贫绩效协调系数

从旅游产业扶贫协调系数计算结果来看,辉县市2012—2016年旅游产业扶贫绩效协调系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系数值整体偏低,处在勉强协调和比较协调的范围内。其中:经济指数呈上升趋势;社会指数由于受到新增就业人数和脱贫人数“边际效应递”规律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但社会效益的整体数值较高;生态指数却一直呈现平缓的状态。图中协调系数值波动的关键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由此表明,辉县市虽然旅游产业扶贫从宏观层面来看取得了良好的减贫、脱贫效果,但从微观领域来看,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生态效益的显著提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脱贫攻坚任务的要求下,更多的是关注经济的增长、社会效益的提升,未能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度相对较低的现象发生,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将对旅游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脱贫成果的巩固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结 论

从整体的评价效果来看,南太行山区旅游产业扶贫开发带动了辉县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借助核心品牌旅游景区资源的注入,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11],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热情,扶贫成效明显。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指标之间的协调关系来看,辉县地区旅游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注不够。为保证脱贫质量、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解决旅游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由于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复制性,随着贫困山区村民参与旅游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南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也日益加大,生态环境将面临承载力下降的风险。因此,应加强对景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监测力度,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和游客数量,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南太行山区旅游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许多地区依托当地特色,如辉县市将“百泉文化”“红色乡村游”等传统文化融入了旅游产业扶贫开发当中,提升了当地旅游文化形象。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及贫困人口急于脱贫愿望的驱动,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变异与扭曲。因此,贫困山区依靠旅游脱贫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独有的生态、民俗文化,不能舍弃山区特色去追逐城市化发展路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后续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第三,制定区域性旅游产业扶贫规划。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等境内的南太行因拥有充沛的水资源,风景独特,但受经济基础、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很多贫困山区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小、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鉴于当前旅游产业扶贫遴选范围以村落为单位,可能存在项目孤立或遗漏,无法形成集聚优势。可以县级单位为载体,对县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开发、整合、宣传,提升知名度,形成大旅游产业聚集的规模优势,并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实现旅游产业扶贫成果的整体优化。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旅游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旅游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