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理念的产生、内涵和意义

2020-01-07

关键词:理念发展

晏 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创新发展理念的产生体现了深刻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拨开近代中国发展史的层层迷雾可以发现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通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反两方面教训可以看到创新对于引领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

一、创新发展理念的产生逻辑

创新发展理念的产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逻辑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其发源地英国迅速成为第一批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并奠定了英国在全球殖民体系的霸权地位,这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在列强的扩张中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这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并最终爆发了世界大战,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全面扩张中深受其害。近代中国近百年沉浮的历程也是一次向西方艰难学习探索的过程。浸淫着数千年天朝上国美梦的清朝士大夫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其中林则徐和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企图在不改变陈腐落后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实现中国的富强,这样的愿望注定要落空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农民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改良都不能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步进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阶段,并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并没有抓住这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通观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上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总能带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升,从而引起全球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民族,凭借着磅礴的民族创新伟力,创造出了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华文明。四大发明就是中华文明的杰出成果,并构成了近代科技革命的原生基础,只不过,近代以来的落后封建制度严重压抑了民族的创新潜力。一部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寻求自我思想解放、释放创新活力的探索史,这样的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

建国以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由于受到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影响,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挫折,这种错误的结果就是科学精神和实践理性受到了轻视。科学精神和实践理性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主要包括批判怀疑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他们共同包含于理性精神之中。理性精神受到冲击的结果就是对于知识和人才的轻视,进而拒绝和排斥所有的质疑和创新。理性精神是创新得以产生的前提,创新绝不是单纯的新旧更替,而是产生于一定的现实条件、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和产生一定社会效益的知识和物质更新。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同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技术封锁和安全威胁,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但是,即便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我国的创新事业仍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弹一星”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相继问世,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庞大的创新潜力和中国社会理性精神的强劲张力。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思想解放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而思想解放的鲜明表征就是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思想不解放,人们就很容易受到各种条条框框、常规戒律、思维定式的束缚,整个社会便不会有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一部改革开放史同时也是一部改革创新史,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时代的最强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2]。虽然当前我国的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较之以前有了质的提高,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创新型国家还是具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迁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此,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体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

(二)实践逻辑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果断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时正值中国处于大转向的十字路口,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方兴未艾,这个判断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它在科学文化领域率先为人们的思想解绑,有助于促进科学精神和实践理性的回归,从此我国的科技事业又一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这个重视科技作用的判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但它直接表明了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并客观上为崇尚科学、大胆创新提供了自由宽松的氛围。这是一次在科学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潮流对于创新理念的继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推进,中国在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利用自身优势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产生了严重的对外依赖性。江泽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明确地把创新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三大创新,这个论断是对邓小平科技观点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扩展和丰富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当时的领导集体对于中国经济科技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和领导改革发展经验的正确总结。

时间进入到新世纪新阶段,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加大,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更加强烈。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攻关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因此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大创新进一步系统化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的系统化、科学化。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面临着严峻的内部转型升级和外部环境改变的挑战,国际上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实质问题已经转变为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这样的时代背景强烈呼唤着能够准确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发挥引领作用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便由此产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先进理念、总结党长期领导创新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创新的概念,但他使用了诸如发明、革新、革命等相近的概念,并把创新表述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这其中,技术革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革新,一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技术革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最高的革命力量。

创新发展理念同样吸收了西方经济学派有关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合理成分。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并且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后来衍生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于技术进步强大作用的认识,并提出了有关国家创新系统的新课题。以创新发展理念为首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他们围绕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问题给予了中国特色式的解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发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命题的崭新篇章。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新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过程,是发展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发展的剧变式、飞跃式、革命式的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3]西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后来逐渐产生了许多流派,但是西方的创新研究大多限于科技创新的范畴,殊不知,在此之前,马克思早就做过有关创新的论述,他深刻认识到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意义,形象地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学者与马克思的研究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认识到了创新对于发展的质变性、革命性意义,但受限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他们更多地把创新看作是科技、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生产工具的创新,鲜有把创新上升到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当代发展实践的具体运用,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吸收借鉴了西方创新发展思想的若干合理成分,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摆脱了创新仅仅等于科技创新、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创新的局限,站在治理的视角上把创新大致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维度。

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方法论体系,创新发展理念是党对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矛盾新任务所做的理论层面的应对,它是指导发展行为选择的评价标准。创新发展理念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创新引领型的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各方面创新的统筹协调形成创新的强大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包含三个层面的核心要义,即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和发展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协同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发展指导思想体系。首先,创新发展理念实质上是一种开拓创新的发展思维,在四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我们曾经长期唯GDP是从,形成了非大即快的发展思维模式,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质与效。这种发展思维的生成是一定历史条件造成的,也造成了相对固化的发展思维。开拓创新的发展思维是一场观念革命,它要求重新认识国情、反思发展。其次,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上必然要求一种创新发展的模式,发展动力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效能、科学性,创新发展理念是从发展动力角度对于发展方式的重新界定,即过去的那种依靠人力投入和能源资源消耗型的发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以发展动力的转换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后,创新发展理念是一种崇尚创新的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和发展环境相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系,因此内在地要求一个崇尚创新的发展环境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创新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风险,只有人人崇尚创新、社会宽容失败,创新发展才会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根本动力,有助于增强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同样为创新型政党建设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根本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在民族饱经风雨沧桑的百年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奔走呼号、摇旗呐喊,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也更有能力实现它。党的十九大更是清晰地擘画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中华号巨轮破浪前行的号角,明确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新时代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世界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种考验”更加迫切。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是未来的发展务必是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4],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同样,创新理念的真正践行也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开拓创新,勇于打破一切束缚思想、阻碍创新的陈规陋习、体制机制,进一步实现创新思维方式的生成、创新力量的凝聚、创新勇气的增强,夯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创新发展是关键,从世界发展现状来看,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问题,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重新盛行。当前我国的供给体系产能处于国际前列,有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能位居世界第一[5],但是必须看到,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长期依赖进口,文化软实力与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有待破除,这就决定了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国富民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没有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族复兴就是空中楼阁。创新发展理念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提供着根本的理念指引,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动力。

(二)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所倡导和推动的全民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创新运动有助于形成蔚然成风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中国社会的理性精神[6]。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要处理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理性精神则在三种关系中都有体现,也正是这样的缘故,“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是在理性的作用下,中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7]。中国社会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思辨、实证、分析、超越的外烁式理性精神不同,中国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带有明显的内向色彩,它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强调“天人合一”“仁义道德”“内圣外王”,重视“本心仁体”的自我觉知、自我体悟,这种精神传统缺少对于外在世界本源的探索欲望。直到今天,这种深厚的民族理性精神积淀仍然在强调改革创新、中西交融的社会氛围中发生进一步的流变,那么作为吸收了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就必然需要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理性精神的支撑。创新发展理念提倡大胆实践、改革创新、创新创业,突破一切陈规陋习、主观偏见、思维定式的束缚,推动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的一场新的洗涤,也是新时代下中西方文化的再一次冲突交融的结果,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首先,从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来讲,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调整期、转型期,转型期的阵痛之一便是社会阶层的垂直升降机制暂时发生了阻塞,“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拼爹”就是形象的代表,这种社会氛围下平等、公正价值观的说服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创新发展理念提倡“双创”,要求改变人才管理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简而言之就是强调以才用人、能者居上,而不是看出身、讲资历,并由国家为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提供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有助于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从而增强平等公正价值观的感染力说服力。其次,从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来讲,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铸就了历史悠久的大国工匠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贡献与索取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取,但是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只有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才是决定人生价值实现程度的根本尺度。但是,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下“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抬头,回报成了衡量一份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或者工作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混日子”思想开始滋生蔓延开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的成功需要将自身的聪明才智与对于岗位的热爱有效结合起来,在爱岗敬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发展理念的真正实现需要以基层一线工作者的爱岗敬业为根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有助于促进形成劳动光荣、创业光荣、懒惰可耻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让爱岗敬业价值观的入脑入心,获得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为建设“三型”政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不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党建目标,“三型”政党建设应以创新为本[8]。创新型政党建设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践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而也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创新发展的真正实现关键在党,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就必然要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创新型政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为创新型政党建设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直都是党的重要精神品质,尤其是当前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防止墨守成规、半残守缺、故步自封,以创新型政党建设全面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以党的自身创新引领带动全社会的创新。习近平曾经深刻指出,我们党能够历经磨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越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这个目标,遇到的挑战就越艰巨,只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结 语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回应了新常态下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发展需要,它不但要求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和发展策略,更是一次重新审视国情的思维革新。在未来,创新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牛鼻子”的作用将会更加显现,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创新发展的思维,以思维的新转变不断实现工作的新进展、局面的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