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与奖励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管理

2020-12-25陈春妹

幸福家庭 2020年18期
关键词:球类作画火车

■文/陈春妹

作为一名一线幼儿园教师,我主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教育管理。幼儿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充满了好奇,精力容易分散,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好多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前面激情四射,但孩子们却感到疲惫和乏味,继而出现发呆、交头接耳、咬手指以及走位置现象等。如何处理课堂上幼儿出现的消极现象?引导与奖励让我感受到了课堂管理的奇妙功效。

理念支持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1923年创办鼓楼幼儿园时提出,“该园不重在注入知识,而重在校正恶劣的习惯,培养优良的品行。教师遇到偶发的事件即随机指导,其方法要是多奖励、少抑制。”陶行知的儿童观也告诉我们对儿童主体性的重视,“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早期传统课堂管理理念提出“幼儿管理需要遵循管理的理念”。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原始学习冲动力量来自内部对快乐的追求倾向。即在熟知的知识中发现新内容,自发地进行探索、学习,并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对自己才能的信心,找到自我完善的新方向,从而获得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的快乐。因此,主动学习—积极地评价—主动学习,这其实更像是一种自我力量不断获得自我证实的一种仪式。

活动引导

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关键在于将告知幼儿转变为提问幼儿,将抱着搀着幼儿走转变为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走。这样幼儿才能够有机会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有机会真正体验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快乐。教师在新授活动内容时有效地使用提问作为桥梁,让幼儿不断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迁移原有经验进行新学习。在幼儿需要通过努力练习逐步达到技能熟练时,教师可逐步后退,让幼儿不断发现自己可以逐步摆脱教师、图谱等支持性条件,体验到独立流畅表现、自我肯定的喜悦。例如幼儿美术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为:教师讲述—教师示范讲解—幼儿临摹—教师讲评优劣,教学目的往往定在“学会画什么,怎么画?”

我做了很多观察分析,发现按照这样的结构模式进行教学,孩子的作画状态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过程枯燥、乏味,而最后的作品总是千篇一律、缺乏想象力。针对以上情况,我试着改变课堂结构,以幼儿自由作画为主,充分尊重孩子个性,肯定孩子们的成果,寻求让孩子愉快学习的途径,其结构模式为:教师兴趣引导—幼儿自由作画—师幼游戏作画—点评和引导—作品展览表扬。

兴趣引领

苏联教育专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如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教师的兴趣引领有多种形式: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如画火车时,教师可先让孩子听轰隆隆的火车录音,引起幼儿对火车的记忆表现,接着带孩子们玩开火车的游戏,一会儿“火车”爬山,一会儿“火车”钻山洞,孩子都兴奋起来,最后讨论火车到哪里去,火车上有谁?这时,孩子们的回答令我吃惊:火车上山了、火车开到云上去了,火车在海底、有动物坐火车、外星人也来坐火车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都蠢蠢欲动地想要拿笔把自己的想法都一一画出来。再例如在球类游戏活动中,教师应简化规则,突出球类活动的游戏性,让幼儿通过游戏愉悦身心,在娱乐中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在进行小球类活动时协调能力不是很强,这使得在活动中经常会产生许多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进行指导、鼓励,启发幼儿开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用欣赏、实物等方法引导,这些都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知觉甚至是嗅觉,让孩子们把学习当作一种游戏。随着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一种乐学的气氛也产生了。

教师必须从很多小细节上对幼儿先提出要求,寻找多种渠道和多样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接收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当然在幼儿课堂管理中,教师还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主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利用适当的方法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与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推进课堂高效管理。

猜你喜欢

球类作画火车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科学运动会:球类篇
球类课放松实例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火车
指纹来作画
登上火车看书去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
火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