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血同源”刍议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2020-12-25彭鹏陈明
彭鹏,陈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肾功能衰退和铁利用障碍导致的,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in,EPO)和铁代谢紊乱为病理环节,导致的慢性贫血。50%以上CKD 患者合并贫血[1],我国肾性贫血存在患病率高、管理不佳的问题[2]。而贫血增加CKD 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贫血可改善预后。肾性贫血的治疗包括铁剂、红细胞生成刺激剂的使用[3],低氧刺激因子- 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可同时增加EPO 和铁的利用,具有巨大潜力[4],如罗沙司他可显著提升CKD 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传统中医药在改善CKD 管理及治疗相关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基于“精血同源”理论,从脾肾亏虚、精血不足的角度对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作如下探讨。
1 脾肾与血液生成的关系
1.1 中焦取汁,变化而赤
脾胃后天之本,司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濡养四旁。凡饮食入胃,胃受纳腐熟,脾气散精,将水谷之中能发挥濡润、涵养、修护等作用的精微物质分散四周脏腑,《素问·玉机真脏论》谓其“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圆运动”流派创始人黄元御独尊中土,曰:“五榖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脾胃假水谷濡养四方,需要特定的中介与通道。通道方面,“补土派”鼻祖李杲临证常以脾胃论治,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 …胃之所出气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脏腑各因其径而受气于阳明。”由此推断,脏腑以经脉连通脾胃,受水谷精微之渗灌。中介方面,《赤水玄珠》有云:“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可见,血液作为水谷精微的载体,是脏腑收受脾胃营气的中介,《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云:“血亦充养脏腑之精”。
《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一方面说明了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对“变化而赤”具体生理过程的思考。《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贵责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详细阐述了中焦运化水谷、呈递精微上注肺脉化生血液的过程,并藉经隧周流全身。
1.2 精血同源,血可养精
精气作为基本物质构成机体,并参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功能活动。后天脾胃以水谷精微变化而赤,化生血液借经隧为之通道荣养脏腑,此属后天之精。肾藏精,即先天之精,《灵枢·决气》所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一方面,精血同源,血可养精。《赤水玄珠》云:“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精水”。血旺精充,血亏精衰。另一方面,后天之精养先天,肾中先天之精用于生长发育、种子或妊娠分娩,渐趋消耗,而水谷精微则变化为赤,充养肾精,《诸病源候论》所谓:“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1.3 肾藏精,生髓养骨,气血皆从
肾为水脏,主藏精,司封藏。髓生于先天之精气,《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精,精成而脑髓生。” 髓受后天之精为之养,《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高者,内渗于骨空,补益骨髓。”精生髓,髓养骨,《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肾生骨髓”,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可见精、髓、骨在血液生化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侣山堂类辨》:“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景岳全书》云:“血即精之属也”,《类经》亦云:“精足则血足”。
2 肾性贫血病机责之脾肾亏虚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绵长,在疾病的缓慢进展中逐渐发为贫血,同时多伴见纳呆、消瘦等。久病及肾,一方面肾封藏失司,肾精不固,致精亏髓空,气血不从,可致生血障碍。另一方面,“火旺土燥,方能运化”,肾虚不足,则脾土不运,水谷不化,精微不足,无以变化为赤,以致生血障碍。综上,脾肾亏虚,精血不足是肾性贫血的基本病机[5]。
3 肾性贫血需考虑正虚邪恋
但患者病情迁延,脾肾亏虚,正气式微,卫外不固,邪易凑之,并且在正气长期得不到合适补充的情况下,易致正虚邪恋,即内生、外感的邪气在机体内蕴结积久,有从化为毒的趋势[6]。尤在泾所谓:“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毒邪可损伤人体络脉,启动病络机制,引起络体受损,络用失常,影响络脉沟通上下内外、畅流气血、运毒排毒的功能,并使络脉成为邪气作祟,众邪内蕴、积聚、留滞和传播的作伥地,序贯引起脏腑、组织、器官的受损,由此介导CKD 多种脏器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因此必须在补虚之时,兼顾驱邪。
4 基于“脾肾亏虚”论治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精血不足,参考上文可知,病机根本责之于肾。故其治亦应侧重于肾脏的纠偏补虚,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为宜,组方为:熟地黄 20g、山药 30g、山茱萸 20g、泽泻 15g、茯苓 15g、当归20g、生晒参20g、黄芪30g、枸杞子30g、麸炒白术15g。该方重用熟地为君,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山茱萸固涩肾精,以助封藏,荣养肝阴,敛藏肝血。此外CKD 患者正气式微,卫外不足,邪易凑之,山茱萸“敛正而不敛邪”(《医学衷中参西录》),可提升正气、固肾藏精而无闭门留寇之弊。脾肾亏损,运化失司,故以山药、麸炒白术健脾补肾,助水谷之精微奉心化赤。白术配伍滋阴药又可补肾,《本草汇言》云白术:“兼杞、地而补肾”。茯苓淡渗利湿,助脾脏运化之功。当归养血。泽泻宣泄肾浊,制约熟地以防滋腻碍胃。生晒参、黄芪大补元气,补益脏气,提振精神,安内攘外。此外,需顾及驱邪,根据邪气不同选用不同药物。
5 结语
肾性贫血是CKD 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预后。基于“脾肾亏虚,精血不足”阐述肾性贫血的中医病机,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肾性贫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CKD 及其并发症管理中的优势,颇具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