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兼变谈癌病发热的证治
2020-12-25何倩周家程罗毅通讯作者
何倩,周家程,罗毅通讯作者*)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0 引言
六经发热各有其特点,太阳病恶寒发热、阳明病日晡潮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气虚发热、少阴病阴虚内热、厥阴病厥热胜复,而癌病发热的特殊性,是因其具有癌毒这一猛烈性、顽固性、流窜性、隐匿性、损正性的致病因素,而使得癌病发热常常病机复杂,病性寒热难辨,且容易传变,使得其治疗相对困难,病情容易反复。笔者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因其六经发热热型各有特点,癌病发热在运用六经辨证使,多有传变与杂合,故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整理出几类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候兼变类型,以为临诊治疗癌病发热提供思路和策略。
1 兼夹及传变特点
虽然伤寒论中关于合病与并病的内容多出现在三阳病篇,然而三阴病未尝没有合病与并病,仲景虽未明言,但癌病多起于三阴,且一经受病,它经也必然受病。正如柯韵伯所言:“病有定体,故立六经而分司之;病有变迁,更求合病、并病而互参之,此仲景之法而尽善也。夫阴阳互根,气随分而神自合,三阳之里,便是三阴,三阴之表,即是三阳。如太阳病而脉反沉,便合少阴;少阴病反发热,便合太阳;阳明脉迟就,即合太阴;太阴脉缓,即合阳明;少阳脉小,是合厥阴,厥阴脉浮,是合少阳。虽无合、并之名,而有合、并之实。……学者当于阴阳两证中,察病势之合与不合,更于三阳三阴中,审其证之并与不并。……若阳与阳合,不合于阴,即是三阳合病。……阴与阴合,不合于阳,即是三阴合病。……并病与合病稍异,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1]据此当可根据癌病发病特点思忖一二。癌病虽起病于三阴,但只要出现发热的证候,则必然合病阳经,否则便无以言热,故癌病发热多有杂合,证候类型也当有两经或多经同时受邪,治则应杂合以治也。
2 证候类型
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复杂,病程持久,往往不会仅仅出现一经的症候,经常会出现两经甚至多经的合病或者并病,因临床中较难区分,故笔者将癌病发热常见的几种证型整理如下。
2.1 太阳与阳明合病
《伤寒论》[2]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常见于癌病患者应用例如AC方案等高致吐性化疗方案后出现发热并见呕吐症状。西医治疗时会在化疗前采取胃复安及激素提前对症止吐,有时甚至会与阿瑞匹坦联用。但笔者发现,在应用这些药物止吐时,很多患者经常会出现呕而不吐,心中懊烦,甚则数日辗转不得眠。此类患者排除下利、腹痛等里证后,则可从太阳阳明合病论治。予葛根加半夏汤合栀子豉汤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本草经疏》[3]:“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葛根味甘性凉,归肺、胃经。可以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能有效缓解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葛根素能够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可显著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肌电图对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4]。
2.2 太阳与少阳合病
《伤寒论》[2]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虽是太阳少阳合病,仍应以少阳为主,如此类癌病,常见于乳腺癌、甲状腺癌、胆囊癌等且病性属湿热者。患者可见头疼,身热,口苦,热势缠绵,胸闷脘痞,面目多眵,头身困重。苔黄腻,脉弦数。可予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清热利湿,疏利三焦。
2.3 三阳合病
《伤寒论》[2]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1]第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三阳合病,胆胃不降,里实热也,虽是三阳,但以阳明为主,气机虽在胆胃,病位却可在肺。肺癌因痰、热、瘀三种病理产物相互搏结,酿生癌毒,痰热阻肺,流窜经络,表里相传,腑有热结。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可予宣白承气汤。
2.4 太阳与太阴合病
《伤寒论》[2]第171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原文讲的是太阳病表邪未解,误用了下法,导致表邪内陷太阴而出现了泄利。而肿瘤患者脾胃本虚或因腹部局部放疗造成放射性肠炎,出现发热后伴见下利的证候即可参照此条证治。虚人建其中,阴阳同病时当先救其里,而后解表,已防虚虚实实之误。太阴为至阴,至阴者无热也,其有热必是虚热,当补不当泄。此类患者本不能食或不欲食,而反食膏粱厚味,则必然导致脾胃阳气与之相争不胜,阳气暴出,胃气垂绝之危象。故虽是虚证,反应嘱患者饮食清淡为宜[5]。
2.5 太阴与阳明合病
六经皆有表证,故六经皆可发热。章虚谷[6]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与薛生白[7]之:“此非太阳之表,乃太阴阳明之表也。”所论不谋而合。太阴阳明合病为湿郁化热,中气实者当清中化湿,中气虚者当补中益气,疏风除湿。此种热型为消化道肿瘤病人所常见,可能与消化系肿瘤组织坏死后易发生炎性渗出、糜烂、溃疡等有关。
2.6 太阳与少阴合病
《伤寒论》[2]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太少两感原是指太阳与少阴并病,外邪由太阳传经少阴。而癌病患者,真阳衰微,先有少阴证,外感后无力发热,故此热型实为低热。可见于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升白治疗引起的低热症状,此证有时可见患者出现咽喉疼痛,而临床医生容易误用蓝芩口服液等清热解毒药物,此证乃咽喉为肾经所过故耳,甚不可行清泄之法,以免更伤阳气。
2.7 太阴、少阳、厥阴合病
伤寒论中无明确条文描述太阴、少阳、厥阴合病,然此证在癌病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实为常见,故也把此证在此进行列举。此证常见于肝病导致的肝硬化腹水患者,证见:时时发热,入夜尤甚,腹痛肠鸣,肛门坠胀,大便溏泄,昼轻夜重,胸胁刺痛,舌胖苔腻,脉细弦。可予柴桂干姜汤合乌梅丸加减[8]。
3 结论
癌病发热的治疗应该中西相参照,根据其经络走形特点及易复发转移的部分先行干预,应熟悉六经辨证的特点以及六经所特有的解热药物。如太阳病的麻黄,少阳病的柴芩、青蒿,阳明病的石膏知母,太阴病的桂枝甘草,少阴病的细辛,厥阴病的乌梅。太阳中风发热者,调和营卫、益气养阴,予桂枝汤加减。[9]太阳伤寒发热者,解表散寒,祛风除热,予麻黄汤加减。合病阳明者予葛根汤,呕者加半夏、烦者加生栀子、淡豆豉。合病少阳者清热利湿,疏利三焦,予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加减[9]。三阳合病者通腑泄热,可予宣白承气汤。少阳经癌病发热因疏和抑郁,清热和解,可予蒿芩清胆汤[10]。合病厥阴者,可予柴前连梅汤。阳明经癌病清热为主,可予白虎汤。合病太阴者,中气实者清中化湿予清中汤,中气虚者升阳除湿予补中益气汤。太阳经癌病易传经三阴,当先予天冬、地黄、人参等补益气血。太阴发热为气虚发热,当甘温除热,予小建中汤加减。太阴与太阳合病,可予桂枝人参汤,退热实里。少阴寒化证,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散寒。少阴热化证,予黄连阿胶汤滋阴除热。少阴合病少阳,可予青蒿鳖甲汤退热除蒸。厥阴病寒热错杂,予乌梅丸清上温下。厥阴合病少阳时,可予柴前连梅汤加减。太阴、少阳、厥阴合病时,可予柴桂干姜汤合乌梅丸加减。三阴发热必兼三阳,故可根据三阴易合病三阳的特点予三阳解热药物提前截断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