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酒方药的文献研究
2020-12-25曹利民张鹏
曹利民,张鹏
(榆林市中医医院陕西省名中医曹利民工作室,陕西 榆林)
0 引言
酒文化渗透在整个中华文明史,适当饮酒可改善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消除疲劳、缓解心情等作用,但过度饮酒会对肝脏、肾脏等身体诸多助脏器产生不利影响及损害。古有云“过饮不节,杀人顷刻”就说明了过量酒精涉入对人体的危害[1]。
饮酒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有关中医药解酒理论早有记载,最早是从缩短醉酒时间,减少酒后引起的头晕、头痛、呕心、呕吐等症状为目的,但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我们发现中医药可以减少肝脏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羰基的形成等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本文梳理中医药用于解酒治疗的治法及中草药,从中总结规律,为中医药在解酒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酒精”、“乙醇”、“解酒”、“中药解酒”、“中医解酒”、和“保肝”、“酒精肝”、“脂肪肝”、“护肝”、“肝功”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9年12月年间发表的应用解酒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研究、个案报道、专家经验总结、基础实验研究,同一试验的重复文献按一篇计算。
1.2 数据预处理
我们参照第六版《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2]对统计中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如“葛根花”、“粉葛”归为“葛花”,“茵陈”归为“茵陈蒿”,“鸡爪梨”归为“枳棋子”,“橘皮”归为“陈皮”,“风姜”、“良姜”归为“高良姜”等。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最终共纳入65篇文献,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应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其中聚类分析按中药出现的频率取出现5次以上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药功效归类分析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其中肝脏分泌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这两种酶在肝脏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医认为酒为湿热之品,应用时以清热利尿中药为主,如:葛根、葛花、茵陈蒿、相思藤、白茅根、薄荷、黄连、黄芩、泽泻等。饮酒宿醉者因体内素有水饮,会出现口渴、恶心、无食欲等湿邪中阻,中焦不适等症状,可配合生津止渴中药,如枳子、五味子、黄皮果等。酒食中阻,可用化食消积中药,理气消滞中药,如:砂仁、神曲、山楂、陈皮、木香、青皮。嗜酒太过难免损伤脾气,脾胃气虚、可导倒致湿邪中阻。因此常用健脾益气,健脾化湿,人参、白术、白豆蔻。脾胃气虚,日久化湿,中阳不振,寒从中生,应用清热解酒药同时,可根据情况应用温里止呕中药,如高良姜、干姜等。
2.2 中药频次、相关性、聚类分析
中药应用频次分析,用于解酒的中药应用最广泛的为葛根(52次),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中药。《千金要方》中记载以鲜葛根捣汁以用于治疗酒醉不醒者。本药性微凉,味甘微辛,气味清香,走胃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解酒止渴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草根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增强个人体质。《本草纲目》描述本药具有“清热、降火、排毒”之功,日本《和歌食物本草》描述葛根的功用:“甘淡无毒、除热、止渴、通便、解酒、养肾”之功效。《千金方》描述本药可用于治疗酒醉不醒者。《药性论》有言”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其次为具有生津和胃,解酒醒脾,生津止渴的功效的葛花(35次)。具有解酒毒功效高良姜(31次),同时本药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肉豆蔻(28次)具有温中行气,消食化积,固肠止泻之功。《得配本草》早有描述本药“消宿食,解酒毒。”枳椇子(24次)具有除烦止渴,止呕利尿,解酒毒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本药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及葡萄糖,有助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适用于需要经常饮酒的人应用。同时本药可通便利尿,使酒从尿液排出。白扁豆(21次)具有健脾化湿,解酒毒。《本草图经》对本药描述,本药“……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菊花(18次)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在解酒方面《药鉴》中描述本药“……解醉汉错迷,易醒,共干葛煎汤。”
通过关联分析药物间配伍规律发现,处方中65.48%方同时应用葛花和葛根,应用白茅根的方中有88.72%同时应用葛花;方中60.33%同时应用枳椇子和葛根配伍,应用猪苓的方中有90.62%同时应用葛根;处方中51.25%同时应用高良姜和葛花,应用菊花的方中有88.21%应用了葛根;方中50.36%同时应用神曲和高良姜配伍,应用高良姜的方中有87.11%同时应用白术。
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葛花、葛根、白豆蔻、砂仁、泽泻、猪苓、人参,具有健脾和胃、利水化湿、解酒醒脾之功,主要治疗素日久饮,伤及脾胃,脾胃气虚、中阳不振、湿邪中阻。这一组成与元代李东垣在《脾胃论》所记载的“葛花解酲汤”极为相似[2]。葛花解酲汤以葛花、白豆蔻、砂仁、神曲、泽泻、干姜、青皮、白术、人参、猪苓、茯苓、陈皮共同组方。方中以葛花为主药,本药味甘性凉,具有生津和胃,解酒醒脾,生津止渴的功效。本方标本兼治:其一,散酒气,以葛花为解酒方主药,本药味甘性凉,具有健脾和胃、生津止渴、解酒的功效,并可促使酒湿从肌表而出,以茯苓、泽泻、猪苓为辅,三药具有淡渗利湿之功,可促使酒湿之邪从小便而排出。其二,助消化化食积,方中加入理气健脾,疏理气滞,化痰消痞的陈皮、青皮、木香、豆蔻、砂仁、白术。同时砂仁、豆蔻又可芳香醒脾、开胃和中,帮助食酒过多呕吐不止患者,止呕吐、助运化,同时与神曲相配加强解酒化滞之功,又有消食化积之效。其三,健脾益气,嗜酒太过难免损伤脾气,故以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本方亦可能增加肝脏内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毒能力,加快代谢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不但有人参,方中亦有干姜,起到温中暖胃的作用,因此本方更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寒、饮酒后使得中阳不振、湿从寒化者。诸药合用,共奏消湿热、温中健脾之功效,适用于各种常年饮酒脾胃受累之人[3]。但如若为患者表现为湿从热化、湿热内盛等脾胃受损,湿热中生之证,如出现口渴饮冷、烦热等,使用本方时宜把人参改为西洋参,去干姜、白术、木香等辛燥之药,加入栀子、黄连等清热之品。
聚类分析的结果二:葛根、枳椇子、山楂三味药。这一组合结果与“枳葛饮”相似[4],本方以枳椇子、葛根、山楂、枸杞子四味药组成。枳椇子味甘性平,归肺脾胃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解酒利尿的功效,民间更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说法,是历代医家解酒要药。葛根前面已多次提到,可消酒毒,为解酒方中应用具为广泛的中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葛根中总黄酮类物质在其解酒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山楂,活血行气,消食化积,适用于因酒后食积出现嗳气吞酸、脘腹胀满的饮酒者。同时现代医学发现山楂还可具有改善血压、降低血脂的作用,可以改善及保护因长期饮酒而引起的脂肪肝。配以枸杞子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本药中的主要成分枸杞多糖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通过加速肝脏的解毒功能,加快受损肝细胞修复的速度,同时抑制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合成的功能,肝脏中抗氧化作用起到对肝脏的保护和修复作用。诸药合用,本方起到解酒除烦,护肝降脂的作用,适用于长期饮酒,或酒后烦渴、食积不化、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者。
综上所述,虽然解酒方应用的药物组方不一,也要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加减,但对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从解酒中药应用频次上看,以葛根、葛花、高良姜、枳椇子、白扁豆、菊花为解酒主要用药。对常用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解酒化湿、温中健脾之功的“葛花解酲汤”,及具有清热醒神、和胃止呕之功的“枳葛饮”两方是临床医师解酒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