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角真正“活”起来
2020-12-25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袁怡楠
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 袁怡楠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曾经,在执教时,笔者的脑海中就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如何更好地让低年级的儿童感知角的大小?教材中有一个很好的操作素材,就是活动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孩子最感兴趣的往往也是活动角。课堂上,若只让学生将活动角变大或者变小就终止活动,不光学生动得不过瘾,作为教者而言,也有种素材没有充分利用的感觉。那么,如何更充分地用?如何以活动角为抓手更有效地突破难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近了两位赛课老师的课堂,记录下她们精彩的教学设计。
【周老师教学片段】
师:轻松一下,我们一起到游戏室去玩一玩。老师在你们抽屉里藏了一个角,你们想玩吗?赶快拿出来吧!
师:请你变一个角,拿好了,听我口令。让这个角变大点儿,再大点儿;变小点儿,再小点儿。
师:把你们的角放进盒子。谁能说一说,刚刚你是怎样让角变大的?又是怎样让角变小的呢?
生:把角张开,角就变大,把角合拢,角就变小。
师:是把角的什么张开呢?
生:角的边张开。
师:是啊,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现在,我变了这样一个角,你能变一个更大一些的角吗?试一试,举起来。
(请一个孩子到前面)
师:你们同意吗?你们怎么比较的?
生:他的角两边张开得多,你的角两边张开得小。
师:也就是我的角两边张开得小,他的角两边张开得大。你们用眼睛看一看就能比出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们眼力可真好,这两个角你也能看出来谁大吗?(师在黑板上贴出了两个大小相似的角,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师:出现不同意见了,看来,现在光用眼睛看一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那该怎么办?
生:叠上去比一比。
师:好,就请你来试一试。
(学生演示)
生: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两个角的一条边叠在一起,看另一条边。蓝色张开得大,蓝角就大。
师:你瞧,当不能直接看出两个角的大小时,我们可以用“叠一叠”的方法来比大小。下面,就请小朋友变出1 个角,同桌两人,用叠一叠的方法,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角,想看吗?(拿出红角)
师:你能做一个比我的红角还大的角吗?看看谁比较厉害。
(学生操作)
师:成功了吗?请你来。
师:(生拿着上来)你说说,为什么你的角比我得大?
生:我的角两条边张开得比你大。
师: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我的角不服气了,它使劲伸长了自己的胳膊!是不是我的角就比他的角大了呢?
师:想象一下,继续拉长,是绿角大还是红角大呀?
生:绿角大。
师:看来,角的大小只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笔者的思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周老师将活动角融入比角活动。第一层:通过活动角变大变小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有大小;第二层:请学生用活动角做出一个比老师的角更大的角,总结看一看的比角方法;第三层:比较两个相差较小的角,总结叠一叠的比角方法;第四层:拿出一个学生所能看见的边比较长的红角,请学生做出一个比红角更大的角;第五层:伸长红角所能看到的边,再次比较两角的大小。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周老师充分利用活动角,不仅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角的大小与所见边的长短无关”进行有效感知,更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用叠一叠的方法来比角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的脑海中为高年级角的度量孕伏下一粒种子,可谓一角多得!
【谢老师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角娃娃可调皮了!
(课件动态演示三个张开程度越来越大的角)
师:调皮的角娃娃做出的这三个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三个角最大,第一个角最小。
师:角是有大小的,你们想不想也像角娃娃那样玩玩角?
(生制作一个活动角,小组活动并交流)
师:谁愿意当角娃娃带大家玩角?
(一生饰演角娃娃,举口令牌带领其他小朋友将角变大变小)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一些,角就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一些,角就小。
师:玩中有收获,你们对角的认识又进了一大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角,能做出一个比我更大的角吗?更小的角呢?再来比一比屏幕上的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生:左边的角比右边的角小。
师:比较小的角正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大,两只小动物来帮忙啦!(PPT 同步动态演示)小蜜蜂把角的两边张开得大些,小蝈蝈拉长了角的两条边,想一想,谁的方法使角变大了?
生:小蜜蜂。
师:是啊,把角的两边张开,角才能变大。
师:一架飞机正从角娃娃的头顶飞过,把水平线看作角的一条边,角娃娃的视线看作角另一条边,想一想,如果飞机往前飞,这个角会越来越?
生:小。
师:如果一架飞机往后飞去,这个角会越来越?
生:大。
师:小朋友对角的感觉越来越棒了!
【笔者的思考】
此环节,谢老师创编了生动的角娃娃绘本故事,一境贯穿,孩子被深深吸引。首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角的一条边绕着顶点旋转,让学生直观感受了什么是角的大小。接着,组织学生制作活动角,在将角变大变小的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程度有关。随后,让学生比角,进行一组如何让角变大的辨析。最后,通过变化观察飞机时产生的仰角,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纯视觉感知,到动手感知,再到简单想象,此时,活动角不单单是学生手中的实物了,而是通过老师精巧的构思,融入各维度的设计中,贯穿学生认识过程,可谓一角妙用!
反思日常教学实践,我们往往在“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犯难,总感觉遮遮掩掩说不明白,讲不痛快。但在儿童观的视角下,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得以有效开展,“初步认识”就是一种“整体把握”和“初步感知”。在“图形与几何”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范希尔夫妇认为: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是不连续的,即学习进程中的跳跃。这个跳跃既表明了思维水平的定性差异,又揭示了学生在达到新水平前,需要经历一次“思维的危机”。“教学”是引导思维水平提升的动力。结合以上思考不难看出,本节课对于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这一难点,两位老师均以活动角为脚手架,将活动角置于情境,打通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化解了学之难。同时,从知识体系出发,通过匠心的设计利用活动角为之后的“二次认识”“三次认识”埋下伏笔,搭建学生思维成长的阶梯,真正让活动角“活”在了每位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