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2020-12-25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胡丽丽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胡丽丽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在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创新性思维培养之前,教师自身需要接受与了解新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高中数学教育的“指挥者”,而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逐渐从学生的“指挥者”转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比如,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教授完“等差数列”的知识点后,对学生在面对“等差数列”的题目时进行思路的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掌握简单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并不能做好数学题目。因此,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前,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前对新的教育观念进行了解与研究。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时,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明确数学题目解答过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法与思路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的构建。教师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同学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当给予学生口头上的表扬,受到表扬的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更深度地思考,使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更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指导。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对课上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促进对知识点的复习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在课的结尾,可以为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作业,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sin(A+B)=sinAcosB+sinBcosA”这个定理进行适当的推理与思考,在下节课的课堂上进行学习方法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课下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才更能够在上课所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数学定理和知识进行适当的自我思考与推敲,学生在自主的思考的过程中也对数学推理的方法和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对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进行审视,并及时进行改正。这种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学习方式,可以很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热爱。
三、轻松教学环境的创造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事半功倍,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学中,高中数学课堂是老师的舞台,而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台下充当一个观众的角色,自然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时,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
比如,教师在进行“解析几何”类题目的讲解时,因为题目较难,解题方法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在前一节课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让学生在下节课进行分享。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将课堂交于学生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有着很大影响,只有课堂充满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精神才会高涨,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才会浓厚,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才会活跃,接受创新方法时的能力才会增强,从而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只有学生处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在讲解知识点时对讲解的方式进行研究,设计出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进行充分利用,让学生在课本探究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总结得到的,单一的背诵和记忆达不到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与培养,为学生拿到数学学习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