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新媒体促进深度学习
2020-12-24吴丽莎
吴丽莎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愈发认识到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学融合起来,作用不断凸显。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让数学深度学习水到渠成。笔者结合我校教研组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磨课体会,谈谈如何活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深度学习;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愈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成为具有创造性又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学融合起来,作用不断凸显。正如课标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数学深度学习水到渠成。笔者结合李丽花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磨课体会,谈谈如何活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深度学习有效发生。
一、用在知识发生处,激发学习兴趣
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一开始的情境创设应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充满兴趣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年龄的特点,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因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确保学习生动有趣,新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李老师情境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蝴蝶、飞机、天坛图的一半,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事物,在大脑中充分展开想象,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猜想。接着李老师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常直观、形象逼真地逐一验证,如故意把不一样大的蝴蝶一半拼在一起让蝴蝶飞得东倒西歪的,不一样大的飞机一半拼出的飞机直接坠毁在地面上,让学生在猜和验证的过程中,愉快地体验到“一样大”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兴趣,同时自然而然地由“一样大”引出关键词——对称,感受图形对称的美,学生对未知的新知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用在本质理解处,促进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成功之所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对轴对称图形的判断,判断的基础就是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就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这个知识本质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判断和后面创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原始基础。这一本质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它的突破有赖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新媒体技术能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最形象直观的帮助。李老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这一本质的理解,应用多媒体直观动态演示蝴蝶、祈年殿、飞机图的对折后完全重合,一一展示,让学生逐一观察屏幕上的三个图形的动态重合图,引导学生发现三者的共同点——完全重合,并不断结合观察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多媒体的应用在屏幕上不断动态演示三个图形的重合过程,它有利于验证学生的观察、思考、发现,有利于学生逐步用规范的数学语音归纳轴对称的本质——对折完全重合。正是在本质特征的理解之处合理地运用了新媒体技术,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使学生的学习顺利深入的展开。
三、用在易错混淆处,加深知识理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已经学过知识的负迁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对一些相似知识点的理解产生混淆,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就在于能直观地展示相关知识所依赖的具体表象,厘清具体概念,获得正确的知识。李老师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断错的很多,这是在预料之中的情况,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不少学生还是把“完全重合”的理解停留在“一样大”的层面上,对角线两边的三角形一样大,认为沿着对角线就可以对折,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在这里教师不急于辨析,而是先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再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直观体验,在学生先折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不同角度的对折情况,让学生在观察中深刻体会到只有“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是判断轴对称的关键,让易错混淆的知识真正变得清楚明白。
四、用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运用,“学以致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将练习设计生活化,而新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的实践运用环节,李老师根据教材安排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操作示范,而在这里李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树”是怎么剪出来的,然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再通过技术手段的演示,让学生验证了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的演示,再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既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这里,李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用在拓展延伸中,开阔学生视野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侧重于规范性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方法。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延伸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内容,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题,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结合教学内容量身定做的拓展延伸应该是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曲已尽而意未了”。李老师在这节课借助新媒体技术也做到了这一点: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的环节中,课件出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时,让学生想象出另一半,再让学生到屏幕上用手比划一下,然后老师借助多媒体加以演示,完全重合(也可能不能完全重合),這时李老师提出:为什么他画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而另一个同学却不能呢?这里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激发学生今后继续探索相关知识的兴趣。课尾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这些知识奠定了感情基础。
总之,正如课标所强调:数学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定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进行,定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斌,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原则与方法[J].明日.2019(41)
[3]张小川,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教育科学.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