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儒商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刍议

2020-12-24于勇

商情 2020年43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文化传承思政教育

于勇

【摘要】儒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群体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历经传承发展,新儒商文化展现的文化内涵契合了新时代的价值指引。在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将儒商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相融合,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打造儒商校园文化,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儒商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新儒商文化  思政教育  文化传承  融合路径

儒商以儒家价值理念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运用,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儒商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将儒家学说的价值观、道德观作为在日常经营、为人处事、生意往来等活动中的处事准则和思维方式,展现了儒商群体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形式。

儒商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早期儒商文化倡导以儒家思想的价值伦理去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坚持“扬弃”原则,摒弃了旧儒商文化带有的那种宗法性、地域性、行会性 ,克服了家族经营、以官为本等缺陷,坚守了传统儒商的“仁爱”“民本 ”“民生 ”等理念 ,坚持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实业精神以及“自强不息 ”的忧患意识、改革创新的竞争精神, 传承了旧儒商文化中儒商道德“以义取利”“诚敬就也”“言信贷实”“和睦谐调”“勤俭廉洁”等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商文化的独特内涵。

新时代,新儒商文化融合了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经济活动的有关知识、智慧 、眼光和文化素养,展现出了“贾而好儒”的修身精神、“诚实笃信”的行为准则、“义利并重”的经营道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世济民”的社会关怀、“以和为贵”的经营策略。而这些理念与我们今天倡导的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实干敬业、合作共赢、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价值理念相契合。

一、新儒商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新儒商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过程中融合新儒商文化开展价值观教育当是新时代发展的题中之意,也应该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举。

当前,在价值理念、伦理道德严重危机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坚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务,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不断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院校担负培养造就具有“道德水准、责任担当”经营管理人才的时代使命,多数毕业生会进入社会经济相关领域,继而成为各个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牢固儒商理念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新儒商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和精神品格,有助于培养造就具有新儒商精神的财经人才。

在职业院校中实现新儒商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传承仁爱、义利、诚信、笃行、和同等理念。以“仁者爱人”的经商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以“以义取利”的商业道德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以“诚信务实”的行为理念培养学生的行为准则,以“慎言笃行”的实干作风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以“合作共赢”的商业智慧培养学生的处事理念和经营之道。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专业知识、感悟正确理念、传承儒商文化,实现特色化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相统一。

可见,职业院校中新儒商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儒商精神的经贸类人才,有助于推进高校特色化思政教育改革,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举数得的必要举措。

二、新儒商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儒商文化课程体系

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坚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上调整完善。将培养儒商型经贸人才融入培养方案与目标,将儒商文化的思想内涵嵌入经贸类课堂,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在课程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编写、教材编审选用等各方面下功夫,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儒商文化教育,通过儒商典型案例强化儒商精神,进而牢固专业知识,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儒商共识;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儒商文化,在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基础上,设置儒商文化类专业选修课程,两者齐力并进,培养儒商文化熏陶下的经贸类人才。

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把儒商文化内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修身、齐家、治国”儒家价值于知识传授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兴奋、愉悦下接受儒商文化熏陶,促进学生道义兼修、提升素养,增强民族担当意识,传承儒商文化基因,培育新时代的儒商精神,培养具有儒商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弘扬儒商文化价值,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在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发挥自身特色,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职业院校可以发挥经贸特色,探索推进以儒商文化传承为重点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主动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章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凝练中华优秀儒商文化所投射的文化精神与思政教学内容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契合点实现思政教学内容整合,将两者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专题模块,开展系列专题教学,打造思政教学特色模式,达到思政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开展儒商文化教育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参考考察典型儒商名家,增进儒商精神理解,切实感受儒商文化价值,进而传递明德从善、诚信公正、义利兼顾、博施众济理念,实践儒家思想中的经济文化价值;借助思政课程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好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网上儒商文化优秀学习资源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儒商文化教育线上线下混合育人、无缝衔接;发挥好职业院校自身优势,开发以儒商精神与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探索打造特色思政课。进而形成儒商文化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方面同向同行,增强儒商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三)营造儒商文化氛围,丰富儒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可以折射出校园精神、群体文化。利用儒商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积淀校园文化特色。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植入新儒商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新儒商文化。在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的系列校园活动中融入儒商文化,如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等活动中增加儒商文化主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儒商进校园,开展系列讲座,开设新儒商论坛等校园固定活动,开展儒商文化宣讲,通过真实的儒商理念分享,牢固学生儒商意识;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探索推进儒商导师制,邀请有影响力儒商或毕业生儒商代表担任相应经贸类专业导师,通过近距离指导交流及现实模范作用,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学生新儒商精神,引導学生以新时代儒商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以儒商价值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把新时代儒商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个性和素质,成为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

校园环境规划布局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表现。将蕴涵儒商文化的人文景观与校园自然景观相融合,从而形成视觉冲击,让学生在美好校园中直观感受儒商文化,接受文化熏陶。如在校园内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儒商名家雕塑;在景观石、宣传栏等区域刻画体现新儒商精神的箴言、事迹;在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区域设置著名儒商画像,展现其事迹成就。通过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识和认同儒商的精神和作为,激励他们成为新时代儒商精英。

新儒商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还可结合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来开展,如在校园中开展“地摊经济”、小本创业等商品交易实践,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感悟儒商文化内涵,强化校园儒商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儒商文化建设也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使儒商文化成为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动力。

在职业院校中将儒商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将新儒商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改革、融入校园文化特色凝练,将有效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将有助力于培养高技术、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儒商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庆殿.高职院校儒商精神文化传承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9,11.

[2]陈嵩莉.“新儒商文化”在引领校园文化中的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孟令超.儒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内容研究[J].商,2015,10.

[4]吴小平 刘甲朋.新儒商精神培养的探索——以F财经大学为例[J],2019,7.

[5]钟芳勤.新时期下儒商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影响研究 [J].科教导刊,2016,8.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文化传承思政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