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社会下土味视频的亚文化解读

2020-12-24郭笑迎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模因亚文化

郭笑迎

摘  要  土味视频是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媒介文化现象,它强调原生态,不注重深刻意义的表达。以其表演式的特性和特殊的符号体系吸引网友的注意。土味视频发源于短视频平台,但是在景观社会的影响下,商业和资本成为土味视频盛行背后的推手,以传递简单快乐为目的满足网民娱乐和猎奇的需求。土味视频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使不受关注的边缘群体完成了身份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建构,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商业和资本的收编使其沦为批量生产的复制品。

关键词  土味视频;景观社会;模因;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5-0101-04

近年来,技术的深刻变革使得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新思想新文化层出不穷,而每一种新文化都隐喻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土”原本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是指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是质朴、纯粹的象征。但在土味文化中,“土”指的是令人尴尬和不适的内容,与“雅”存在着本质的对立。目前学界对土味视频没有明确定义。但存在以下特点:在小镇或农村拍摄;不加过多修饰和剪辑,保留原汁原味的拍摄风格;以群体尬舞、情景剧、土味独白为主要内容;视频主体通常肢体语言夸张,穿着怪异。这类视频虽不能给受众带来审美感受,但却吸引了很多受众。土味视频为何兴起?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本文从景观社会和网络迷因的角度分析其火热现象背后的隐喻。

1  土味视频的内容特征

1.1  表演式的反叛与宣泄

欧文·戈夫曼用表演来指代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土味视频中表演者的衣着怪异、色彩斑斓与视频制作精美穿着考究的Vlog博主形成了鲜明对比。无论是此前兴起的佛系文化还是丧文化,亚青年文化总能形成自身特有的符号体系。色彩斑斓的锅盖头、整齐划一的紧身裤、豆豆鞋等视觉符号是土味视频表演者的前台“印象管理”。此外是表演者的生存语境,以“情景剧派别”为例,纵观视频的环境背景,拍摄者在有意无意营造一种“摩登都市”氛围:高层楼盘、繁华商业街、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摩登氛围成为表演者的戏剧“舞台”,虽然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在营造“摩登氛围”,但是粗糙的剪辑和模糊的画质无疑透露着浓厚的城乡结合部气息。一方面,这些表演者用其夸张的符号体系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而通过表演实践着从失语状态下解脱的宣泄;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努力向摩登的都市靠拢寻求一种认同[1]。

1.2  独特的语言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是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菲斯克认为,语言是一种倡导或反抗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2]。与主流文化自上而下的构建的话语体系不同,土味文化自诞生之日就天然带有有别于主流文化的特性。视频主人公多用方言或自创语言与人沟通,以土味红人Giao哥为例,每次在视频结束时都会说一句“一给我里giao giao”。这句话没有明确的意義指向,却单纯因为其发音古怪和被网友模仿后进行二次传播。此外,一些独白式和情景剧式的土味视频的语言充满“江湖气息”。认真分析网友收集的土味视频经典语录,“王”“狂”“爷”和“社会”是经常出现的字眼。比如“先穿袜子再穿鞋,先当孙子再当爷”“你的寒王,无限猖狂”“社会让你呼风唤雨,但我寒王真看不上你”等。这些句子虽然粗糙,但是却短小押韵,相比那些拗口的书面语言更利于口头传播。

正如《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一书中提到的,在符号世界里,那些指称最明确、信息最浓缩、对人影响力最强的符号就是超级符号[3]。这些土味语录虽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对于自成一格,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故意挑战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团体影响却极大。

1.3  金钱、权利的底层英雄幻想

豪车、俗套的爱情桥段都是土味视频构成的符号元素。日本学者藤竹晓基于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理论提出了“拟态环境环境化”,媒介为我们创造的拟态环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使现实生活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长久以来,日韩台偶像剧充斥着金钱、权力和爱情的永恒主题。这些元素被放大后搬进他们的模拟人生,名表、名牌衣服、大哥和小弟等与传统农耕社会的勤劳朴实格格不入。其中,“权力”是他们最热衷于演绎的主题,电视和互联网为人们塑造的虚假的“权力社会”与小镇青年的贫瘠现状存在巨大落差,使他们沉浸于自己创造的“土味帝国”中无法自拔。在他们的叙事结构中,虽然故事俗套、尴尬,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其中也不乏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可和对现有社会问题的批判。不过,他们眼中所谓的“正确价值观”却是极端的,甚至达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视频中过分强调传统伦理道德而忽视主流价值观。比如,不孝顺的儿媳就要跪下受惩罚,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就应该遭到他人的厌恶和唾弃。几乎所有的情景剧派别的土味视频中都存在着此类价值观念,之所以会形成如此的价值观念,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小镇和农村,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织形成了一个文化场域,这时小镇和农村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位置。在这个场域内因为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盲目的跟风和模仿才形成了这般底层的英雄幻想。

2  土味视频盛行的原因

2.1  景观社会下商业和资本成为推手

“景观社会”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居伊·恩斯特德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是将“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得出的,是针对当今世界新情况的社会批判理论。“景观”是指“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3]土味文化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主要源自于商业和资本的“少数人”制造了土味视频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是被支配的芸芸众生。土味视频最早出现在快手平台上,只是一个小群体自娱自乐的方式。被正式命名为“土味”是其被大量传入微博之后,2017年微博上出现“土味挖掘机”和“土味老爹”等以搬运快手上的土味视频为主的微博账号。随后,微博便掀起一阵观土风潮,截至2019年11月,“土味挖掘机”的粉丝达到678万,并被微博认证为“知名教育博主”。注意力经济下,流量至上的原则使微博平台固守商业逻辑全然不顾其行为带来的社会影响。2018年一男子在高铁上霸占别人座位仍出言不逊的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次日,借网友争议的热潮,微博平台竟给这位霸坐男加v后认证为“高铁霸坐男”。土味视频借微博的跳板一跃成为一种媒介文化,而后又被商业收编衍生出许多土味视频副产品,如土味情话、土味表情包、土味口号。2018年,电视和媒体就为受众营造了一种土味文化遍地开花的盛世景象。从微博的土味视频频繁冲上热搜,营销号的转发和话题带动到热门综艺主持人时不时的说出几句“土味情话”,都给受众带来了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由商业和资本操控的“少数人”的表演,对多数人的影响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在不干预中实现了隐形的控制,作为观众的“多数人”在景观所造成的土味视频的娱乐之下,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正是因为商业和资本对土味文化的收编,加剧了土味文化的传播速度,并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不观土就不潮”的假象。

2.2  “娱乐至死”的行动逻辑

波兹曼认为人们日渐在娱乐中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受众在互联网上遵循着“快乐至上”的原则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土味视频就像“安慰奶嘴”,麻痹人们的神经,让人们规避真正对自己重要的问题而沉浸于简单的快乐。面对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的巨大结构压力之下,当代青年人通过阶层嘲笑来获得短暂的优越感,但这种短暂的优越感并没有使他们真正摆脱自身的困境。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其《低欲望社会》中用“低欲望”来描绘日本青年人没钱、没希望的状态[4]。虽然“低欲望”现象是日本独有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也应引起中國青年的警醒。从佛系文化到土味文化,都反映着青年人消极避世只寻求简单快乐的状态,与主流价值观宣扬青年人应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状态相悖。就在青年人深感学业、就业压力的同时,打开电视是节目主持人说着“土味串词”和“佛系语录”,打开手机是微博微信推送的“今日份土味快乐”,所有现实的压力暂被搁置一边,点击转发土味视频分享快乐。虽然高学历、高审美的青年对土味视频是鄙夷的、不屑的,但就在他们的二次传播和戏仿的同时也被“土味”同化了。娱乐至死的时代,政治、经济和结构压力被视为细纤维的东西,因为它们不易于吸收和消化。反而是简单传递快乐的粗纤维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但一味进食粗纤维也会导致青年人的营养不良。

2.3  网络迷因运动下身份与价值认同的构建

土味视频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在大量的模仿中实现的,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将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基因称为模

因[5]。土味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完全出于网民的自发行为,不受外界力量的控制,因此模因在其中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从众多的土味视频来看,重复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例如,在“社会摇”被封杀之后,又出现了“影流之主”。“影流之主”原为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中一个有影分身技能的英雄,被快手上的创作者改变之后引来了众多社交软件上博主的模仿。由此,社会摇从街头群舞变为了独舞。配合着固定的背景音乐“如果让你重新来过,你会不会爱我。”正因为其舞步简单容易模仿,而且在土味视频博主的号召下引发众多网友“交作业”,从而在短时间内得以病毒式的传播。

从表面上来看,土味视频以猎奇的特征吸引着网友的注意。但从深层次上来看,这类视频传递着底层对社会的期待。传统媒体时代,小镇和乡村的群体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技术的赋权使他们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与那些视频剪辑精美的技术流相比,土味视频的制作者水平有限,只能用特殊的符号互动方式完成对自我身份的构建,即用“夸张”来营造噱头,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注意力经济下,使这些创作者和表演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围观,他们从“双击”“666”中获得了满足感,从而引起了更大规模的模仿和围观。以“牌牌琪”和“giao哥”为例,前者掀起了“社会摇”的风潮,后者则被封为“土潮”界代表。两者的成功不同程度的引导着土味文化的风向。塔尔德在其著作《模仿论》中提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创造就是模仿,而模仿是大多数的,创造是少数的。土味视频就遵循着模仿的规律,在短时间内掀起一阵“土味狂潮”。他们从土味文化的生产和互动中寻找群体的归属感,同时也完成了曾被主流文化排斥在外的土味文化的叙事结构,进而获得了身份与价值认同的建构。

3  对土味文化流行现象的反思

3.1  审丑文化的异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人们对丑的感知引发了对美的追求,在原始社会,人们因认知上的缺陷对自然存着敬畏之心,由此设计出的图腾大多都是面目狰狞,具有震慑性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神灵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变化,与面目狰狞的图腾形成了对立面。因此,人们对“丑”的感知由来已久。但是,“审丑”一词,是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在罗森克莱兹发表《丑的美学》之后,审丑文化才被社会广泛接受,但审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丑,而是通过批判丑来歌颂美。这种艺术批判形式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到,比如莫言擅长用极具荒诞故事来批判社会,余华用冰冷的视角呈现惨淡的悲剧。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审丑都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美。但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技术的赋权,土味文化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审丑文化”。人们不再为了追求美而审丑,而是出于嘲笑、戏谑的心理麻木审丑。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感受到作为人之存在的感性劳动,而是作为工具被使用,这个过程导致了人的‘异化。”[6]从快手到微博,土味视频收获了一群更高学历和高审美的受众,但他们并非带着批评指正的态度观看土味视频,而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观赏他们的表演。2018年一个题为“人们抱着什么心态看土味视频”的话题冲上了知乎热搜榜,一条点赞最多的答案为“因为看到一个傻子,就想让大家看到让他成为大傻子。”虽然平台使失语群体了发声的机会,但也在无形之中制造了巨大的文化区隔。

3.2  文化区隔造成阶层的撕裂

土味文化被商业和资本收编,从表面上看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草根阶层有了主动言说的机会,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权威和主流文化对草根文化的认同。单从对“土味”两字的解读上就带有强烈的偏见和歧视,自土味视频诞生以来就被贴上尴尬、浮夸、俗气的标签与剪辑精致的视频格格不入。但土味文化在用自身独特的标签获得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提出的,他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这种积累的劳动被排他性地占有,成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并决定了社会结构和资本拥有着的社会地位[7]。城乡结合部青年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社会资源决定了其与大城市的精致的主流文化存在着区隔,这种区隔最终落在身处不同的阶层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差异上。

土味视频从快手到微博收获了更多的受众,其中以微博为主的受众群体大多拥有较高的审美和知识层次,他们大多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看这些人的表演。这些视频被“土味挖掘机”和“土味老爹”搬运到微博加以嘲笑、讽刺的语言供微博受众观看,土味视频在微博平台上一直作为一种“他者”而存在,是不同于微博大多数精致视频的所谓“其他阶层符号”。正如戴维·哈维提出的“城市人一直是一种阶层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是“你我有别”的文化鄙视链。

4  结语

应该承认,土味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的是部分暂时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体系、获得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人群的文化自我认同。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下,处于小镇和农村的青年苦于“走出去”的问题,土味视频作为他们创造的符号体系,可以暂时使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表达自我,发泄现实的焦虑和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味文化体现出一定“合理性”。但是在景观社会下,商业和资本利用其“夸张性”做噱头,带入流量从而获得报酬。使土味视频的“表演性”越强,成为批量生产的复制品,从根本上背离土味文化本身的“合理性”。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会造成不同阶层间的文化撕裂。因此,对待土味文化应多些合理引导,而不是一味抵制。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应该坚守主流价值的底线,积极疏导,才能化解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主流引导下多元文化互动共生,使得主流文化更加具有兼容性和共享性。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20.

[2]陈亚威.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J].东南传播,2019(4):75-77.

[3]杨萍.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9(3):24-28.

[4]陈志翔.抵抗与收编:“土味视频”的亚文化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8,9(7):74,76.

[5]顾明敏.城乡接合部的摇摆:“土味视频”的意义指向[J].文化艺术研究,2019,12(2):28-33.

[6]薛楠.工具理性视域下人的自由——兼论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J].学理论,2019(10):62-63.

[7]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猜你喜欢

模因亚文化
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把脉“腐败亚文化”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
英语教学中模因复制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