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高管团队认知结构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0-12-24庞长伟
庞长伟 王 琼
(1.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创业企业的经营主导逻辑发生变化,驱动着商业模式变革热潮的兴起,而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也逐步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提升经营业绩的重要驱动力[1]。然而,对蕴含于商业模式设计中能产生竞争优势来源的关键属性提炼不足[2],使得现有研究无法有效地解释:为什么有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可以取得成功,如支付宝的移动支付;而有的商业模式却在竞争中失败,如亿唐的个人虚拟社区服务。由此可见,即使企业对行业现行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和创新,但如果无法区分哪些商业模式设计理念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和获取的效率,哪些商业模式设计只是企业营销手段的噱头的话,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过程终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不仅无法构建竞争优势,还有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
当前对于商业模式属性的研究,主要从组织、战略和认知等理论视角展开分析。组织理论视角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易运作方式,能使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产品、资源和参与者的结构和交易[3]。企业在对外部环境、行业竞争和资源能力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组织运作模式和管理架构进行调整,以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企业关注的核心在于商业模式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3个方面。战略管理视角研究以竞争战略理论为基础,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关于交易伙伴关系的客观结构安排[3],关注商业模式构建的资源与能力基础如何带来竞争优势。李靖华等[4]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建立在企业对不同资源和能力重构,以及利用基础上的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的途径。商业模式构建与发展需要适应、更新、获取或建立新的资源和能力,支撑基础架构的资源和能力机制是企业商业模式运作的重要保障。认知视角研究则以认知理论为核心基础,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决策者主观认知图式在组织运作上的映射。决策者对于企业的经营范围、价值创造、运作方式等的理解形成独特的认知范式[5],促进管理者建构价值创造活动逻辑的形成和发展。创新性商业模式设计并非仅仅起源于环境威胁或突变,而是来自于创业者头脑中存储的有关价值创造活动的图式突变[6]。迟考勋等[7]发现,商业模式设计反映了创业者建构价值创造活动逻辑的认知过程,而创业者/管理者个体认知的多样化,则是引发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的源泉。张敬伟等[8]认为,决策者的认知结构和模式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促进了信息过滤、解释和决策,创业者的经验和观察碎片所触发的类比推理、概念组合等心理机制,以及对新信息的扫描与加工,是企业形成最终的商业模式形态的认知基础。刘刚[9]也指出,个体根据先前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因果关系链条进行重构的认知过程,是企业商业模式结构设计和创新的重要前因驱动力,创业者认知风格和方式的差异,导致不同路径的商业模式多层次结构创新。
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视角聚焦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认为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属于“被动”的组织变革过程,忽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商业模式设计过程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创业者通过持续主动地试错,以推进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体系的构建。叶竹馨等[10]发现,创业团队的认知结构影响组织对创新行为的价值判断,进而决定企业创新决策的战略制定。SOSNA等[11]指出,创业者的认知范式和特征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
虽然诸多学者都从认知视角探讨了商业模式的前因问题,但是关于创业企业管理者认知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依然模糊。NARAYANAN等[12]指出,企业的战略决策受到认知结构的影响。认知结构是组织和管理者相对稳定的特征和重复的行为模式,认知结构的差异往往导致决策的迥异。以往研究尚未分析认知结构差异对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双重属性构建的影响,无法从认知层面揭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构建侧重点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拟探讨创业企业高管团队整体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通过对311家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验证相应的理论模型。
2 理论基础和研究述评
2.1 商业模式的双重属性
GEORGE等[13]从创业角度,将商业模式解构为资源结构、交易结构和价值结构3个维度,整合多个维度的商业模式概念,提出了研究创业企业创建和成长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构型视角。王迎军等[14]提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维度模型包含3个方面:市场定位、经营过程和利润模式。市场定位是创业企业在产品构成与顾客群体层面的主张;经营过程是确保创业企业的新定位确立、新目标创造、新角色扮演得以实现的结构与流程;利润模式则是商业模式架构的基础环节,保证创业企业成长所需的稳定收益。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由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缺乏明确性,导致研究的理论视角、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等呈现碎片化的现象,制约了商业模式研究的发展。杨俊等[2]通过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演变及理论逻辑的梳理和提炼,提出基于双重属性的商业模式分类模型,认为商业模式除了如何创造价值的基础架构属性,还包括关于如何塑造竞争优势的价值属性,有效推进了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
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属性,描述了企业如何运作和经营的主导逻辑。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创业企业在商业模式基础架构的构建过程中,注重对于影响交易内容和交易效率的组织结构和框架的调整。商业模式的价值属性,则聚焦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为组织带来收益的管理逻辑,揭示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的内在来源。商业模式构建侧重点的多样化,体现了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运营理念存在认知逻辑和结构的差异,从而导致商业运作模式定位的不同[8]。
2.2 高管团队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影响决策者战略选择、资源分配和组织变革等组织活动,受到社会、文化理念、遗传背景和认知学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5]。NISBETT等[15]认为,处于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倾向于关注整体背景和事物间的联系;而处于相对简单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偏向于从整体背景中分离出事物,聚焦事物本身的特征。他们在对比东西方人的认知思维模式后,提出认知结构可分为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而这两种思维模式是影响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因素[5]。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认知模式,将事物与内外部环境视为统一的整体,关注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基于直觉推理对事物间的关系、影响机制等进行预测[15]。EPSTEIN[16]认为,倾向整体性思维的个体,更容易改变认知模式,强调被动式体验、自然整合及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当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呈现整体性思维模式时,面对多变的企业外部环境,管理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倾向于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作出判断,最终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维护与均衡多方关系及利益的结果。
分析性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认知模式,倾向于将事物与所处的环境分离开来,探索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基于规律规则等方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和预测[15]。EPSTEIN[16]指出,具备分析性思维的个体往往不会轻易改变认知结构,而更加注重主动式体验、抽象整合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性思维关注事物的特殊性,而非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当企业的管理者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时,将聚焦企业与行业竞争对手的差异,从而发现企业发展的独特性,设计出区别于行业通用的商业运作模式。
2.3 基于认知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
当前,学术研究一方面从认知惰性角度出发,探讨管理认知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机制。GERASYMENKO等[17]认为,商业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较大改变,这意味着对主流商业逻辑的否定,会引发认知层面的抵触。VELU等[18]指出,由于管理者自身知识背景及管理经验等的差异,可能会对新创商业模式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不利于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固守处于盈利阶段的商业模式,也会导致管理者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怀疑。现行商业模式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共享认知机制,说服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商业模式变革,是认知视角研究的重要课题。OSIYEVSKYY等[19]从资源与能力视角开展研究,发现创业者的机会感知能力将降低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知抵触,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另一方面,基于高阶理论视角,学界关注高管团队认知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机理。赵丙艳等[20]指出,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高管团队被视为企业的核心决策层,是最有影响力的管理中枢,担负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无疑是企业组织设计和管理变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MARTINS等[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管理者先前认知图式创造性组合的结果,引发对交易伙伴关系的全新认识,从而形成新型商业模式。ASPARA等[21]通过1990~1996年间Nokia商业模式转型的案例研究,发现高层管理者的认知过程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变革的决策。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作为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方式,商业模式创新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认知结构、方式和惯性等方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持久和基础性的。以认知理论为切入点,可以较好地揭示企业商业模式变革的内在机理,也有助于呼应“认知是新企业商业模式形成起点”的观点[8]。
3 研究假设
HAMBRICK等[22]开创性地提出了高阶理论。该理论以有限理性为前提,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做出战略选择和判断时,会受到人格特质、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高管团队在先前工作中塑造和形成的认知基础,将对企业战略发展蓝图产生不同的解读,导致差异化的行为选择。阎婧等[23]指出,高层管理者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环节。由此,基于高阶理论视角,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认知结构,将成为影响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重要因素。
商业模式作为跨越组织和行业边界的商业活动交易体系,除包括企业自身的生产、营销、物流和售后等管理流程之外,还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合,才能促使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和运转。商业模式基础架构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活动,涉及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创业初期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更需要特别关注影响自身成长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当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整体性思维更强时,在组织架构设计过程中,将着重关注事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以整体化、系统化的视角,审视商业模式体系中各种商业要素和利益关系,促使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设计更为合理和有效。基础架构在整体化思维的指导下有利于均衡各方利益,保障整个商业模式的顺利运转。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整体性思维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进入行业之初,由于自身资源与能力相对匮乏[8],无法与行业内成熟企业进行直接竞争。由此,创业企业往往选择被成熟企业或大企业所忽视的细分市场,以此作为市场开拓的突破口,这决定了创业企业商业模式运作的价值诉求,是在特定细节或流程方面为客户带来价值体验和增值。随着整体性思维的增强,创业企业可以关注到商业模式整体的联系,把握商业模式各个流程管理间的关系。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化的组织管理范式,整体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有利于企业取长补短,促进组织各个系统模块的协调配合[17],促进创业企业组织运作效率的提高和商业模式价值的获取。
然而,当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整体性思维过强时,企业执着于从整体视角设计商业模式的组织架构,忽视某些运作流程或管理架构的特殊性。在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的特定流程或组织结构有可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单纯地模仿业界知名企业的经验,照搬系统化的商业模式设计,有可能导致大量宝贵的资源集中在商业的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制约客户价值诉求的创造和产品/服务的推新,降低商业模式的盈利水平和价值创造。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整体性思维与商业模式价值属性呈倒U形关系。
分析性思维关注事物本身的特征属性,强调探索和发现事物的独特性[15]。当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较弱时,管理者无法准确识别企业商业模式的特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创业企业选择模仿行业内成熟运作的商业模式,可以用较小的组织管理成本,设计符合行业运作范式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基础架构[24],获得市场认可与合法性,为创业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高管团队分析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创业企业开始关注商业运作流程和管理的特征。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设计开始呈现创业企业自身的烙印和特征,但仍然会受到行业运作模式的影响[13]。这个阶段的商业模式设计,可能出现多种设计理念和管理风格的冲突,导致成本上升,降低商业模式基础架构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当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很强时,企业非常重视发展过程和管理架构的特殊性。管理者从特殊性中发掘企业新颖性商业运作的可能,并在基础架构设计中引入区别于行业惯例的运营模式。特殊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有助于企业构建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这成为创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戴尔的“直销模式”就是一个代表性例子。戴尔的生产和销售流程,以精确管理、顺畅运作和超高效率而著称,有效地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并在流程简化方面拥有550项专利。戴尔的管理者敏锐地分析出企业在流程简化方面具备的独特性,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和模拟的,由此开创性地构建了“直销”商业模式的基础运作架构。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与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呈U形关系。
分析性思维有助于创业企业识别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点。基于行业发展逻辑和法则的分析,企业可以准确判断自身的特定竞争优势。在分析性思维的指导下,企业着力发掘发展过程中区别于行业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特征,形成企业独特的管理方式和风格。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能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影响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创业企业忽视各个商业运作环节的联系,缺乏对各环节资源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和识别,而是从整体视角进行资源投入和管理,有可能导致资源覆盖面过广情况的出现,降低资源利用的效率。创业企业需要集中有限的宝贵资源,投入到可以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和回报的价值点上,这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8]。在分析性思维的指导下,管理者将善于发掘商业模式的关键盈利点,“以点带面”从小的细节和领域中构建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优势。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正向影响商业模式价值属性。
综上,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
图1 概念模型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企业访谈和文献回顾的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初步完成后,课题组随机选取了南京市玄武和鼓楼创业园的20家创业企业进行预调研。通过预调研,使得调查问卷的设计更加符合创业企业实际的运作流程,保证问卷填写人能够准确地理解问卷中各题项的内涵,保证问卷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在正式调研阶段,课题组在2018~2019年分别对陕西、山东和江苏的企业进行调研,样本企业来自服务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多个行业。由于受到课题组人员数量和调研时间的限制,共向三省创业园区等创业企业发放了500份问卷。调研过程中,在一家企业由两位调查者对受访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调研,当场填写内容相同的A和B两份问卷,并进行审核,发现漏填等及时进行补充。最终回收问卷342份,其中31份问卷由于测量指标填写不完整等原因被排除,最终有效问卷为311份。问卷的回收率为68.4%,有效率为62.2%。
为了检验未回收偏差,遵照LAMBERT等[25]的方法,课题组整理了所有未回收企业的特征信息,并将这些企业同311份有效问卷进行对比。通过对两个样本组的企业规模、年龄进行T检验,发现回收企业和未回收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
4.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通过Likert 5阶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问卷填写者按照1~5之间的数字衡量每个题项与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吻合程度。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1)自变量: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根据魏泽龙等[5]和NISBETT等[15]的研究,分别采用5个指标测量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
(2)因变量: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属性和价值属性沿循ZOTT等[26]、杨俊等[2]的研究,分别采用6个指标测量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3)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市场环境特征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企业年龄用企业成立到被调研时持续经营的年数测量。为了避免数量型变量分布左偏或者右偏带来的数据误差,采用企业年龄的自然对数转换值测量。企业规模反映组织资源存量的富裕程度、影响企业资源投入的程度。本研究采用企业员工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并且同样采用员工数量的自然对数转换值测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可能区别于其他企业,需要对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控制:0为非高新技术企业,1为高新技术企业。基于DESS等[27]、魏泽龙等[5]的研究,采用5个指标对环境动态性进行测量;分别采用4个指标来测量环境包容性与竞争强度。
本研究变量测量题项及因子载荷见表1。
表1 变量测量题项及因子载荷(N=311)
续表1
5 实证分析
5.1 信度、效度与同源方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7个因子:环境动态性、环境包容性、竞争强度、整体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和商业模式价值属性。采用Cronbach’sα系数评估各变量的信度,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α系数都超过0.70,说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组合信度。多因子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所有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χ2=556.694,df=203,χ2/df=2.742,RMSEA=0.075,RMR=0.018,TLI=0.930,CFI=0.938,IFI=0.939,NFI=0.907,GFI=0.863),说明模型拟合良好,所有构念聚合效度通过检验。收敛效度检验通过平均变异抽取值(AVE)和组合信度的数值判断。表1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600,组合信度数值也都大于0.700,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区别效度通过各变量AVE的平方根是否大于变量间相关系数判断。表1中各变量AVE的平方根中最小为0.792。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见表2)。由表2可知,变量间最大相关系数值为0.495。对比可知,各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系数矩阵(N=311)
同源方差问题是统计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鉴于调研过程中,每个样本企业都是由两个中高层管理者填写,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同源方差带来的影响,在统计分析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选择来自同一样本的两份问卷。由表2可知,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600,说明变量间的区分度比较明显,实证检验受到多重共线性威胁的可能性较小。为了进一步检验多重共线性,还分析了VIF指标,所有回归方程结果中,VIF均小于10。由此,多重共线性问题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小。
5.2 假设检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Stata 15.1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回归结果统计(N=311)
表4 基于企业年龄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首先,检验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等控制变量对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整体性思维与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的关系,在模型1a中加入整体性思维得到模型2a。结果显示,创业企业的整体性思维显著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β=0.396,p<0.001)。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
为了验证整体性思维与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模型1b中加入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的平方得到模型2b。结果显示,两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0.313,p<0.001),表明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整体性思维与商业模式价值属性呈倒U形关系。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
为了验证分析性思维与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模型1a中加入分析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平方得到模型3a。结果显示,两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165,p<0.05),表明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与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呈U形关系。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
为了验证分析性思维与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模型1b中加入分析性思维得到模型3b。结果显示,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显著正向影响商业模式价值属性(β=0.400,p<0.001)。由此,假设4得到验证。
5.3 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从企业年龄、企业规模、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3个方面对样本进行分组,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
基于尽可能保证分组样本数量均衡的原则,将企业年龄(企业创建到调研时年限的自然对数值)小于等于1.10的样本企业设定为小年龄企业组,数量为172;企业年龄大于1.10的样本企业设定为大年龄企业组,数量为139。同理,将企业规模(企业员工数量的常用对数值)小于等于1.78的样本企业设定为小企业组,数量为158;企业规模大于1.78的样本企业设定为大企业组,数量为153。高新技术企业组样本数量为165,非高新技术企业组样本数量为146。稳健性检验结果分别见表4~表6。其间大部分回归结果显著,而且与表3的结果一致。尽管少量数据不显著(如表4中模型3a的年龄大企业组和表6中模型2b的非高新技术企业组),但回归系数的正负方向与表3的结果一致。由此,通过分样本数据的Stata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表5 基于企业规模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表6 基于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创业企业高管团队的认知结构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①整体性思维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商业模式基础架构设计属于系统化活动,当高管团队的整体性思维更强时,注重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设计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商业模式运行。②整体性思维与商业模式价值属性呈倒U形关系。随着高管团队整体性思维的上升,整体化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组织内部各业务模块的协调配合,促进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然而,整体性思维过强时,创业企业可能忽视自身商业模式运作的特殊性,单纯地模仿和遵循行业惯例将降低企业发现独特价值增长点的可能性,制约价值获取能力。③分析性思维与商业模式基础架构属性呈U形关系。高管团队的分析性思维增强时,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设计将呈现出企业自身的特征,但仍会受到行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不同设计理念的冲突将提高管理成本,降低商业模式设计的效果。而分析性思维很强时,企业重视组织架构的特殊性,构建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④分析性思维正向影响商业模式价值属性。在分析性思维的指导下,创业企业注重自身的优势与特征,利于形成企业管理方式的独特性,发掘商业模式获利的关键点。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如下:①已有研究从认知视角出发,研究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问题。然而,尚未探讨高管团队认知结构的差异对商业模式不同属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高阶理论和认知理论为基础,阐述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对商业模式的基础架构属性和价值属性的作用机理,拓展了认知视角下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②挖掘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形成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2]。本研究积极响应这一研究主题,从创业企业高管团队认知结构出发,回答了创业企业设计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内在机制在于高管团队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差异,揭示了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①高管团队认知的情境化研究。高管团队的认知范式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分析高管团队认知结构是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产生差异化的作用机理。②高管团队认知结构的新发展。探讨网络化、平台化和智能化等情境下创业企业高管团队认知结构的新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高阶理论研究。③纵向研究的必要性。商业模式设计与高管团队认知范式存在一定的时间顺序,横截面数据的应用对于研究结论将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未来研究中,引入纵向数据将可以更严谨地论证高管团队认知结构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