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
2020-12-24李倩倩谭凌波
苏 勇 李倩倩 谭凌波
(1.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 3.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4. 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 5.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巨大成就,2019年世界财富500强上榜企业达129家,本土企业在多个行业取代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市场领头羊。同时,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速,逐步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涌现出一批杰出企业家,在带领中国企业从生存到发展、从国内到国际、从做大到做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国已经成为管理与组织研究的一个合法与可行的情境[1]。特别是近10年,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经历了管理哲学讨论到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关系研究的转变。胡国栋[2]的研究是将管理哲学的思辨型争论纳入了科学哲学的讨论框架,使得本土管理的哲学争论告一段落;苏敬勤等[3]则在哲学和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建构的两大视角和相关路径。由此,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完成了从哲学基础、研究范式到实现路径的发展和演变。接下来,如何通过学术研究的实践来构建扎根传统文化,符合现代学术规范,融合西方理论的普适理论,将是又一场硬战。
中国本土管理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论开发,而离开“经验研究”的语境,则很难实现众多学者提倡的“多元研究范式”之本土管理理论构建[4]。“宏观思维与操作性的结合”对大多数学者又很有难度,因此,针对目前本土管理理论研究解读多于实证、诠释多于建构、思辨多于经验的现状,研究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土管理实践关系进行经验研究,以构建高层次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企业实践,拟通过对21位行业领先企业家及其高管团队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方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实践影响的相关路径及包含要素的理论建构。本研究对于在经验数据上本土高层次管理理论具有理论贡献;同时,对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的提炼和总结也具有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文献回顾
传统文化视角对中国管理实践进行研究并构建本土管理理论是重要问题。近10年,关于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存在及构建涉及3个根本问题:①中国本土管理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即,因何而存在,为什么应该并可以存在?②中国本土管理的主体哲学是什么?即,如果其存在具有哲学基础,其主要的管理哲学是什么?③如果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有相应的管理哲学,其实现路径是什么?以上分别是中国本土管理的或然、本然和应然问题。
2009年齐善鸿等[5]提出中西方管理哲学融合观点,到2016年胡国栋[2]提出科学哲学视角下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理论拓展和范式整合,是第一阶段,以对管理哲学的争论为主。2012年,李培挺[6]对国外管理哲学讨论并对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提出建议。2013年,自李平[7]提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并且其本源在道家观点之后,中国管理哲学进入争论期:李鑫[8]、吕力[9,10]、韩巍[11]、巩见刚[12]、齐善鸿等[13]、胡国栋[14]等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吕力对陈明哲的访谈[15]更凸显精一和双融的管理哲学……一时间,颇有百家争鸣之态。
其后,或者是关于管理哲学的争论已达成某种默会的共识,或者是逐渐意识到管理哲学之争已陷入形而上学之路,又或者,中国管理实践为学者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经验素材——关于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的焦点,开始从管理哲学向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本土化情境与本土理论建构方向发展。
思辨分析、案例研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土管理实践的关系。单峰[16]提出和谐管理思想,李鑫[17]提出X整合主义,陈劲等[18]提出“第四代管理学”的概念;谢佩洪[19]、齐善鸿等[20]对传统文化与本土管理的融合提出建议;赵向阳[21]则倡导传统文化应该走入管理学经验研究。随之,学者们逐渐运用案例研究进行本土理论建构[22,23]。
针对WHETTEN[24]提出的中国本土管理学仅存在于所有西方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本土管理现象之时的观点,华人学者进行了多方研究,以表明中国本土管理在特性、情境和构念上都因特殊性而存在。应鼓励引用本土文献、阅读本土资料、收集本土数据[25]。其中,传统文化是构建本土管理理论的核心理论视角。学者们倡导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融合观[3]。相应地,本土创新理论如东方管理理论[26]、和合管理理论[27]、和谐管理理论[28]、道本管理[29]等都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且,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对管理创新[23]、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等都具有显著影响[22]。以本土构念为基础的理论建构,如关于差序式格局、关系、中庸等的研究,则被认为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管理学者贡献最显著的地方[21]。
可见,传统文化在本土管理理论、中国管理实践和本土管理构念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哲学基础—范式框架—理论建构”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管理中的研究发展是令人欣喜的。然而,仍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管理实践到底有何影响?除了高度嵌入和情境化的案例研究及相应理论建构,如何运用更广泛的经验数据来实现本土管理研究更高层次的理论开发?特别地,如同苏敬勤等[23]指出的,当本土管理理论并非单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也大量融入西方管理客观知识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对于这些问题,尚需探索。
3 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实践关系进行经验研究,以构建高层次理论。考虑到以假设为基础的实证研究难以构建高层次理论,单案例或多案例研究则难以实现理论的普适性验证,因此,笔者对行业中多家领先企业进行访谈,获得一手调研数据;之后采用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探究,以实现理论建构。CHARMAZ[30]提出的建构型扎根理论,秉持相对主义的本体论立场,认可研究者对数据结构的参与性,以及数据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可以被建构和认知,因此更适合高层次理论的建构,特别是同时具有探索性和验证性的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关系研究。具体地,先对访谈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开放和聚焦编码,用以确定中国本土企业家的管理特点、观念和实务,实现要素识别;再通过理论编码揭示各要素之间、传统文化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1 文本来源
本研究利用访谈记录新产生的文本和网络资料等已有文本作为数据来源,用于描述性推论或因果关系推论。对于访谈记录产生的文本,当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利益相关并认为其非常重要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若当事人不便或不愿袒露真实想法,则可使用包括公共记录、网络讨论及来自数据库的以往的质性材料等已有文本。由此,新产生文本和已有文本的混合将有助于获得全面真实的资料。本研究采用与中国各行业优秀企业家的深度访谈,获取关于其管理思想的一手文本;同时,运用网络、公司等保存的已有文本,作为背景资料或分析时的补充。
3.2 抽样访谈
由于质性研究的目的并非广泛推论,而是通过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行为和影响过程来构建理论,本研究选择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或事进行目的抽样。
在筛选样本企业家时,首先确定基本标准:①企业为行业内领先;②企业家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经过中国企业家协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推荐,首先由研究团队推荐名单进行初筛;然后,管理专家和专业的财经媒体组成8人评选委员会,对候选企业家名单进行提名和筛选,确定访谈对象;再者,每位企业家配备一个由3~4位博士生领衔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与目标企业取得联系,征询其意见并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对象包括企业家本人、企业高管及普通员工。对企业家的访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企业发展历程、主要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看法、有特点的管理实践;对高管的访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战略和管理实践;对员工的访谈围绕如下基本问题:对公司文化的理解、对公司管理的评价。其中,对企业家的访谈是本研究的主要文本来源,对高管和员工的访谈用于验证企业家访谈的内容,实现多方印证。
经过2014~2017年3年筹备和实施,最终获得了21位企业家及其高管团队的访谈资料。当理论抽样的分析结果不能产生新的理论见解时,可以被判定为理论饱和[31]。本研究采用“理论的充分性”,即是否拥有了数据所表明的类属来对扎根理论的合法性进行评判[32]。由于最后两位企业家访谈的理论贡献较小,笔者认为出现了理论饱和,因此停止理论抽样,完成数据收集。最终,样本企业员工人数为0.5万~71万人,2017年营业收入最低为21亿元,最高达23 601亿元,涵盖多种行业。样本构成见表1,每位企业家访谈时间为两小时或以上,最终获得访谈逐字稿共计44.6万字。
表1 样本企业及企业家构成
3.3 文本分析
考虑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实践的研究问题,即便力求客观,也难以避免研究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影响,因此,采用建构型扎根理论文本分析方法,包括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
3.3.1开放编码与聚焦编码
开放编码即初始编码,采用分团队、分批次的方式对资料进行逐句分析。编码时扎根于数据,保持开放性而非依赖已有的概念,为数据的词、句或片段命名,界定涌现的概念,并发现范畴以归纳概念。在初始编码阶段,一共有管理领域的4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2位副/助理教授。其中,8位研究生对资料进行分组独立初始编码后,由2位副/助理教授对其编码结果进行反复对比、核查和确认,以确保编码的信度。
聚焦编码依据“将编码分类到某些变量上,使得这些变量能够按照某一理论和核心变量足够显著相关”[33]的原则进行。通过对初始编码所形成的范畴根据提及频次、范畴内涵、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等选择核心范畴,完成编码的聚焦以综合和解释更大范围的数据。经过对开放编码进行多次整理分析和选择,本研究从资料中抽象出15个核心范畴;进一步地,这15个核心范畴归为3个理论类别: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实务。由于访谈稿信息量大,初始编码繁多,仅报告部分编码及例文。需要说明的是,围绕传统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之主题,本研究在分析时关注企业家的总体思想、对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看法,以及管理实践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管理思想相关的部分。并且,对于管理理念的聚焦编码,本研究着力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哲学理念的联系,具体阐释如下。
(1)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指企业家对管理实践的认知总结,以及对战略层面的深层思考,是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在管理上的思维映现。本研究在8个一级聚焦编码的基础上,归纳出4个二级聚焦编码,分别命名为:心念(直觉)、易念(权变)、常念(恒定)和合念(整体)(见表2)。
表2 管理理念的聚焦编码和开放编码及引文示例
心念指听从内心、随心而为或者凭借第六感进行判断,体现了管理决策中的直觉一面,典型的包括“内心的召唤”(C2-4,27,21-22)、“创意与瞬间”(C2-1,15,24)、“冲动”(C2-6,2,31-33)等条目。相较而言,这是提及率较少的一部分。
易念,体现了管理决策中的权变观,包括顺势而为(顺势)、抓住机会(寻机)和适应变化(应变)。顺势而为是依据形势判断方向、确定目标、采取行动的理念,包括直接提及“顺势而为”(C1-7,11,12-13)或其与“大势判断”(C1-2,19,6-8)和行动选择的关系(C1-7,11,12-13)。寻机则是指从变化中寻找机会,中国管理者的理念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在变化中抓住机会。典型条目如“问题与机会”(C2-7,5,30)、“创业与时机”(C3-6,99,8-10)、“商机与战略”(C3-7,111,18)。应变则是指如何适应变化甚至是主动变化,典型条目包括“与时俱进”(C3-2,25,19-20)、“随环境变化而变化”(C1-7,2,1-4)。
常念则体现了企业家恒定的态度,包括纵向时间轴的坚持和横向业务轴的专注。关于坚持,包含了坚定、不放弃等要素,如“所以我想你不要被别人左右,你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C2-1,12,13);“如果你真想让你的企业活到100年的话,你就不会为外界所动,你就能够沉得住气”(C2-7,14,33-34);“……要持之以恒。既然选准这个目标了,绝不回头,绝不要轻易说放弃”(C1-6, 21, 15-17)。关于专注,则包含了对目标和产品的集中,比如“必须锚定目标,然后每一步都为这个目标去做铺垫”(C1-6,12,6);“很多企业家做很多不同的投资,我担心很难做好,最终可能还是吃亏”(C3-1,13,12-14)。
中国企业家管理理念中最后也是提及最多的是合念,即整体观,包括系统和开放两个维度。系统体现在对企业的部门/职能与整体、企业与行业、共享经济等方面的认识,包括“企业是系统工程”(C3-4,62,1-2)、“供应链是完整网络”(C3-4,62,11-16)、“价值链与共享经济”(C3-6,93,20-21)等条目。开放体现在与相关利益者、行业上下游等合作、开放、共同发展的态度,典型条目包括“企业与合作”(C2-7,18,7-11)、“开放与市场”(C3-7,106,26-27)、“竞争与协同”(C3-7,106,31-32)、“互联网与参与”(C1-2,9,22-24)等条目。
(2)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指企业家对东方管理、西方管理的理解和运用之基本立场,体现了东方管理思想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本研究在开放编码基础上,形成8个一级聚焦编码和3个二级聚焦编码:操作维度的立足本地、结构维度的中西合璧和指向维度的全球格局(见表3)。
立足本地可以看作管理模式的操作维度,即管理要基于本地实际,包括内化、创造和外化。内化指无论引入何种思想都要结合中国实际,杜绝照搬和拿来主义,典型条目如“与中国实际结合”(C1-6,13,14)。创造指立足本地并具有自创意识,如“创造新的生存模式”(C1-6,14,15-16)。外化指已经国际化的企业在当地的管理也体现出本地化倾向,如“就近落地”(C3-2,28,8-10)、“结合地缘”(C3-6,92,13-14)。
中西合璧可以视作管理模式的结构维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双融。企业家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的一些思想是企业的魂,是“精神层面”的内容(C3-3,43,27-31),“指引心灵的东西”(C2-8,26,21-26),所谓中学为体。同时,“善用经理人”(C1-5,11,18-21)、“采用西方思想做事”(C3-3,43,27-31)则体现了西学为用。更重要地,通常主张两者结合,即双融,典型的表述如“兼容并包,融合中西之道”(C1-1,25,5),更具体地,关于如何双融还是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老子2 000多年前说的东西还真是现在互联网的思维。我们从这里面得到哲学思想;至于管理上的东西,更多的还是学德鲁克的”(C1-1,19,16-18);“我们走的是中西合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来和西方现代管理中西汇通”(C1-4,12,20-21)。
表3 管理模式的聚焦编码和开放编码及引文示例
中国本土企业家的管理模式还体现了全球格局的指向维度:企业家们以打造世界级一流品牌和全球领导者为己任,不仅要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双融的管理模式,还希望能将企业和管理带到全球。比如,“打造世界级产品”(C1-2,2,2-3)、“超越国际品牌”(C1-4,18,24-27)、“做世界第一”(C2-1,3,25-26)、“创造国际适用的新模式”(C3-6,98,27-28)等。
(3)管理实务管理实务是企业家在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方式方法和行动。这是数据中最丰富的一部分。通过编码,得到17个一级聚焦编码和7个二级聚焦编码,包括:市场(客户导向)、生产(工匠精神)、组织(创新、变革、调整)、人才(激励、年轻化)、战略(意识、长期导向、预见未来、环境分析)、领导(家长式、家文化、个人表率)、社会责任(伦理、利他、责任)(见表4)。为架接起西方管理和本土管理的桥梁,本研究在编码时使用常见概念,对于其无特殊之处的基本意涵不另做解释,仅就其特点表述如下。
表4 管理实务的聚焦编码和开放编码(示例)
在市场体现的客户导向方面,中国企业家特别提到将用户变成“自己人”的理念(C1-2,9,26-28)。在生产的工匠精神上,除了谈及工匠精神的内涵,更多的则提到“超越西方500强”(C2-4,46,15-16)等涉及民族责任感和中国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工具价值。组织管理包含了创新、变革和学习3个维度,其中,创新和变革讲究颠覆和快速,学习则重在复盘总结和迭代提升。人才管理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的激励和鼓励,以及对队伍年轻化的倡导。在战略上,包括战略意识、长期导向、环境分析和预见未来。特别地,在环境因素中,跟党走、政府支持、国家发展等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政治觉悟和中国政府对企业的支持。领导方面颇具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为家长式领导、个人表率和相应的家文化打造。最后,中国企业家显示出很高的社会责任感,且观点集中。本研究总结为坚持正向价值观的伦理原则,对相关利益群体及社会和祖国的利他倾向,以及囊括经济、社会和环保的具体责任意识。
3.3.2理论编码
理论编码意在将开放编码和聚焦编码所获得的实质编码整合为可用于理论构建的假设,表明彼此之间是怎样发生联系的[33]。为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实践关系进行经验研究以构建高层次理论的研究目标,本研究在实质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编码,在以下方面实现理论建构:传统文化对哪些管理实践要素及如何对其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开放编码进行逐一分析,撰写备忘录,结合现有文献,不断比较整理,实现对该问题的理论建构。具体地,在编码的基础上,本研究保留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略去管理实务中与西方现代管理无大差异的因素,得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实践的关系模型(见图1)。其中,椭圆形和方框分别表示实质编码中的一级和二级聚焦编码;虚线的椭圆形属于理论编码中研究者的建构和诠释。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思想或哲学对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实务有不同的影响路径;管理理念更多的是对管理实务的影响;而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企业家在实际管理中对经验的总结、采用西方管理后的问题反思等复盘调整过程中,形成管理认知进而形成的不同管理模式,特别是立足本地和中西合璧。具体阐述如下。
(1)路径1:传统文化影响管理理念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应不同的本土管理理念:心学对心念,道家对易念,佛家对常念,儒家对合念。管理理念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特色:①心念可谓体现了王阳明在儒学基础上纳入释道等思想提出的心学理念,企业家听从“内心的召唤”(C2-4,27,21-22),与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观点不谋而合,亦即实践品格。②易念体现的是企业家如何看待和应对不确定性。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家不仅正视、确定不确定性的存在,即体现了《易经》中关于变易、变通的世界观;还包含了如何应对变化的典型道家观点,如“顺势而为”(C1-7,11,12-13)。③中国企业家在秉承易念的同时,还有另一个看似矛盾却互依的概念:常念。即,在变化中保持不变——坚持和专注,如“不要被别人左右”(C2-1,12,13)、“持之以恒”(C1-6,21,15-17)。相较而言,常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佛学思想。佛学讲四大皆空,却也讲戒定慧与精进。可以说,戒与定就是在无常中秉持有常,是一种典型的坚持与专注思想。④合念体现的是企业家对相关利益群体和环境的认识,倡导系统和开放两个方面。相较而言,更偏重管理理念的方法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思想之和合观。比如,认为要“把企业看作系统工程”(C3-4,62,1-2),要“与人合作”(C2-7,18,7-11),“不是竞争者……而是协同发展”(C3-7,106,31-32)等。
(2)路径2:心念、易念、常念分别或共同影响管理实务中的战略包括听从“内心的召唤”而做出战略选择“应该做这件事”,进而能够“坚持”(C2-4,29,21-23);“顺势”来找“规律性的东西”,进而保持“不变”(C2-4,5,1-3)等。战略意识和长期导向体现了坚持和专注的“常念”,如“战略……20年不变”(C2-7,6-8-9)、使战略定位成为“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工作”(C3-4,61,42-43)、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C3-3,35,18-20)等。预见未来则体现了“易念”,如顺势而为的“发展趋势判断”(C1-6,10,15-16)、“顺势不随流”(C2-4,5,1-3)、面对问题要有一种“危机感”的寻机(C3-4,65,34-36)。不同的是,环境分析并未体现明显的传统文化特色,却体现了中国制度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提及条目包括“依托改革红利”(C1-2,22,5-7)、“国家支持”(C1-5,8,16-18)、“好的制度环境”(C1-7,13,19-21);也体现了战略对环境的配合,如“配合国家政策”(C3-1,3,1)。
(3)路径3:合念则影响市场、人才和领导的整体取向具体的表现是将各方看作一个整体和系统,包容合作,如在市场方面将客户“变成自己人”(C1-2,9,26-28)、在人才管理上“凝聚小家发展大家”(C1-3,27,5-6)。明显地,领导风格体现了家长式、个人表率和家文化的特点:“言传身教”(C1-7,5,9-10)、“强调家的概念”(C2-7,7,6-8)等是合念的典型体现。
(4)路径4: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还通过其他观念直接影响管理实务在市场方面,某些维度与典型西方管理实务并无明显差异,如客户导向、工匠精神、战略意识等,某些维度或特殊方面则体现了儒家文化影响,包括:客户导向中,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如主张“把我们儒家讲的仁爱之心完全倾注到我们的顾客身上”(C1-4,4,12-14);还体现了中国式关系中的差序格局,如主张“要把用户变成朋友,变成自己人”(C1-2,9,26-28)。在生产方面,工匠精神体现了“信”,如谈到同仁堂340年的发展,“真材实料,干活不偷懒……做简单就是诚信”(C1-2,1,24-26)。在人才方面,人本管理、年轻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几无二致。但是,却在全员参与和激励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从儒家思想出发,“一切从人开始”(C1-4,40,39);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崇尚“以人为本的管理”(C2-8,2,26-28)。特别地,还有提及“乌纱帽来做担保给大家撑腰”(C3-4,56,5-8),有典型的“父母官”的意味和“义”的概念;通过全面导入“家文化”造就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西合璧管理”(C1-3,3,10-12)。
(5)路径5:组织复盘调整形成管理模式研究显示,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组织发展的复盘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学习日本、GE等管理方法后,发现不能解决企业的基本问题,只能“自己从中探索”(C1-1,10,25-28);中国人数众多,不适宜在管理上直接借鉴其他国家或照搬某个管理大师的模式,需要“潜心思考、总结教训、不断优化”(C2-7,7,17-20)。由此,管理模式体现了企业家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的基本立场。其中,中西合璧的维度最具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核心和根本(中体),如“儒释道……是企业的魂”(C3-3,43,27-31),综合西方思想和方法(西用),实现东西融合的管理模式(双融)。
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复合过程,并未得到一个明显的单一路径。应该说,管理模式是在传统文化浸润成长的中国企业家,在管理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复盘调整得到的一种实用、有效并最终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容纳现代管理的体系。该路径包括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认知带来的内生路径: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企业家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即管理认知,直接决定了其管理模式和管理实务与传统文化相关。比如,企业家认为“一个好的管理方式一定会和中国优秀思想文化有关联”(C2-5,13,21-22)。还包括经过实践探索回到传统文化的外返路径,其中企业家的管理认知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总结复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典型的提及包括:“干中学,学中干,但是要把握住主线是什么,势上是正确的,道上是正确的,不要犯错误,然后我们在细节上不断地改进”(C2-5,43,11-12);“我把这4种方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都去尝试”(C1-6,10,25);“观察下来发现,如果完全用西方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里面实践的话,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也发现很多中国非常优秀的公司,并没有完全学习西方的管理,他们独创了一些自己的管理思想”(C1-4,9,11-14)。
4 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回顾了本土管理理论的研究历程,得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完成了从哲学基础的思辨、研究范式的思辨到实现路径构建的任务,但存在解读多于实证、诠释多于建构、思辨多于经验的现状,如何基于经验数据,运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方法实现理论建构,开发更高层次的理论是一个重要议题。研究发现,本土管理实践包括管理理念(心念、易念、常念、合念)、管理模式(立足本地、中西合璧、全球格局)和管理实务3部分。
传统文化对本土管理理念、模式和实务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两家,佛家影响则难以与儒道相提并论。儒家文化主要影响“人”或“人的集合”相关的观念和实践,包括将各个主体视作整体的“合”的管理理念、全球格局的管理模式,以及源自“仁爱之心”的客户导向、人本管理和家文化、“诚信”的工匠精神,“义气”的家长式领导。道家文化或者更为渊远的易经,主要影响的是与“时”“势”“变”相关的理念和实践,包括“易”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是战略相关实践,以及组织中的复盘调整。从原因看,儒家更多是关于人或群体相关的价值观而衍生具体的方法论和实践,道家更多是从物或自然相关的世界观来形成更为抽象的理念或战略及方法。毕竟,所谓周易生儒道,同源不同向。陈炎[34]曾讨论了《易经》与儒道的关系。从辩证思想看,儒家对《易经》的发挥和利用受到维护现有制度立场的束缚,“天下大同”乃儒家在政治理想上的最高追求;道家则更具有辩证法的否定精神。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儒道两家对管理的不同方面有所影响:两者同源,各有侧重——儒家重视社会规范等方法论,道家则重视阴阳易变等世界观。
相较于以本土构念为基础的理论建构路径、案例研究,以及本土创新理论研究,本研究运用经验数据和扎根理论的文本分析方法,实现高层次理论建构,回答了“当本土管理理论并非单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入西方管理知识时,传统文化到底扮演何种角色”的重要问题[23]。对于中国管理研究的哲学本源问题,存在道家论、中西双融论、传统文化融合论等观点,但尚未有经验数据支持和具体机制研究。本研究则揭示了中西如何双融(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儒释道如何影响本土管理,以及儒道影响之异同。
本研究还有一些相关发现,限于主题和篇幅,未能深入分析和阐述。比如,本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和政府提供的政策制度支持被企业家高度认可,甚至作为其成功的必要条件(如C1-5,2,22-25; C1-2,22,5-7; C1-7,13,19-21)。吕力[35]曾提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需要有时空观。本研究时间框架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是一个足以体现并考察本土管理实践时代变迁的时间段;空间线索则涵盖多行业、多地区、多经营主体。在今后,考虑时间因素和动态变迁,对传统文化与本土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