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2020-12-24王甜甜郑东雪萨日娜谢艳芳张云山

武警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浸润性象限乳腺

贠 婷,刘 狄,王甜甜,郑东雪,萨日娜,谢艳芳,张云山

乳腺对女性的重要性表现在功能、美观两个方面。乳腺的发育和动态变化,对其影像表现也具备一定的复杂性[1-5]。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癌症中均居第一位[6]。在全球,2018年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达208.9万,死亡病例为62.6万;我国2018年女性乳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36.7万[7]。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患者年轻化也成为趋势[8-13]。在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比例72%~80%[14],因此,深入研究并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影像特征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2018-01至2019-12收治的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对象,年龄30~71岁,中位年龄51岁,结节最大直径(d)0.6~6.6 cm,其中直径≤1.0 cm 30例,1.0~2.0 cm 63例, 2.0 cm3.0 cm 15例。其中83例自检发现乳房肿块(61.48%),52例患者体检发现(38.52%)。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手术切除并获得术后病理结果,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二维及彩色超声图像及描述。超声仪器型号 Alokal F75,PHILIPS IU Elite以及Aplio 500等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12 MHz。纳入标准:(1)2018-01至2019-1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普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经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病例信息完整;(4)术前超声检查描述信息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术后病理诊断除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外其他病理分型;(2)超声诊断描述信息不完整;(3)男性患者;(4)多发病灶且无法确定影像描述准确性。

1.2 方法 收集并整理患者资料:(1)年龄、性别(女性)、左乳/右乳、发现病灶方式(体检发现肿块、自检发现肿块)。(2)超声描述(边界、形态、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血流、纵横比、淋巴结有无异常肿大);以象限划分病变位置(内上象限、内下象限、外上象限、外下象限);病灶大小(取病变最大径测值),见图1。(3)病理诊断(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型病例);淋巴结转移(有/无);观察发病年龄、左/右乳与乳腺癌病理类型相关性;根据病灶大小分层统计,分析病灶大小、位置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超声影像特征性表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图1 乳腺浸润型导管癌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资料为R×C的列联表,当<5的理论频数的个数未超过总格子数的1/5时,用一般χ2检验,否则应用Fisher的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影像特征 通过对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二维与彩色超声诊断结果的整理分析,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分别为:(1)形状不规则123例(91.11%);(2)边界不清87例(64.44%);(3)有血供60例(44.44%),其中包括3例穿支血流;(4)微钙化51例(37.78%);(5)纵横比>1为24例(17.78%);(6)后方回声衰减21例(15.56%)。其中根据肿瘤长径分层统计发现,本组病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肿瘤直径<1.0 cm时,既表现出形态不规则的影像特点(90.00%),比例随着肿瘤长径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形态不规则影像特征在直径<3.0 cm的肿瘤中,占比88.89%~90.47%,而对于直径>3.0 cm的肿瘤表现出较高百分比(100%)。微钙化也是在肿瘤>3.0 cm时表现出较高占比(80.00%)。纵横比主要出现在<2.0 cm的肿瘤中,占比23.81%~30.00%。后方回声衰减表现较低占比,仅10.00%~23.81%(表1)。

表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与病变大小的相关性 (n=135)

2.2 乳腺病变大小、位置与发现方式的关系 135例患者中外上象限72例自检发现39例(54.17%);外下象限18例,自检发现9例(50.00%);内上象限33例,自检发现29例(87.88%);内下象限12例,自检发现6例(50.00%)。以内上象限自检检出率最高。病变大小与检查发现方式的整体相关性P<0.05,两者检出病变百分比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长径为2.0~3.0 cm的肿瘤,提示对>2.0 cm的肿瘤检出率上,自检明显小于体检。但结合病变的象限位置,我们发现内上象限<1.0 cm肿瘤表现出较高的自检发现率,且本研究未发现>3.0 cm的内上象限肿瘤。提示自检发现率不仅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其发病象限相关(表2、3)。

表2 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其发现方式与象限的关系

表3 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现方式、象限与大小的关系发现方式比较

2.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分析发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因素包括:年龄、左/右乳、病变大小、病变位置。结果发现,病变大小与病变位置均与肿瘤转移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4)。本组发生淋巴结转移共51例,占总病例37.78%。其中,外上象限转移率最高(64.70%);其次为内上象限(25.53%);外下象限(11.76%);未发现内下象限转移者。肿瘤大小分层统计发现,当肿瘤>3.0 cm时,转移率高,达80.00%,肿瘤<1.0 cm时,转移率为40.00%,且主要为外上象限病变发生的转移。提示外上象限较其他象限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更早发生淋巴结转移(表4)。

表4 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经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3 讨 论

随着我国成年女性自检意识的提高、国家两癌筛查政策的普及,以及其他影像学的辅助诊断,乳腺癌的早期临床检出率大大提高[15]。本研究发现,在135例中有46.99%通过自检发现病灶的,可见自检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们认识到,在所有自检发现的病例中,主要以内上象限的自检发现率最高,达61.48%,可能与内上象限腺体组织较其他象限的腺体组织薄,更易触诊相关。但对乳腺其他象限的病变而言,触诊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乳腺肿瘤好发的外上象限,自检发现率最低,为34.93%,所以,本研究也验证了成年女性影像体检的必要性。本组均通过超声检查发现阳性病灶,说明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极高的检出率;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超声特征性影像中,以肿瘤形态不规则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最敏感,在<1.0 cm的肿瘤中即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达90.00%,提示超声检查乳腺发现占位病变时,应注意仔细观察病变的形态特征。微钙化在肿瘤>2.0 cm时表现较高的发生率,达55.56%~80.00%,而在<2.0 cm的肿瘤中微钙化的发生率较低,仅23.81%~30.00%,所以对<2.0 cm的乳腺占位性病变,超声医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其他影像特征,以利于乳癌的正确检出。在纵横比方面,<2.0 cm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出现23.81%~30.00%的病例纵横比>1.0,而本组病例>2.0 cm的病变未见纵横比>1,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也与乳腺肿瘤的生长特点一致。淋巴结转移方面,从统计结果看出,与肿瘤病变的大小呈正相关,即随着肿瘤的增大,其淋巴结转移率增高,但结合病灶的象限位置后,发现淋巴结转移同时也与病灶的位置相关,本组病例中,以距腋下最近的外上象限表现出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尤其是<1.0 cm的乳腺外上象限病变,可以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所以对怀疑乳腺恶性病变的肿瘤,常规扫查腋下淋巴结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外上象限的占位性病变。

对本组病例,笔者主要整理分析了病理分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影像表现、发现方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缺乏其他病理分型,尤其是良性占位性病变的病例对照研究。

猜你喜欢

浸润性象限乳腺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张惠灏:乳腺肿瘤重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