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24侯延坤
侯延坤
(吉林省白山市怡康医院,吉林 白山)
0 引言
在接受维持性透析治疗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影响,属于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血管钙化可作为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血管钙化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在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中最为常见,也是一种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血管钙化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而目前临床上对于维持性透析血管钙化的相关因素尚未明确,因此无法进行有效预防与治疗。本次研究对我院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钙化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近几年临床累计维持性透析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龄为34~81岁,平均(58.62±6.72)岁;所有患者均为血液透析。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接受维持性透析时间均超过3个月,其中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时间为2~3次/周。
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急性感染期与心脑血管急性期者;②合并存在肝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于清晨采集空腹状态下患者的静脉血,待肝功能及血脂检查完成后,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以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对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以化学发光法对甲状旁腺激素进行检测;并计算校正血钙值与校正钙磷乘积值。
1.3 观察指标
按照相关标准对患者钙化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以不超过3分为轻度钙化;以4~6分为中度钙化;以7~10分为重度钙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钙化程度及钙化部位占比情况
经过统计后,在120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中,无钙化患者30例(25.0%),有钙化患者90例(75.0%);其中,轻度钙化48例(53.3%),中度钙化21例(23.3%),重度钙化21例(23.3%)。在90例钙化患者中,腹主动脉钙化82例(91.1%),髂动脉钙化36例(40.0%),股动脉钙化32例(35.6%),桡动脉钙化19例(21.1%),尺动脉钙化17例(18.9%),内瘘钙化11例(12.2%),手动脉钙化10例(11.1%)。
2.2 无钙化或轻度钙化与中重度钙化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经过统计后,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组有78例,中重度钙化组有42例。相较于中重度钙化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组低密度脂蛋白、年龄、碱性磷酸酶、透析龄及校正血钙均更低,股骨骨密度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无钙化或轻度钙化与中重度钙化各项指标对比情况(±s, n)
?
3 讨论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维持性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管钙化情况发生率较高,不仅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还可导致死亡[3]。其中以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最高,可达到90%左右,此外全身其他部位也可能发生钙化情况[4]。当患者出现钙化情况时,通常会导致其血管壁僵硬程度增加,进一步降低顺应性,容易引发心力衰竭与心肌缺血情况,进而导致血栓情况发生,属于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5]。在患者动脉的内膜与中膜也可发现血管钙化情况,其中内膜钙化以斑片样钙化为主,可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与血流量减少,最终引发各项心脑血管疾病[6]。中膜钙化则以远端动脉为主,同时也会受到患者甲状旁腺素及钙磷水平的影响,使血管顺应性降低,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情况[7]。
在本次研究中,低密度脂蛋白、年龄、碱性磷酸酶、透析龄、股骨骨密度及校正血钙属于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透析龄与钙化评分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性,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相较于中重度钙化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组校正血钙水平更低,说明校正血钙也属于钙化相关因素,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可通过降低校正血钙水平的方式,使该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改善患者钙化程度。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肝脏与成骨细胞合成,因此患者血清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能够准确反映出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血管钙化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而碱性磷酸酶水平则属于临床评估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因此该指标也属于血管钙化相关影响因素[8]。
综上所述,在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钙化中,低密度脂蛋白、年龄、碱性磷酸酶、透析龄、股骨骨密度及校正血钙属于相关影响因素。